鄧玉娣 孫寶麗 廖文鎮

摘 要:能力本位是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本質要求。為了提升本科實驗教學的創新性和實踐性、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適應社會需求,將能力本位理念浸入到本科實驗教學中是目前大學進行教學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該文介紹了能力本位的發展,并以農林院校動物科學專業必修課——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為例,探討了動物營養學實驗課中融入能力本位理念的必要性,將能力本位理念運用到動物營養學的實驗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成績評價體系等具體環節中,以期培養高素質的綜合應用型農業人才。
關鍵詞:能力本位;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9-0153-0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Animal Nutrition in View of Competency-based Concept
Deng Yudi1 et al.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Competency-based concept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ety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of experiments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kills on finding - analysing-solving problem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immersing the competency-based concept into the comprehensive undergraduat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deas for the current university reform of teaching. It mainly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y-based concept, and took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animal nutrition (the compulsory course of animal science major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necessity of incorporating the competency-based idea into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of animal nutrition. After that the competency-based concept was applied to specific aspects of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on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tc., with a view to training high-quality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oriented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 words: Competency-based Concept; Animal Nnutri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20世紀70—80年代,就已提出了能力本位的概念。20世紀90年代起,此教育模式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被許多國家接受。概括而言,能力本位就是基于表現和標準且與現實工作場所實踐相聯系的職業教育與培訓[1]。有學者將能力本位更詳細地解釋為“以職業需要為開發能力的起點,以能力的達成為目標,強調學習的結果以獲得能力為主而非僅獲得知識,提倡學習結果的行為目標化和可測量化”[2]。由此可知,其主要特點是以能力為重點,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與“學”是雙向的過程[3]。能力本位在我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姜大源[4]對能力本位的現代教育教學思想包括現代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具備跨崗位的能力、跨職業的能力、不斷開發自己潛力及適應勞動力市場變化的能力等4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揭示了能力本位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隨后,能力本位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越來越多。有的專家學者將能力本位應用在課程教學[5]、綜合考核體系上[6]。能力本位從最初主要指向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育人理念,在伴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豐富并升華為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和育人模式。
動物營養學是我國高等農業院校動物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主要目標是講授動物營養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礦物質、水分和能量等營養物質的營養原理,研究動物營養的方法和動物營養需要量的確定[7]。動物營養學的教學形式包括理論和實驗這兩大板塊。值得注意的是,實驗課是對理論課教學的有效鞏固和拓展[8-9]。因此,動物營養學教學除了需要使學生熟練掌握書本知識以外,還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能力,目前主要通過實驗課的形式來實現[10]。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將能力本位應用到本科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課程中的報道。本文對在高校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中融入“能力本位”理念進行了闡述,以期為相關課程的創新性教學提供參考。
1 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改革中融入能力本位理念的必要性
當今世界快速發展,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越來越重視培養人才工作,重視發展教育。然而,當前我國的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一方面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夠強,另一方面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因而,市場發展呼喚更具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學生將知識與社會需求、崗位操作、動手能力相結合。[11]不難發現,如今的社會組織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能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能力已成為社會組織、用人單位選擇高校大學生的重要評價標準。因此,探索以能力為本位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實施路徑意義重大,它不僅是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還是高等教育應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
各大高校根據自身的學科、專業特點對能力本位理念的應用實施進行了探索。動物營養學作為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12],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應用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傳統的動物營養學實驗課程體系存在著很多問題,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驗教學模式單一,無法將基礎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結合起來,沒有運用各種高效靈活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實驗教材內容陳舊,沒有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步伐,無法滿足綜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三是師資力量尚薄弱,大多教師雖教學經驗豐富,但教學手段有限;四是教學目標沒有突出學生能力培養,教學效果有限。這一系列問題都直接影響著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完善。而在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中融入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可適應當前形勢下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對于培養高素質的農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 “能力本位”在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要充分發揮動物營養學的實驗課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中的作用,需要打破學科本身的界限,強調能力本位。通過重新設計實驗課程內容、設計多樣化且與時俱進的實驗項目、不斷改革和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構建科學合理的成績評價體制、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師資力量等措施來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新型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體系(圖1)。
2.1 優化設計實驗教學內容 能力本位這種教育模式側重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而實驗教學則是農學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在實驗教學中將課程內容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學生參與到動物營養學實驗課中的積極性以及創造性被調動。具體操作是將課程目標細化,分解為能力點和知識點。兩者的關系:能力目標處于主導地位,知識目標圍繞能力目標設定。能力目標包括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等。教材內容在調整過程中,需要保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思想性、科學性、啟發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等特征,要充分體現出當今生命科學的發展新動態,促使實驗教材內容與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動態緊密結合,使學生能夠適應將來的崗位工作需求。
2.2 豐富實驗教學項目 將動物營養學實驗主要劃分為5個模塊,從5個方面進行精選,從而確定實驗項目,以實現對動物科學專業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每個模塊實驗項目的選擇需循序漸進,不可完全脫離理論課,同時要合理安排實驗課時,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驗時間。
2.2.1 驗證性實驗 驗證性實驗是一種在實驗結果已知的情況下進行的重復性實驗,是實施其他實驗類型的基礎,有利于鞏固和加強理論課知識內容、培養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學生們需用實驗來驗證已學過的動物營養學的科學原理、概念或性質。但若動物營養學實驗課只有此種實驗類型,是無法完全滿足教學需求的。
2.2.2 綜合性實驗 設計此種實驗需綜合實驗內容、實驗方法、實驗手段,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動物營養學及相關課程的綜合知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需使用到多種實驗技術來解決動物營養學相關問題。筆者調研發現,目前高校常選擇的綜合性實驗有動物食物中蛋白質的營養學評價、食物中脂肪含量的營養學評價等。
2.2.3 創新性實驗 創新性實驗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針對某一或某些涉及動物營養學的前沿研究領域的研究目標進行具有探索性質的一類實驗。此類實驗對于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可在深化學生綜合實驗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性思維和研究創新的能力。因此,它是新型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2.4 設計性實驗 相比前面3種實驗類型,設計性實驗是一種比較有難度和挑戰性的實驗類型。具體操作流程:教師提出實驗目的和實驗要求,并給出實驗室能夠提供的實驗條件(儀器設備、耗材、藥品、試劑等);學生充分運用基礎實驗所掌握的基本知識、原理和實驗技能,設計實驗方案,完善實驗步驟;學生根據方案完成操作,記錄和處理所得的實驗數據,繪制展現結果的圖表,撰寫報告并進行展示。此類實驗耗時較長,需要教師合理安排課時。整個實驗過程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開拓創新的意識。當然,此類實驗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需要認真地審核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不僅要肯定其正確合理的地方,還要指出其不足和片面之處,并提出有益意見供學生參考、改進,督促學生盡快修改、充實。
2.3 實行教學方法多元化 實驗教學方法是實現實驗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方法主要有4種,包括啟發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教學法、項目式(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等。盡管這些教學方法在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適應能力本位的理念,還需要開展多元化教學,即有機融合上述4種教學方法,以培養具有科研能力和崗位技能的農業人才。
2.4 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緊跟時代發展腳步,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授課。過去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和教師口頭講解實驗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需要改變。教師可制作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將平淡枯燥的實驗講授變為生動活潑的圖像,使抽象難懂的實驗原理變得更加形象立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而對那些危險系數較高、具有污染性的實驗通過動畫來演示其過程,可以突破實驗條件的局限。
2.5 成績評價體制科學化 以往的很多教學改革研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較少涉及學生的成績評價內容,且大多以教師對學生成績的評價為主,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過程評價是指對被評價對象在整個過程中的努力程度、態度、行為及能力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進行評估[13]。筆者建議,在動物營養學的實驗成績評定中引入過程評價。采取多指標、綜合性的考核方式,綜合評分由實驗方案、實驗態度、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組內貢獻等幾部分組成。在實驗進度和實驗質量這2個方面同時考慮個體和小組的關系,即在評估設計上要區分個人成績和小組成績。這樣設計成績評價體制,一來可保證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提高的程度,二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杜絕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下學生對實驗課的抄襲行為和敷衍態度,提高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重視程度。
2.6 強化實踐環節 學科的特點規定了教學特點和教學方法。動物營養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動手能力和應變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僅僅掌握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除開展課程實驗外,還有必要建立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組織學生實地參觀[14],比如組織學生參觀畜牧場、動物門診、動物疾控中心、養殖企業等單位,強化動物營養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以后工作過程的感性認識。江鳳平[15]也提出,教師要支持學生的探索研究精神,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機會,設立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實驗資源去設計感興趣的實驗,有利于學生不斷地積累科研經驗,掌握更多的科學素材,為今后的學習深造和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2.7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動物營養學實驗教學采用“能力本位”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的知識結構需要系統,其次,其教學能力往往要比較高,再者,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必不可少。因此,教師在此門課程授課過程中應當拓寬課程內容,主動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對動物營養學領域的發展情況應非常熟悉和了解。在實際工作中,要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到各種培訓和繼續教育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基礎知識,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步伐,增長教學閱歷,豐富自身的教學經驗。還需要創建科研討論小組,促使教師積極交流教學問題和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唯有此,教師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才能在與學生互動討論中自如地解答各種問題,控制好課堂氛圍、把控好方向。而這正是有效實施能力本位教育的關鍵。唯有將教、學、做一體化,并靈活運用和融會貫通,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 結語
近些年來,我國許多高等院校相繼開展了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改革。在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背景下,將能力本位理念運用到動物營養學實驗課的教學環節中,改變了以往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和創新等能力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必將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農業相關工作乃至繼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關晶.職業主義與能力本位:兩種職業教育范式的比較[J].外國教育研究,2013,40(10):21-29.
[2]和震.論能力與能力本位職業教育[J].教育科學,2003(04):47-48.
[3]王瑩.基于能力本位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4]姜大源.生存與發展:能力本位的現代職教教學思想的基點[J].職教論壇,1996(02):7-9.
[5]曹娟.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工程制圖》教學改革[J].山東工業技術,2018(04):219.
[6]鄧曙光.能力本位在中職針灸推拿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7(06):104-106.
[7]陳芳.動物營養學小班教學模式的初步探索[J].科導教刊,2016,12(4):96一97.
[8]舒曉亮,王蘭芳,劉敬,等.《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實驗教學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4(13):2582-2584.
[9]劉慧,劉海柏,楊雙波,等.營養與食品衛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長沙醫學院學報,2017(15):42-44.
[10]麻微微,肖榮,余煥玲,等.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和科研中培養預防醫學本科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J].西北醫學教育,2015,23(1):14-16.
[11]楊琰.知識·能力·素質·素養:教育價值追求的不同階段轉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8):13-16.
[12]束莉,吳學森,王力,等.案例教學法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5,31(11):133-134.
[13]郭恒俊,王曉云,張立立,等.構建生物化學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教學新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 (5):99-100,111.
[14]孫寶麗,謝青梅,付曉蘭,等.動物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家畜生態學報,2014,35(06):91-93.
[15]江鳳平.食品加工與保藏實驗教學改革對策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15):206.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