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雯 劉利


【摘 要】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大數據已經逐漸融入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大數據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審計行業囿于其“免疫系統”功能的特點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傳統審計方法在大數據背景下存在審計風險因素考慮不周全、審計程序固有化、審計成本高、審計證據不充分和審計模式單一等問題,立足于企業去探索審計方法的創新在新形勢下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基于企業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及增長能力四個能力指標分析的基礎,對大數據下的審計方法進行研究,從理論上討論審計方法的可行性、靈活性、有效性。
【關鍵詞】 大數據 審計方法 企業能力指標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計算機網絡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Big Data)已經逐漸融入社會的各行各業。審計對環境較高的依賴性使得信息網絡結構的復雜化、數據分析的精密化、信息擷取的龐大化、信息渠道的兼容化等特點都增加了審計風險。審計風險越高,審計內容越復雜,在保質保量的審計業務環境下,容易造成消極審計,不利于審計行業的健康發展。2018年5月,中央審計委員會的召開為大數據審計的發展指明了要求和方向。各項政策的陸續頒布已經從宏觀環境為大數據的發展提供了共享制度的保障,信息時代的社會經濟背景也促使著大數據審計的發展。運用手工操作的傳統審計已經無法更好地滿足現代審計發展的需求,基于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方法便順勢而生。
Lynch(2008)首次在《Nature》雜志論文中提出了大數據的概念,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國外內學者主要圍繞大數據審計的理論、模型、技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Wally、Chen Wei(2017)提出了大數據審計的云平臺模式;馬德輝(2017)從政府審計的視角對大數據審計進行研究;陳偉、居江寧(2018)以醫院審計為例,提出了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的審計線索特征挖掘方法并對其進行了驗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審計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向,將審計方法與企業相結合進行研究的文獻寥寥無幾。本文基于獨立審計的角度對企業審計進行探索,結合企業能力指標對大數據下的審計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在企業數量龐大的大數據時代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以期為審計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傳統審計的發展歷程
審計起源于16世紀的意大利,成熟于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從詳細審計階段到資產負債表審計階段再到全部財務報表審計階段,審計方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使用者的需求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傳統審計的弊端在新時代背景下顯得愈發明顯。從應用層面講,無論是審計內容、審計范圍、審計對象的變化,還是審計人員的專業性要求、政策的頒布、法律的完善,審計方法的發展反映了審計所依賴的環境。
綜合分析審計的發展歷史,在大數據下,傳統審計具有審計風險因素考慮不周全、審計程序固有化、審計成本高、審計證據不充分及審計模式單一等缺陷。傳統審計的審計風險主要指檢查風險和重大錯報風險,對審計風險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審計風險,無法直觀地進行定量分析,沒有考慮控制環境中存在的風險,對訴訟請求因素、社會宏觀法律環境等因素也沒有充分考慮;在大數據環境下,固化的審計程序讓企業容易對審計內容、審計風險、審計證據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掩蓋,從而對審計結果產生不利影響。大數據時代的數據特點是信息量大、信息來源廣、渠道多,在復雜且龐大的信息網絡結構下,只依靠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職業判斷和相關經驗容易造成審計人員信息篩選成本、審計時間成本、審計風險的增加。由于多樣化的網絡數據結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緊密聯系使得審計工作的敏感度、風險性都大幅提高,單一的審計模式也無法充分保證審計結果。
三、基于企業能力指標分析為導向的審計方法
基于企業能力指標分析為導向的審計方法以企業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及增長能力四個指標為基礎,結合批處理工具、流處理工具和交互式分析工具三種計算機大數據分析技術,從審計流程進行創新的一種新型審計方法。在大數據環境背景下,大數據審計方法能夠彌補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存在的缺陷,達到審計效用最大化。
(一)實現大數據審計方法的流程
大數據審計方法分為四個步驟:數據采集、數據處理及分析、數據儲存和審計云平臺。
(二)大數據審計的優點
1、創新審計方法體系
傳統審計技術方法主要運用審查、抽查、發函、盤查等方法按照審計基本方法的要求和步驟實施審計監督、審計鑒證、審計評價的手段,完成審查過程并得到最終審計結果就標志著審計基本方法的結束,達到了審計目的;在創新的審計方法中,結合大數據的批處理、流處理和交互式分析工具技術,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全面審計,使審計方法更完善,審計流程可追溯,審計結果更科學。
2、降低審計風險
大數據背景下存在數據的真實性風險、處理合理化風險、數據平臺的安全風險、網絡結構復雜、信息清洗難度增加等審計風險。由于審計范圍的延展、審計維度的增加,審計風險無論從獨立環節還是交叉影響環節都會加大審計風險,增加審計難度。獨立審計最終的落腳點是企業,從企業的財務實況作為切入點能夠使得審計結果合理保證。審計作為“系統警察”,其監督職能的特點以及審計的目的都是合理保證審計風險。通過計算機進行審計時要考慮到審計風險的考慮范圍,從數據收集、擷取、儲存等具體應用層面降低審計風險。
3、從“驗證型審計”轉化為“發現式審計”
基于企業能力指標分析為導向的審計方法是將數據歸集到企業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及增長能力四個集合內,一方面是將龐大的數據進行有序整理,從邏輯上先將數據進行分類,簡化信息;另一方面是將審計從“驗證型審計”轉化為“發現式審計”,傳統審計是從企業及其相關企業或單位提供的財務報表資料進行驗證,發現是否存在舞弊現象。在大數據時代下,審計人員可以運用信息渠道多樣、數據龐大、擷取方便等特點自主獲取相關信息,不再僅僅依靠企業提供的資料,提高審計質量、減少審計風險。打破傳統審計程序固有化的特點,使得審計方法、審計程序更加靈活,對審計的獨立性有積極作用。
4、實現數據可視化
在大數據時代,審計人員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使得數據更為直觀,也更容易把控數據之間的關系,快速甄別異常數據。有針對性地對審計對象進行審計,節省審計時間,提高審計效率。數據可視化有助于審計人員對龐大且復雜的數據進行探索、甄別、擷取、分析和研究,并將數據轉化為圖表方式進行展示,為審計人員提供最直觀的結果,能夠快速察看審計中的異常數據,并對異常數據進行跟蹤,究其源頭。也有助于審計人員對審計內容進行進一步分析。同時,計算機技術也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處理不斷出現的新的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
5、有機融合審計模式
隨著大數據環境融入社會經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多樣化的網絡數據結構和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單一的審計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審計報告使用者對審計行業質量的期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緊密聯系使得審計工作的敏感度、風險性都大幅提高。隨著持續審計、跟蹤審計、數字化審計模式、聯網審計、云審計技術等多種審計模式的出現,將合理的審計模式進行兩者或多者之間的有機結合來開展審計工作,可以減少識別誤差,有效甄別信息,提高審計效率。
四、結語
大數據環境下,審計證據的獲取、審計報告的形成、審計方式的革新以及審計意見的決策等都可以基于審計大數據的分析,形成可重復使用、可持續發展、可隨時更新的大數據生態圈。立足于企業對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方法進行研究,從企業盈利能力、運營能力、償債能力、增長能力四個能力指標為出發點結合大數據下數據擷取方便的特點,在批處理、流處理、交互式分析等數據可視化技術的支持下,對企業審計進行適應環境變化的有效審計方法的探索,使得審計方法靈活、審計風險可控、審計步驟易操作。在大數據時代,將不同領域的技術進行恰到好處的有機結合將會是審計領域繼續研究的方向之一,能有效促進科學、高效、健康、積極的審計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Wang T,Cuthbertson R.Eight issues on audit data analytics we would like to see researched[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5(1):155-162.
[2] Chen Wei,Smieliausksa Wally.Opportunities,Challenges and Methods of Electric Data Auditing in Big Data Environments [J].Computer Science,2017(1):8-13.
[3] Janvrin DJ,Watson M.“Big Data”:A new twist to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17(38).
[4] 馬德輝.基于大數據視角的政府審計探討[J].財會通訊,2017(1).
[5] 陳偉,居江寧.基于大數據可視化技術的審計線索特征挖掘方法研究[J].審計研究,2018(1):16-21.
作者簡介:覃雯,女,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審計、會計與財務管理;
劉利,男,博士,西南民族大學教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財務會計。
本項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碩士研究生一般項目,項目編號:CX2019SP88)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