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洛
【摘 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影響越發深刻,在金融領域中,互聯網與金融深度融合催生出了互聯網金融。而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的產物,以其獨特的運作模式對我國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通過探討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發展和不同業務模式,來看其對商業銀行傳統職能、經營模式、盈利模式造成了哪些影響。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傳統商業銀行 影響
1 研究背景
“互聯網”這個詞在十九大報告中多次被提及,論證互聯網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伴隨著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飛躍式發展,用戶對于支付便捷性與體驗性的需求日益提升,由此催生出更加便捷易得的互聯網理財、互聯網支付、互聯網借貸等一系列金融產品。互聯網支付已成為我國網民使用比例較高的應用之一。
2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在不斷創新,更替迅速,產生出更加豐富的業務類型。本文把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類型分為四類:互聯網支付、理財、融資和綜合服務。
(1)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支付業務。第三方移動和網絡支付這兩種支付方式是互聯網金融企業主要開展的支付業務。網絡支付發展以來,出現了大量的競爭參與者。在賬戶端,互聯網企業都提供了第三方支付賬戶服務。
(2) 傳統商業銀行的互聯網支付業務。傳統商業銀行的互聯網支付業務通常包含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銀行互聯網支付可以說是傳統支付業務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一種延伸。我國大型銀行的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在客戶的數量方面要比其他的地方性銀行高得多,而其增長率卻在逐年地下降,一些規模相對比較小的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客戶數量在不斷地增加。
(3)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互聯網理財。活期和定期理財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推出的兩種主要理財模式。余額寶和貨幣基金是主要為用戶所使用的活期理財;定期理財則一般為P2P網貸和各種理財平臺開發的定期理財。據財經風云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余額寶規模達16891.85億元處在第一名。天弘基金官方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余額寶已經獲得收益681億元;截至2018年2月底,余額寶總用戶數量已突破3億大關,變成擁有用戶最多的基金。
(4)傳統商業銀行的互聯網理財。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已經可以在如直銷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子商務平臺等多個互聯網渠道辦理購買。通過易觀信息的統計,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銷售。同時為了和互聯網金融企業抗衡,傳統商業銀行也推出了很多互聯網寶寶類理財產品,并成為寶寶類產品的主要發行主體。總的來看,不論互聯網金融企業或者是傳統銀行業,互聯網理財業務都在高速發展中。
(5)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互聯網融資。網絡眾籌、網絡分期、小額貸款、P2P網絡借貸、消費金融等是互聯網金融企業主要的融資業務。在我國,P2P網貸是占據市場份額最多的一種。我國首個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于2007年在上海成立。首次進入我國的P2P借鑒了國外的無抵押擔保和純信用的線上模式。隨著網絡借貸的規模逐漸擴大,我國的信用體系并不完善,純線上的信息中介模式難以繼續開展。2013年,P2P繼續高速發展,同年8月卻爆發了倒閉潮。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2013年全國主要的90個P2P平臺的總成交量達到490億,平均利率為23%;有74家出現提現困難。隨著《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于2015年提出,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從此納入了監管范圍;同年12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2015可謂互聯網監管元年。
目前,在網貸中擁有最多份額的仍然是P2P。通過網貸之家的統計,2018年11月,我國網絡貸款的綜合收益率是10.11%,P2P的購買量1114.54億元環比上升8.98%,同比下降51.08%;截至2018年11月,P2P正常運營平臺的數量是1078個,累計平臺數量6438個,累計問題平臺數2622個。
(6)傳統商業銀行的互聯網融資。當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的互聯網絡融資產品主要是互聯網消費金融、互聯網分期和小微網絡信用貸款為主。在這當中,有一些產品已可以完全通過網絡辦理,如平安銀行發行的橙e融資、民生銀行發行的民生e貸等;但有些產品僅僅申請貸款線上化,之后的審批和簽約過程還是通過線下來完成,例如廣發銀行發行的e秒貸等。
3 互聯網金融企業發展對我國傳統商業銀行的影響
3.1 被弱化的信用與支付中介職能
傳統商業銀行一直是關鍵的金融中介,其信用中介和支付清算職能可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并能夠減少資金轉移所帶來的一系列成本。同時,它又有吸收地方閑置資金,并運用其優勢向各平臺和機構以及個人投放資金的職能。這兩個重要職能相結合,使得傳統銀行能長期充當著支付中介的形象。
一開始,第三方支付被當作傳統銀行支付結算業務的補充功能,然而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無卡支付與場景支付的大范圍出現,而傳統商業銀行依然停留在用卡支付,且僅支持轉賬匯款的服務,這讓大批追求更便捷支付結算需求的客戶紛紛轉向第三方平臺。另外,第三方支付雖然也連接客戶的銀行卡,但銀行只能通過交易流水獲得客戶支付時間,無法得知交易緣由、地點、事項,失去了對客戶的支付動態掌握能力,對銀行的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降低銀行的市場靈敏度。
3.2 傳統經營模式受到挑戰
傳統商業銀行存在一個“二八定律”,即把八成的資源投入到二成的客戶身上。從營銷模式來看,傳統商業銀行對分布非常廣泛的銀行網點有著一定程度的依賴,通過銀行銷售人員的營銷推薦,將金融產品推薦給客戶,于是會出現沒有真正找到客戶的需求,推介不出適合的產品,且人工成本高且效率低的問題。
而互聯網金融企業則追求“長尾效應”,通過信息收集與大數據挖掘,辨別出客戶碎片化需求,并為其量身定制專屬化的金融產品,能更好的滿足各種客戶的需求。當前許多銀行理財產品依然要求五萬元起步,而互聯網平臺的理財產品門檻低,辦理十分便捷,流動性高,可以大大節省客戶選擇與購買的時間。這種模式大大推動了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發展,同時也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有一定的影響。
3.3 對傳統業務的影響
3.3.1 對存款的影響
大部分客戶選擇銀行的活期存款業務,主要目的是增值和支付,如果是為增值會選擇定期存款。而互聯網金融企業所擁有的三方支付非常高效,也非常便捷,可以在大多數支付場景中代替銀行活期存款的支付功能,所以銀行存款會有一定程度的分流,因此削弱銀行獲得存款的能力,盈利也會收到一定影響。而互聯金融網企業推出的理財產品有著收益高、效率高、便捷性好、門檻低等特點,獲得了很多客戶的資金流入。
從活期理財的角度看,互聯網理財在收益高的同時還能保證有一定的流動性。從定期理財的角度看,互聯網理財同樣有著收益高、易操作的優勢。在第三方支付和互聯網理財的影響下,商業銀行最基本的存款業務受到了一定的挑戰。除了將存款的整體規模減少,還增加了商業銀行的成本,影響了銀行的盈利能力。
3.3.2 對貸款業務的影響
傳統商業銀行收益大部分來源于把存款提高利率后放出貸款來獲得。這些年來商業銀行統計的數據顯示,貸款的利息和規模對盈利有著很大的影響。
相較傳統商業銀行的融資方式,互聯網金融融資有著獨特的優勢。互聯網融資因其門檻低,申請便捷等優勢,更吸引投資者,擁有數量更多的客戶。對銀行的盈利模式有著負面的影響。
3.3.3 對中間業務收入的影響
中間業務受利率政策、經濟周期等因素影響較小,故開展中間業務對提高銀行收入的穩定性有很大幫助。即使這些年我國傳統銀行中間業務帶來的收入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占營業收入比重仍然較小,從2007年的9.37%提高到2014年的21.86%。
而第三方支付的高速發展對傳統商業銀行結算方式和收入有一定的影響,銀行的支付中介影響力也在不斷弱化。
4 結語
傳統商業銀行業在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競爭中即使面臨著巨大挑戰, 但同樣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互聯網金融行業快速創新與發展所帶來的鲇魚效應刺激了傳統商業銀行業,逼迫銀行走出舒適圈進行變革,而傳統商業銀行也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整體走向,促進傳統金融業務的網絡化。這一變革有助于提高商業銀行管理的有效性,為客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鄭志來.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路徑——基于“互聯網+”對零售業的影響視角[J].財經科學,2015,(05):34-43.
[2] 李佳.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與融合——基于功能觀的討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5,31(01):125-130.
[3] 高靖,肖周.我國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狀況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1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