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軟實力,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保障。文化自信不是空泛的止于語言的自信,而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自信。中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因此,中國的文化自信基礎在于基層,在于廣大的人民群眾。只有立足于人民群眾,才能把夯實文化自信落到實處,才能更好地提升群眾文化品質。
關鍵詞:文化自信 群眾文化 基層
隨著世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國也緊跟世界發展的步伐,不斷進行著各方面的改革。近年來,我國的改革已經逐漸深入,如何更好地進行文化發展成了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問題。文化自信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概念,更是要落到實處的實踐自信。群眾文化來源于人民群眾,是自發的、大眾的、廣泛的文化,群眾文化是構建文化自信的基礎。因此,提升群眾文化品質才能更好地夯實文化自信基礎,才能更好地堅定文化自信。
一、群眾文化概述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我國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余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來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在我國,群眾文化并不局限于某種特定形式,可以是由人們自發組織的活動,也可以是由相關部門專門指導和發展的活動。[1]不同于專業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具有普遍性、業余性及自發性的特征。同時,憑借這些特征,群眾文化擁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參與文化活動的人數眾多。這些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不僅體現著人民群眾日益豐富的文化生活,也展現了他們對于文化精神的追求。
二、群眾文化在文化自信中體現的重要意義
群眾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的群眾文化自信更是夯實文化自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真正地將牢筑群眾文化自信放在首位,將其落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落實到具體的實踐行動中,才能夠更好地提高人們對于群眾文化的自信,才能使人們自覺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的文化活動中,才能更好地抵制那些落后消極的負面文化可能帶來的影響,才能創造更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堅定文化自信是一個永不止步的過程,伴隨著國家發展的每個時期。因此,只有累代積淀,世代承繼,才能筑牢持續恒久的文化自信。
三、提升群眾文化品質的基本途徑
(一)時代品質
文化的特殊性注定其從出現的那刻開始就無法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完全割裂,甚至有不少的專家學者認為:文化是人們精神世界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文化的發生發展與當下時代的發展關系密切,同時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和連續性。不同時代的文化是在繼承之前文化的基礎上,適應當下社會需求和發展而產生的、具有一定時代特征的文化。因此,即便是經歷數千年演變的傳統文化,也應該在當下的生活實踐中具有一定的意義,沒有現實意義的文化是無法被稱為傳統的。文化自信在很多人看來,更像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覺,但即便是在這種說法中,文化自信也必須依靠現實的實踐基礎,否則文化無從產生。因此,在致力于提升群眾文化的時代品質時,我們首先要認識到文化具有時代性,務必要將文化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要及時關注時代發展方向,從而避免那些脫離現實的空談文化。在當下這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要求群眾文化的發展方向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全國人民為民族復興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貢獻是夯實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
(二)大眾品質
群眾文化是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是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經過不斷的實踐發展起來的,因此其具有鮮明的大眾性特點。相比于專業文化的曲高和寡,群眾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民能夠廣泛地參與進來,無論有無基礎都能夠在文化活動中有所收獲,這是群眾文化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提升群眾文化大眾品質的時候,要將目光放在普通人民的現實生活中,放在他們生活的酸甜苦辣中,關注他們實際生活中的文化需求,只有關注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關注他們的艱苦奮斗,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最實際的文化需求,才能更全面地提高我國整體的文化素質,才能喚醒人民的文化自覺,才能更好地夯實群眾文化自信的基礎。[2]
(三)審美品質
審美品質不高是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由于群眾文化的參與者大多數都是業余的,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也只是興趣所致,并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或者培訓,因此導致了群眾文化審美品質不高的情況。相比于城市地區,在一些縣級城鎮中,群眾文化的審美品質可能更低。因此,要堅定文化自信,發展群體文化,就必須提高人們在群體文化上的審美品質。首先,從文化創作者的角度出發,可以通過提高文化創作者的專業水平,讓他們實地去了解人民的真實生活,了解他們實際的文化需求,而不是自己想當然地進行創作。只有在實地了解人們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才可能創造更符合人們實際需求、更受人們喜愛的好作品。其次,相關部門也要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政府要能夠宏觀地掌控群眾文化發展的方向,能夠在群眾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深化民族性,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眾文化;要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適當地進行一定的引導,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拒絕以俗為美、以丑為美的不良風氣;要發展符合時代需求的新時代文化。只有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提高群眾的文化審美,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屬于中國的文化之美,才能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
(四)倫理品質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具有鮮明倫理道德的文化。雖然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在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下,傳統的文化理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很多人認為它過于落后保守,甚至為了追求利益在生活和工作中放棄了傳統文化的美德,鼓吹一些錯誤的、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為利益做一些違背倫理道德的事。然而實際上,在這個發展的新時代,傳統文化仍然對當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謂“用明德引領風尚”,即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傾向是歷經幾千年的文化發展而保留下來的,說明其在發展中的重要性。在當下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文化也必然經歷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小的沖擊,這就更需要在日常的群眾文化活動實踐中,從細節、從實際出發,對群眾的傳統美德進行表揚,對走歪路邪路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批評,從而提高群眾的道德素養,提高群眾文化的倫理品質,從而使其繼續在當下的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結語
文化自信是需要全體國人認可的自信,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下文化的自信。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前提。[3]群眾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新時代繼承發展的中國文化,是參與人數最廣泛的文化,也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從時代品質、大眾品質、審美品質和倫理品質入手,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品質,才能夠真正地打通文化發展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夠更好地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姜波.筑牢文化自信推動基層群眾文化穩定發展[J].人文之友,2019(10):11.
[2]羅崇賢.筑牢文化自信 夯實基層群眾文化[J].社科縱橫,2018,33(05):116-118.
[3]吳穎.夯實文化自信基礎與提升群眾文化品格[J].人文天下,2019(10):72-76.
(作者簡介:周成剛,男,本科,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