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
摘要:2016年,中央教育部從戰略的高度出發,提出了“將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的倡導。在“戲曲進校園”這一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過程中,常德市漢劇高腔保護中心創新工作思路,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戲曲進校園;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6.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135-01
一、前言
2018年,中共常德市委宣傳部會同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文化體育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下發常宣字[2018]6號紅頭文件,正式部署了“常德市戲曲進校園實施方案”。常德市漢劇高腔保護中心承擔起了這一光榮的任務。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常德市漢劇高腔保護中心走進常德市各區縣大中小學,演出近百場,每周固定在武陵區衛門口小學、育英小學、育才小學進行戲曲廣播體操、戲曲基礎(手眼身法步等)、戲曲組合等教課,并結合學習內容融入“六一”文藝匯演,學以致用進行展演。本人作為工作人員,不僅參加了展演,還擔任了主持人。通過長時間地參與“戲曲進校園”活動,從中產生了些許感慨和思索。
二、“戲曲進校園”的社會背景
中央教育部提出的“將大力推進高雅藝術、傳統戲曲進校園”倡導,無論是從時間節點上還是從深遠的意義上來說,都是十分精準和及時的。
毋容置疑,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電影、電視乃至手機的沖擊,除了國粹京劇之外,各地的地方劇種基本上都處于停擺的狀態,以前上演一出新戲一票難求的情況,已經是一去不復返了。
以我市京劇團為例,改革之初,上演新劇《小刀會》,那可真是萬人空巷,“票難求”。后來,劇團撤銷了,劇場被人租借過去放錄像,新事物惹得人們趨之若鶩,場場爆滿。此后,不知其數的錄像放映廳如雨后春筍。隨著有線電視、數碼電影的出現,錄像廳也悄然地退出歷史舞臺。
這是歷史的變更,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形勢下提出讓“戲劇進校園”,的的確確是一種高瞻遠矚的劃時代舉措。
三、“戲曲進校園”的歷史背景
作為伴隨人類社會共同前行的各種戲劇類型不能消亡!我國早在先秦就有了巫舞,到漢代出現了“角抵戲”。及至宋代,出現了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戲曲的繁盛時代,出現在元朝,《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牡丹亭》就是這個時代的代表。而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則是昆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各種地方戲曲達300余種。嚴格地說,原來的戲劇表演,就是戴著面具的“儺戲”,后來發展到唐代,演員開始了直接在臉上進行彩妝。
基于以上戲曲發展史,當“戲曲進校園”讓戲劇的傳承工作并舉,便能幫助一輩又一輩的后來人大致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歷史。
四、戲曲的功能之與“戲曲進校園”
在“戲曲進校園”的活動中,要強化戲曲的功能。
1.戲曲有審美功能。戲曲的美,不僅僅在于那一身靚麗的戲服,也不僅僅在于角色那精彩的臉譜,更在于它的“虛擬性”,給人以想象的空間。三四個舉著回字旗的人就代表著千軍萬馬;一個圓場表示十萬八千里;手拿馬鞭,一個翻身,表示上了馬;一個搶背,表示被對方挑下馬來……
這種表演程式上的“虛擬性”,和中國畫的技法如出一轍!中國畫講究“遠山無腳,遠水無波”,有多個突視點。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同于西方文化所特有的,是一種大智若愚的特質!
西方畫講究一個突視點,表演講究演員在上場之前,先要在一旁“培養感情”,他人不得干擾,中國戲曲則轉身即可“變臉”,開口就是戲曲的人物形象。這樣一種浪漫的精神,中華民族早已有之。
2.戲曲有教化功能。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柏氋v之交不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边@是深深植根在中華民眾心中的一種理想的道德觀念,悖逆了這種觀念,就會遭到報應和懲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秦香蓮》應該就是這種理想道德觀念的代表者。包括一大批清官戲,都是在告誡人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個道理,懲惡揚善給觀眾的心理找到一種平衡。而追求美好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也是包括戲曲在內的各種文學載體的永恒主題。
3.戲曲有傳承功能。它具有口頭傳承、行為傳承、口耳傳承和視覺傳承。而這些功能,不是靠一兩次演出就能起作用的。
因此,我們在推行“戲曲進校園”的時候,一是傳承演出,讓學生們在觀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戲曲的魅力;二是走進課堂,一個動作一個步伐地指導,真真領略戲曲手眼身法步;三是講授有關戲曲歷史淵源傳記等各類知識,達到“戲曲進校園”的真正目的——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之源源不斷,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