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陽
【摘 要】 林業是我國基礎經濟產業中的支柱性產業,其和各個領域的經濟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林業資源對于生態環境,以及經濟建設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在林業發展方面需要結合自身的特性,考慮其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以及經濟建設問題雙重的內容,要確保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實現林業的可持續建設。
【關鍵詞】 林業發展 生態環境 林業建設
前 言
林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有利于土地水土保持,同時能夠調節當地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防風固沙。因此對于林業發展區域內的居民來說,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是提升生活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工作。同時,林業的持續開發、保護政策等,能夠促進林業的經濟建設,促使生態環境和林業經濟的雙重發展。要在原有林業經濟增長模式下,進一步探索林業經濟建設的新模式,創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策略,實現林業的生態保護,并幫助林業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的林業資源現狀
我國在林業資源方面,森林覆蓋率不高,相比其他國家來說較低,林業資源較為緊缺。同時由于早期對于林業資源的重視不足,存在部分的亂砍亂伐情況,因此造成的林業資源的保護性不足,存在森林自然災害頻發的狀況。隨著全球的經濟發展,氣候隨之惡化,自然災害頻發,城市建設中排放污水、氣體等,同樣會影響林業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森林退化等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目前來看,我國林業資源的總體功能未完全恢復,從經濟建設和資源保護方面來看,仍需要進一步的實施恢復手段,提升護林造林等維護政策,進一步保證林業資源的恢復。
二、林業資源的功能
從森林的生態環境來看,林業資源可以起到防風固土、防止當地環境惡化、減緩自然災害發生的重要功能。同時,森林資源穩定意味著,大面積的生態穩定,森林中存在多種棲息生物,森林內部的物種多樣性得以維持。另外,對于當地空氣來說,林業資源可以完成光合作用,促進氧氣生成及的循環利用。從經濟建設方面來看,森林資源可以實現木材的應用,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的內涵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是指通過生態性的保護建立生態經濟學,通過相應的措施,實現符合生態規律的林業發展。充分的利用林業資源、促進林業的穩定,并推動林業與人類生成生活,共同完成可持續發展,創造更佳的林業環境,完整林業的生態體系。林業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是不可分割的,同時可以達成多目標、多功能,、多成分、多層次的組合,確保實現結構有序、開放循環、協調發展的生態性林業經濟系統。
四、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的意義
1.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夠進一步的防止環境惡化,對于減緩當地自然災害以及提升當地空氣質量等方面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對森林資源的無節制砍伐,造成了我國環境的惡化;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對森林周圍的居民帶來了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就是提升對林業周邊居民安全以及經濟利益的保護;保證林業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物種多樣性的維持,同時保證可持續的森林資源利用,保障全人類的環境生態平衡以及生命健康。
2.林業經濟建設的意義
林業經濟建設,是指在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下,完成林業的經濟發展和可持續性建設。森林作為一個整體的循環系統其中,產生的大部分產品是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對于社會的節能減排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針對森林的科學化經營,能夠進一步調整資源經濟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的經濟建設能夠減少我國建設對于國外進口木材的依賴性,同時能夠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促使我國完成節能減排的戰略目標。
五、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有效策略
1.基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發展林業經濟
在發展林業經濟的同時,要確保發展過程和策略是建立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要減少經濟發展對于生態平衡的破壞,走持續發展路線,將環境友好放在建設首位。
1.1實地考察,因地制宜
對于林業的發展,要和其他區域建設的內容區分開來,要考慮其特定的地理位置、特定的樹種、環境,同時完成實地考察,根據區域和地理特性,建立適合當地林業的經濟建設項目,發展屬于當地林業特有的經濟建設類型。
1.2封閉管理,防止盜伐
對于林業破壞較大的盜伐現象,要采取封閉自然保護區的形式。一方面利用自然保護區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要建立相應的封閉式管理模式,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生態破壞。對于盜砍盜伐現象,嚴懲不貸。增加宣傳力度,提升警示性。
1.3生態生產體系
對于當地林業生產企業來說,要建立相應的企業生態生產體系。要加強成熟技術的引導,以及生態建設的體系學習、意識宣傳。要確保企業建設的生態內容、生態體系、生產過程,能夠符合當地生態發展的需要。對于存在生態建設弱項的企業,可以進行大企業的生產學習和參觀,掌握相應的生產體系建立經驗,完善自身的生態生產體系建設。
2.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林業的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建立科學的體系,充分發揮林業與自然社會融合的科學性研究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生態建設、生態發展服務等體系的多項功能。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廣泛的應用到林業的產業中去,發揮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的優勢,集中力量完成林業產業的保護和經濟效益的開發,使林業的發展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
同時,通過建立相應的保護政策,提升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執行。建立林業生態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提高森林的覆蓋率。對于林業工作人員及管理人員的生態意識、法律意識,要進行培訓和強化。利用政府政策等行政手段,更好的實現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的約束,并對經濟建設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要確保實現全局的工作涵蓋,要和地區內的實際情況進行結合,提供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提高林業生態環境的同時,保障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推動。
3.改善生態應用技術
對于林業生態保護采用的生態應用技術,要加強相應的管理,并進行技術的改善和優化。林業管理部門要和相關的技術研發團隊、機構進行合作,共同研發符合生態系統需求,能夠改善當地林業生態的有效技術措施。通過高科技技術及監控手段,實現林業的有效控制。在加強對林業生態保護的同時,提升當地木材產業的質量和數量;持續開發林業資源的同時,保證產業的附加值,并滿足當地的生態需要。確保技術應用,能夠滿足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的雙重發展。
4.轉變林業資源劃分方式
在原有的林業資源劃分上,主要采用的是行政區域劃分方式。這種劃分方式,盡管在政策實施以及地域劃分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難以完成自然資源的開發,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同時無法保證經濟建設符合生態需求的特性。因此,要轉變傳統的森林資源區域劃分,將行政區域劃分形式改為自然區域劃分形式。也就是說,通過自然資源自身的特征進行林業的劃分,將相同特性的林業資源,統籌到一起。最大程度的完成生態保護的效果,同時最大程度的提升林業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開發效率。另外,這種方式也有助于提升林業管理的效率,實現林業管控的強度提升。
5.建立長效深林開發計劃
對于林業的發展,要從政府角度出發,制定出一個具有權威性、科學性、持續性以及長效性的林業計劃。并以計劃體系為依托,開展生態林業保護和經濟發展。計劃內容中需要包括林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等整體生態林業所需的指導內容,同時要突出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確保在計劃實施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和林業經濟發展能夠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結 語
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及經濟建設需要共同協調的發展,才能夠阻止生態環境破壞造成的自然災害,同時提升我國林業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需要基于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發展林業經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改善生態應用技術、轉變林業資源劃分方式、建立長效深林開發計劃。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實現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加強以及林業經濟建設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周果加.關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初探研究[J].生態環境與保護,2019,2(6):1-2.
[2] 黎鳳金.分析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J].花卉,2019(2):194-195.
[3] 康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策略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9):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