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軍
摘 ?要:電大是我國教育機構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電大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特點在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教師教學過程應當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優化以及改革教學內容,促進教學課程的高效性。該文主要探討了電大《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特點與教學方法,以期能夠為以后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 ?教學特點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TP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6(b)-0089-02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在各個領域中有了廣泛應用,社會對專業計算機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主要負責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及應用能力的培養。內容重點在計算機基礎知識、相關概念與操作技能,同時還有應用實用軟件與應用領域的相關知識。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的全面掌握以及計算機與相關軟件的靈活使用。考慮到電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如何提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是教師需要面對的問題。
1 ?電大《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特點
因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教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電大就讀的學生計算機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已經完全掌握計算機的相關知識與操作技能,因此,在《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習中便沒有任何壓力。而大部分學生入學前都只是掌握簡單的文檔編輯技巧,可以使用計算機完成電子郵件的收發或者是網頁搜索等,然而這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與計算機課程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學生安于現狀,不會用心地進行深入學習,甚至還有部分學生由于種種因素導致其并未接觸過計算機。由于學生的基礎差距較大,同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自身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特點,便要求教師應當合理地利用多樣性的教學方式,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1]。
2 ?電大《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2.1 專業特點不足
電大學校開展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活動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相關軟件與硬件的基礎知識、計算機操作系統的使用等,還有各種辦公軟件的使用以及各種網絡知識等。目前電大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教學整體專業性較低,沒有考慮到專業特點開展教學活動,教學方式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各個專業對計算機有著不同的使用要求。例如網絡編程、圖片處理、系統維護等相關領域中對計算機應用能力都有不同的需求。因教學內容尚未充分地考慮到專業特點,因此對學生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與水平造成一定的影響。
2.2 學生實操能力較差
計算機應用能力與水平直接關系學生的計算機實操能力,因此,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應當放在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上。計算機課程教學具備極強實踐性,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需要通過實際操作來檢驗,然而由于各個方面的影響,目前大部分的電大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而忽略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3 ?電大《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方法
3.1 創設教學情境
根據電大學生與計算機教學課程的特點,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利用教學情境的創設開展高效的教學活動。需要注意的是創設教學情境應當具備目的性、針對性,為學生營造出生動且形象的真實場景,調動學生各個感官上的深刻體驗,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掌握教學內容。創設的教學情境當中主要包括生活場景、實物展示、情景再現、言語描述以及角色扮演等各種不同的方式。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有關于“電子表格制作”的相關教學內容,在備課環節教師可以制作相應的電子表格制作,如病歷表格、工程材料統計表格、物品發放統計表格等,隨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各種表格,同時介紹表格的用途,同時預設教學問題“電子表格制作的流程”“電子表格的制作技巧?”“你認為電子表格還可以運用在哪個方面”,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學生逐步地了解以及掌握電子表格制作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隨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要求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動手的制作相應的電子表格,讓學生能夠在問題的引導下高效地掌握相關的教學內容與知識,這樣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與實操能力的培養與提升[2]。
3.2 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師應當積極地轉變教學理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出和諧且帶有互動性的教學氛圍,讓教學雙方能夠不斷地深入探索以及挖掘教學內容,相互促進,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例如:在“Excel”的相關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提問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掌握簡單的表格制作知識與技能,隨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部通過討論的方式完成指定表格的制作,當學生完成教師設置的學習任務的時候,教師便可以要求學生展示以及講解表格制作的流程等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明確了“表格中標題的添加方式”“通過相應的指令修改行高與列寬”“表格底紋顏色的”“邊框的加粗”各個方面的知識點與技巧,教師進行總結與歸納,并且及時地加以引導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效果。
3.3 重視實踐教學
考慮到《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特殊性,教師應當重視以及做好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實踐的空間與實踐,可以通過學習任務的設定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同時通過任務完成度的檢驗以及總結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從而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效率[3]。例如,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當中有關于“Windows XP操作系統”的教學內容,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完成“指定的位置完成文件的創建、文件夾的重命名以及文件的移動以及復制等”。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其思維上的引導,而不是直接給出正確答案。引導學生深入地分析學習任務的內容,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路、方法與操作步驟。當學生在完成教師給定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深入地、自主地探索鍛煉自己的計算機實操能力,同時還能夠從思維上養成正確的學習方式與操作方式。此外,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應當及時地加以總結與評價,利用學生自評、小組內評、生生互評以及師生互評等各種方式針對學生完成任務的程度進行綜合的評價。
4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化社會發展中需要的是應用型、實踐型的人才,因此計算機教學應當從學生實操能力與自主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培養與提升出發,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確保計算機課程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建軍.淺議開放教育課堂導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有效性——甘肅電大張掖市分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導學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8(33):89.
[2] 尚中君.“移動互聯+教學”與傳統教學效果的對比探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通訊世界,2019(3):276-277.
[3] 都書博.談電大開放教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的特點和講授策略[J].21世紀:理論實踐探索,2010(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