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明

【摘要】既能提升思維深度又能培育課堂溫度是思想政治課堂追求的高階目標,其中議題引領問題導學就是一種有效的實現方法,教師選取貼近生活融于知識的議題,制定基于素養的目標,以貼近學生的問題,引發他們思考,能激發他們的表達熱情,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實現課堂溫度與深度的融合。
【關鍵詞】議題;問題導學;溫度;深度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廣州市“百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以議題式教學把課堂溫度與深度相融合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號:039)的研究成果。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中思想政治課肩負著更重的德育教育責任,而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和提升思維品質都是重要環節,從議題式教學入手,用問題導學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思考、回答、評價中實現課堂溫度與深度的融合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策略。
一、內涵解釋
1.議題與問題的關系
議題不是簡單的問題,而是學科知識與現實話題的有機結合,是課堂的“綱”。問題是圍繞議題展開的,是針對一個個知識點提出的,是用于貫穿課堂、推動課堂發展的具體設問。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堅持議題引領、問題推進和導出素養。
2.課堂溫度與思維深度的關系
所謂課堂溫度,即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達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的程度;而思維深度,是指培育科學精神素養,提升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重知識、輕情感,而新課程改革以來有不少教師又過于注重情感,忽略了思維能力的培養。課堂溫度與思維深度不是互斥的,而是能夠相互融合的,在知識生成與思維提升中產生溫度,在知識內化中培育更高的思維品質。
將課堂溫度與深度相融合的方式是多樣的,而“灌輸式”的方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師可以先用問題打開學生心扉,讓其表達想法,再深化問題引起深思,在提升思維深度的同時,引導學生內化情感,培育其政治認同素養。
二、具體策略
1.議題的選取——源于生活,融于知識
議題是話題與知識的融合,議題的選取要以生為本,源于學生的生活,這樣才能讓學生把真實的情感展現出來,才能進一步引導其內生出一定的溫度。例如,在教學高中政治哲學復習課“實現人生的價值”一課時,結合課程內容目標與教材、學生的生活,教師確定了議題“在互聯網中談價值實現”。互聯網與青少年的生活聯系緊密,且擁有十分豐富的資源素材,因此,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其參與度。
2.目標的制定——基于素養,三維融合
議題是“綱”,問題是“線”,目標是“方向”,教學目標具有導教、導學、導測評三種功能,目標的制定為議題的落實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要實現課堂溫度的產生與思維深度的提升,教師就要制定三維融合的教育目標。例如,高中政治哲學復習課“實現人生的價值”中,溫度表現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行動中傳播正能量、實現人生價值”,深度表現在“能評析時政熱點,用人生價值觀的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如果直接這樣表述就把溫度與深度孤立起來了,而且不夠具體。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精心制定出精細化、可測評的、溫度與深度相融合的目標:能積極參與議題的討論與分享真實想法,提升參與意識;能用價值觀的知識恰當地評價互聯網創新先鋒的價值大小,尊重首創精神,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能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分析與批判互聯網謠言,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信念;能用實現人生價值的知識分析互聯網衛士的奉獻精神,培育感恩之心;能反思自己的互聯網人設,自覺做一個傳播正能量的時代新人。
3.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情理相融
問題導學是課堂的線,問題設計得好便能使課堂導向預設的目標順利實現。問題導學要貼近學生,讓課堂回歸真實,在真實的問題中融入深度,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當問題貼近學生生活時,學生會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呈現原有的思維層次水平。例如,高中政治哲學復習課“實現人生的價值”中,議題提出后,筆者將其細化為幾個學生容易理解的問題:談談互聯網對人類社會作用的大小;說一說為什么馬云、馬化騰、李彥宏能成為改革開放100位杰出貢獻者;用價值觀的知識談談他們誰的貢獻最大;互聯網在推動人類進步的同時又為負能量傳播提供了溫床,有哪些表現;面對網絡污蔑英雄的言論與行為我們應該如何批駁;廣州市能評為網絡安全城市離不開網警的奉獻,請用價值觀的知識為網警點贊;反思自己在互聯網中的人設,分享自己用互聯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點點滴滴。這一系列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能讓學生敢說、會說。只有知道了學生的想法,教師才能用有針對性的問題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導向政治認同。
4.課堂的升華——抓住主流,導向認同
“問在導之前,導在問之中”,教師可以先通過問題發現學生的“初始”情感與思維層次,再從學生正能量的回答中用遞進式問題引發學生反思,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使其內生出正確的價值觀。例如,通過“致敬互聯網改革先鋒”活動,不管學生認為馬云、馬化騰和李彥宏哪位最有價值,教師都能相應提出升華式的提問“評價的角度是什么?”而學生就會反思得出“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在于奉獻”。之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三位都有奉獻,如何判斷大小?”引發學生內生“更具體的評價應該看誰最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誰是首創者、誰最能推動該行業的發展”,這樣一來,不用教師強加硬塞,學生就能內化產生“做出正確價值判斷”的政治認同素養。再如,在“批駁詆毀英雄行為,守護正能量”的活動中,學生往往只回答這種行為很不好,對于自己應該如何樹立正確價值觀不甚明確,且沒有深入剖析發生這些行為的原因。此時,教師要適時拋出問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來引導學生思考,這樣學生就能從“是個別潛入群眾中的敵對分子惡意歪曲歷史,企圖動搖我們的民族精神,而部分群眾盲目跟風,導致傳播面逐漸擴大”等回答中就能發自內心地悟出“黨要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民族精神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要加強網絡管理”“要提高眼力、堅定不移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道理,從而很自然地實現課堂溫度與深度的融合。
5.評價的方式——全體參與,共同提升
核心素養作為人的內在品質和關鍵能力,不可直接觀測和度量。而政治認同素養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更加難以直接測評。但它會通過各種具體任務的執行,外顯為行為表現特征。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活動的參與度等角度來進行表現性評價。既然是表現性評價,教師就不應該一人主導,而應設置合理的評價量表,發揮學生評價方面的主體作用,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即思維深度,也更讓學生敢于表現真我即提升課堂溫度。
例如,在高中政治哲學復習課“實現人生的價值”教學中,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活動環節制訂評價量表(見表1),讓全班同學共同參與評價。
對圍繞議題展開的每一個問題和活動都進行表現性評價,能使學生在評價他人是否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內生出政治認同感,從而實現課堂溫度與深度的融合。
三、反思提升
議題引領問題導學實現課堂溫度與深度相融合的策略在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議題的設計與問題的設計不能主次顛倒,防止出現用問題代替議題的錯誤。
(2)問題引導實現溫度與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教師要注意根據不同的學生來及時做出調整,防止“一刀切”。
(3)溫度與深度的融合不是一兩節課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師要堅持不懈,如此才能深遠持久地影響學生。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安德森.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皮連生,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張云平,等.高中思想政治學業質量評價標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劉紅梅.中學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32):14-16.
趙永林.高中思想政治課有效教學策略談[J].育探索(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