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
何謂“韌性”?韌性是物理學的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變形和破裂過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韌性越好,則發生脆性斷裂的可能性越小。將這個概念用于經濟活動,通常就是指經濟體抗波動、風險和危機的能力。在波動、風險和危機的沖擊下,經濟仍然能夠逆勢增長和發展,就被認為有韌性,或者韌性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數次外部沖擊和自身調整中都有不俗的表現。人們開始用有韌性來形容中國經濟。今年一開年,新冠病毒疫情從天而降,突如其來。然而,我們在較短的時間,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從目前的經濟數據和活動恢復情況看,中國經濟正在重現生機與活力,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這再次彰顯中國經濟的韌性。
中國經濟的韌性源于哪里?筆者認為,從體制和政策角度,中國經濟的韌性源于以下五個方面:特有的體制優勢,堅持市場化改革,堅持高水平開放,堅持內生化發展和不斷優化的宏觀調控。這里我們重點分析特有的體制優勢和不斷優化的宏觀調控。
在經濟或非經濟因素的影響下,經濟運行會發生較大的波動,甚至遭遇系統性風險,或可能引發經濟衰退乃至蕭條。此時非常考驗一國政府的應對能力,這種能力是建立在現有體制基礎上的。以這次疫情沖擊為例,從防治、防控疫情的全局來看,充分體現我國的體制優勢。黨和政府集中統一領導,有效動員和組織資源;政令暢通,集中優勢“兵力”圍剿疫情;部門聯動、對口支援和高效執行,等等。毋庸諱言,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尤其是不得已的大規模干預,會產生后遺癥。但是,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問題。一如凱恩斯當年所說,社會不能承受嚴重的、持續的失業。長期來看,我們也許能夠達到充分就業,但在短期,如果任由失業增長下去,就有可能爆發社會危機。當經濟、社會受到嚴重沖擊,黨和政府能夠“挽狂瀾于既倒”,是體制優勢的集中表現。而且,一旦當波動平穩,風險淡去,危機化解,經濟社會就會回到正常狀態并蓄勢前行。
由于外部沖擊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波動,就必須進行必要的逆周期調節,以防范風險和危機的發生。這里,逆周期調節是由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組成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宏觀調控在經歷了多次經濟波動,尤其是亞洲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以及價格改革、經濟過熱等數次大的沖擊后,在實踐、總結和再實踐的過程中,已經比較成熟,表現出足夠的定力。就像此次疫情,它所造成的影響和沖擊是前所未有、空前巨大并將長期持續的,這是各方面專家的一致共識。而且,以往在應對總需求、總供給沖擊方面的經驗,在這一次疫情沖擊面前,要么失效了,要么難以對癥。但是,我們仍然正確地把握了宏觀調控的大方向,在一系列具體操作上動態地靈活調整,不僅在短時間內使經濟出現了回暖態勢,而且有力地加快了創新驅動、轉型發展。
當然,我們在肯定中國經濟的韌性,以及體制優勢、市場化改革、高水平開放和內生化發展,以及宏觀調控對韌性形成的作用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我們在治理、體制和政策方面,還有諸多短板和瓶頸。我們要充分利用中國經濟的韌性,在遇到外部沖擊時,能夠較快地扭轉局勢,回到常態化發展的軌道;在正常時期以市場力量為主導,繼續保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以進一步補齊短板、克服瓶頸,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