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棋

眼下,反全球化的訴求似乎非常強烈,美國政客和民眾呼吁產業回歸的呼聲很高。但是,這些呼吁和訴求并沒有成為現實,疫情的沖擊并未改變世界經濟基本結構和發展趨勢。疫情可能會令一些醫藥物資的生產進入國家安全的范疇,不再成為普通商品,效率為優先的全球生產布局可能會發生局部的改變。但是,反全球化訴求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全球化帶來的經濟效率提升并沒有惠及大多數人,財富和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后果表示不滿,而并非要反對全球化所代表的國際分工深化細化的趨勢。美國民眾不顧疫情擴散的風險,借種族問題游行示威,本質上是對社會分配制度的不滿,而不是對國際分工的否定。因此,疫情沖擊后的世界經濟只要還是市場經濟,價值鏈分工的基本規律就不會被逆轉,絕大多數商品的全球生產和供應鏈將仍然以效率優先的原則進行配置,只是會隨著不同區域和國家生產要素相對成本的變化而調整。
西方國家科技保護和壟斷趨勢增強也不會從根本上阻止科技在全球的傳播,只是會進入低潮。中美一定程度的科技脫鉤可能不可避免,但是科技交流和科技成果在全球擴散并不會中斷。一旦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大過壟斷和保護的價值,技術產品的跨國貿易和技術的溢出就不可能停頓。美國遏制中國企業購買美國芯片,只是一種競爭的手段。美國的目的是不讓中國自己生產高端芯片,在技術上封鎖,而不是不賣技術產品。技術產品的國際貿易如果中斷,受損的是技術的領先者,擁有技術的資本集團不會放棄利潤。
疫情沖擊下,世界主要經濟體都采取了史無前例的寬松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救助政策。短期內,這些政策穩定了金融市場預期,恢復了市場秩序。但是巨額的量化寬松并沒有使經濟擺脫衰退。美聯儲擴張資產負債表增加的基礎貨幣大多數以銀行在美聯儲的存款形式保持在銀行體系內,并沒有注入經濟運行中,流通中的基礎貨幣增加有限,而且增加的貨幣大部分流入股市,導致經濟嚴重衰退而股市卻迅速恢復并創新高。這與疫情沖擊前就已經存在的經濟政策悖論并無本質差別,區別只是這一矛盾變得更加尖銳。
疫情的沖擊呼喚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但是當主要經濟體,大國和大國集團之間的力量尚未達到穩定的相對平衡狀態之前,我們可能必須面對更多的相對無序競爭和全球經濟效率損失的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疫情暴發之前已經出現的區域合作、情感和利益相近國家之間的集團性質的合作趨勢將會加強。在現存的國際機制下,抱團取暖、國家集團加強合作尋求話語權和利益主張的現象將會更加頻繁。全球治理的進展和改革再疫情暴發之前就困難重重,疫情導致這一矛盾更加尖銳。
中國政府在疫情暴發以及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維護經濟發展的各種政策舉措既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也符合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中國一方面堅定地維護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本趨勢,以實際行動進一步擴大開放,取消各種貿易限制,更全面地放開市場準入,增強吸引外資的力度,另一方面則通過加快國內改革,拓展以國內投資和消費為主的國內經濟循環,與國際循環互相促進。筆者個人認為加快改革開放比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抗擊疫情更為重要,更符合世界經濟發展內在要求。中國相信,世界已經連為利益休戚與共的整體,疫情進一步證明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相反。世界因疫情而走向分裂和破碎的前景不符合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應該成為理性決策者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