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珉露
2017年高校藝術管理專業正式納入教育部本科招生目錄,明確了其作為藝術學門類的屬性。此舉順應經濟發展形勢,能培養出既懂藝術專業知識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滿足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填補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的空缺。如何針對藝術管理專業現有問題,結合各高校自身優勢,為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人才值得我們思考。
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主要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從業人員,主要由公共文化服務管理人員、公益性文化機構服務人員以及基層業余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等組成。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進一步完善選人用人機制,著力培養一批具有現代意識、創新意識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我國公眾文化需求越來越多元化、高端化、專業化,而現有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總體缺乏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人才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能不夠高。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編寫的《文化文物統計年鑒2018》可以看到,2017年全國文化文物機構從業人員248248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85810人,占比約為15.5%。按事業編制執行會計制度的文化文物從業人員為63086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為253167人,占比約為40%,但文化文物事業單位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執行、實施主體,專業技術人才還未占到文化文物事業編制從業人員的一半,顯示出對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仍存在較大的需求。
我國高校設置藝術管理專業正是為了順應經濟發展形勢,培養既懂藝術專業知識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滿足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填補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的空缺。如何讓該專業發揮自身優勢,為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人才值得我們思考。
一、為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人才是藝術管理專業的職責
在藝術管理專業正式納入教育部本科招生目錄之前,部分高校將藝術管理專業設置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之下,可見藝術管理專業與公共事業管理、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專業上的關聯性。雖然最終藝術管理專業被劃歸為藝術學門類,但其仍然肩負著為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人才的職責,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享受教育資源,理應回饋社會
2017年3月,根據教育部教高廳(2017)2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藝術管理作為新增本科專業,率先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開設,并納入教育部本科招生目錄,明確了其作為藝術學門類的屬性。隨后,2017年度有7所高校、2018年度有12所高校、2019年有8所高校通過教育部審批,正式設立藝術管理本科專業。從1983年上海戲曲學校舉辦“藝術管理專修班”至今,藝術管理專業不斷探索發展,從五花八門的專業隸屬關系到如今有了自己明確的身份和屬性,在政府政策統一引導下,平等地與其他專業共享教育資源、公共資源,而享受社會資源的同時,不忘以回饋社會為己任。因此,藝術管理專業不能只為文化產業培養管理人才,還應為我國的文化事業培養管理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只注重學生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還應培養學生創造社會效益的能力,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牢記為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人才的職責。
(二)符合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需求
目前已有29所高校正式設立藝術管理本科專業,其中藝術類高校25所,占比86%,這與藝術管理作為藝術學門類的屬性相匹配。這些藝術高校的藝術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依托本校藝術專業資源開設藝術課程和相關的藝術管理課程。中央美術學院和上海戲劇學院作為最早成功申報藝術管理本科專業代碼的兩所高校,分別代表藝術管理專業的兩個重要門類:視覺藝術管理和演藝藝術管理。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的工作室課程分為五個方向:藝術商業管理、美術博物館管理、展覽項目管理、公共美術教育、出版與傳媒。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主要為三個方向:演藝制作與院團管理、劇院管理與演藝經紀管理、舞臺管理。這些專業人才正好符合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需求,比如:美術展覽從業人員、演藝從業人員、新聞出版行業從業人員、公共圖書從業人員、文化館(社區文化中心、鄉鎮文化站)從業人員等。藝術管理歸為藝術類專業后,招收的學生均為有藝術特長的考生,經過大學四年的藝術基礎知識和管理知識學習,并與藝術管理實踐相結合,畢業后具有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骨干力量的潛力,理應擔起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成為公共文化的管理者、專業領域的引領者、區域文化的推動者。
(三)助推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是文化藝術傳承、創新和傳播最活躍的主體,而高校藝術管理專業人才還需承擔起藝術管理者的雙重責任:一方面,要為藝術家營造利于其創作的良好氛圍,為其藝術發展提供最佳的機會;另一方面,要將藝術家創作的成果呈現給觀眾,為其藝術體驗準備條件。特別是在西方藝術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強烈沖擊的情況下,藝術管理者作為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溝通者,需要承擔起宣傳中國傳統藝術的重任,擴大中國傳統藝術受眾,使中國傳統藝術市場不被侵占,才能減少藝術家創作的后顧之憂,而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為這類人才提供培養之地。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國家不斷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工作,民族博物館、行業博物館也逐步納入免費開放范圍,以及針對音樂廳、劇院、演藝中心等也有相應的優惠政策,都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公共空間,也為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助推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提供了用武之地。
二、藝術管理專業為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人才的現有問題
雖然藝術管理專業人才符合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需求,但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在針對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培養與輸出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只有認清問題之所在,才能不斷完善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缺少公共文化服務理念
藝術高校思想教育缺少對公共文化服務意識的重點強調,忽視了將國家的意識形態原則和價值訴求與藝術專業教育、藝術管理教育的完美結合,文化志愿者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忽視了文化志愿者也是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7月文化部發布了《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明確了文化志愿者應具有文化專業背景,并且提供的公益服務項目與服務內容與文化密切相關,他們不同于普通的志愿者,藝術高校學生正好符合文化志愿者的條件。而目前藝術高校缺乏對文化志愿者的宣傳工作,藝術管理專業學生很少能通過文化志愿者活動深入基層,了解公共文化服務,樹立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在畢業就業選擇時也很少選擇公共文化服務單位。
(二)缺少公共文化服務相關課程
國際藝術管理教育者協會(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簡稱AAAE)是致力于在大學本科和碩士階段對藝術管理課程、項目與教育研究的非盈利組織。它為藝術管理本科專業設置13個方面的核心課程內容,其中社區參與(Community Engagement)、藝術政策(Policy for the Arts)、籌款(Fundraising)課程都與公共文化服務息息相關。而我國現有已經成功申報的各高校藝術管理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為藝術專業基礎課程、藝術管理和營銷課程,而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課程涉及較少。
(三)缺少公共文化服務實踐平臺
高校與政府、文化事業單位、公益性文化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不夠暢通,藝術管理專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單位主要是文化工作室或企業類的盈利性單位,較少去往公共文化服務單位。高校內各院系優質資源也交互較少,學生組成的演藝團隊都由本院系自行管理,而沒有與藝術管理專業協作管理,因此,學生演藝團隊深入農村、社區的公益演出活動,也無法讓藝術管理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得到鍛煉。
三、公共文化服務視域下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建議
面對藝術管理專業為公共文化服務培養人才的諸多問題,積極探索和創新地方高校藝術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實現服務地方的職責,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培養生力軍。
(一)多院系聯合實踐
中國藝術管理專業大多設置在藝術高校,每所藝術高校都有自己的藝術優勢,每所藝術高校的藝術管理專業都是依托本校的藝術優勢,結合現代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培養。藝術管理專業通常歸屬于藝術理論院系,與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專業院系分離,而藝術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要將學生培養成這些專業院系演出團隊的管理者,藝術家的溝通者,藝術項目的營銷者。因此,如果在校期間就讓藝術管理專業學生與其它專業院系藝術團隊之間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實現創意策劃、團隊管理,一方面能使專業之間互相取長補短,比如與編劇、戲劇影視導演、舞蹈編導、舞美設計等專業的學生、教師和專業人員交流,能夠有助于對藝術專業實踐操作的理解,并且對如何為藝術家營造利于其創作的良好氛圍有更進一步的思考,便于將來從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時能與藝術家更好的溝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結合“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文化志愿者活動,深入社區、農村開展文藝演出、藝術知識講座、藝術愛好培訓、非物質文化實踐等,既能將藝術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又能在公共文化服務實踐中提高社會服務意識。
(二)優化課程設置
藝術管理者本身需要具有扎實的藝術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而不僅僅是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和方法,這是藝術行業的獨特性所決定的。因此,藝術管理專業的設置課程需要藝術課程與管理課程兩手抓。一方面,根據招收學生的藝術特長門類設置相關藝術專業課程,比如美術、聲樂、器樂演奏、舞蹈等。藝術管理專業正式歸為藝術學門類專業招生后,招收學生雖非藝術尖子生,但均為藝術特長生,學生根據自身藝術特長選擇不同的藝術專業課程,藝術技巧能繼續得到提升,部分學生還能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具有一定的藝術創作的能力,既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選擇,又使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藝術作品、藝術團體、藝術組織、藝術家,并具有承擔起文化講座、藝術鑒賞、藝術培訓、文藝演出等公益活動的能力,能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基層業余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另一方面,在藝術管理類課程中增加與非盈利性藝術項目相關的策劃管理知識與實踐案例,以及非盈利性藝術組織管理理論與實踐案例,并配合實踐課程,深入學校所在地區或周邊地區的藝術公益項目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項目,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三)與地方文化藝術事業發展有效對接
地方文化藝術是地方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千年的文化積淀,地域內的藝術高校也同樣受到地方文化藝術的浸染,既是地方文化藝術的受益者,也是地方文化藝術的傳承者。高校藝術管理專業招生多為省內招生,大部分學生也是從小生活在同樣的文化藝術氛圍中,耳濡目染,可以有效推動地方文化藝術事業發展。首先,藝術管理專業學生可以作為藝術創作人員深入基層,結合地方文化藝術資源,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在音樂、戲劇、繪畫、舞蹈等多方面開展地方藝術作品、民族藝術作品創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供新的素材;其次,他們也可以作為地方藝術項目策劃人員與藝術家溝通,同藝術家分享自己的創意想法和自己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文化藝術需求,幫助藝術家創作出更具地方特色的藝術作品;最后,高校藝術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與政府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展開共建,學生可以作為地方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管理人員、公益性文化機構服務人員參與到地方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中去,彌補地方文化藝術基礎建設管理落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員緊缺等問題。
四、結語
高校藝術管理專業從2017年正式納入教育部本科招生目錄,明確了其作為藝術學門類的屬性以來,有了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但仍處于發展的初期。再加上不同高校的藝術優勢不同,因此需根據各高校自身特色與優勢,結合我國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需求,逐步發展完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輸送合格的人才。(作者單位: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