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湘 郝躍
摘要:網絡語言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對當前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網語泛化無疑會對語言教育教學方面產生不同的影響,一方面會促使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呈現,并豐富教學內容,充分展現出積極的一面。另一方面,網語泛化導致高職生表達缺乏專業性與非主題化傾向,從中可看出其對高職院校語言教育教學產生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信息時代? 網絡泛化? 高職院校? 語言教育教學? 影響
引言
網絡語言具有一定的奇特性、詼諧性,在語言風格上更易于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尤其,對于那些追求個性、時代性的學生,他們會將網絡語言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彰顯他們與眾不同與時尚特征。目前,基于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自媒體等平臺對廣大學生意識形態產生了較大影響。網絡語言的應用在學生群體已經泛化,在滿足他們個性表達與好奇心理的同時,也為語言教育教學提出新的要求。而針對于網語泛化對高職院校語言教育教學的影響,可從積極與消極兩方面進行探究。
一、網語泛化對高職院校語言教育教學積極影響
(一)網語泛化對語言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
傳統語言教育教學中,往往更趨向于信息單向交流的形式,課堂上教師將重要的知識內容傳達給學生,學生成為教學中的客體,不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特別,在語言教育教學范疇中,更應突顯其特征,令師生能形成雙向的語言交流,并能在思想上進行碰撞。網語泛化為語言教育教學模式的優化帶來新的切入點,其更易為教師與學生提供自由、平臺的互動與溝通平臺。基于新的語境,教師成為網絡語言的學習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堂上教師的權威性與獨斷性。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無論那個學習個體都不能將自己定位成相關知識的獨有者。因此,教師與學生可針對語言學進行全面的探討與分析,結合教材知識與網絡時代形成的新的語言體系進行交流與溝通。同時,教師可充分發揮網絡語言的特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圖像、更形象的文字符號向學生傳達新的語言文化。令語言教育教學更加多樣化、趣味化,最大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網語泛化對語言教育教學教學內容的影響
網語泛化必然會對語言教學內容產生一定的影響,其普遍的應用性在學生群體中已具備很大的流通性。教師在制定語言教育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必須將最新的語言知識融入到教學內容,令其呈現出更大的多元性,不斷豐富語言教育教學資源。網絡語言的出現,可為傳統教學內容注入不同的元素。這樣,不僅不幫助教師與學生建立一定的親近感,更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的語言能力。眾所周知,語言能力使獲取、理解、認知與應用的過程,是衡量個體溝通能力、交際能力的重要指標。從母語中衍生出來新的信息符號,形成時代化的特殊用語,不僅可拓展語言的界面,形成豐富的語言空間,還可將傳統語言的口語、書面語言等轉化成不同的形式。既可極大豐富傳統語言教育教學資源,還可到為學生帶來不同的語言思維方式。即,網絡語言的生動性,交流中的趣味性,都可賦予高職院校語言教育教學課堂的活躍性,可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二、網語泛化對高職院校語言教學消極影響
(一)網語泛化導致高職生表達缺乏專業性
網絡語言的融入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高職院校語言教育教學的靈活性,但其網語泛化的“度”若不能掌控好,會導致學生的表達太過隨意。尤其,在高職生在寫作方面進行書面表達的過程中,倘若網絡語言應用過多,會令表達缺乏一定的專業性。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將網語隨意組合、嫁接,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術性語言表達能力。從這個層面,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網語泛化對高職院校語言教育教學產生的消極影響。
(二)網語泛化導致高職生的非主題化傾向
網語泛化使得學生在交流的的過程中,過于強調自身的個性化與個體輸出的核心地位。學生的語言表達更注重語言的任何所知,由此造成呈現出非主題化傾向。長此以往,學生若不能明確的進行語言表達,過度使用網絡語言,易會在群體中形成嚴重的跟風現象。目前,網絡文學成為學生表達觀點、宣泄情緒的重要載體,而多情感的雜糅勢必導致文學體裁的模糊。由此,高職院校教師在具體開展語言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會花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對學生進行正確、恰當的引導,有效的轉變網語泛化對學生錯誤表達方式。
三、結語
總之,網語泛化可促使教師是優化教學模式,利用網絡語言的新奇性等特點,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與靈活性。同時,也可將網絡語言科學的融入到語言教育教育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但網語泛化也會出現相應的消極影響,令學生的表達缺乏專業性與明確性。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辯證的看待網語泛化這一現象,精準把握教學尺度,合理的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芍.“互聯網+”時代英語語言教學改革研究——評《英語語言教學改革與創新:互聯網+教育探討》[J].新聞愛好者,2019(07):108.
[2]馬芝蘭.信息化時代漢語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1):43-44.
[3]張洋,李淑梅.基于離散-連續認知機制的語言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02):81-84.
[4]網絡語言語法與語用研究[M].學林出版社,張云輝,2010
[5]因特網上的語言多樣性問題[J].王春輝,高莉.語言文字應用.2009(02)
[6]網絡流行語的類型與結構特征探討——省力原則的視角[J].謝亞軍.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9(01)
[7]網絡時代漢語嬗變的動態觀[J].邵敬敏,馬喆.語言文字應用.2008(03)
作者簡介
吳忠湘(1976.2),女,漢族,河北泊頭人,泊頭職業學院,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從事高職閱讀與寫作研究;郝躍(1972.5),女,漢族,河北鹽山人,泊頭職業學院,文學碩士,教授,從事現代漢語、現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