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偉 王曉典 朱麗華
摘要:成果導向教育理論的核心是清楚聚焦并組織教育系統中的各個環節都圍繞一個根本的目標,即讓所有學生在學習歷程結束后都能獲得成功。黑龍江職業學院在教育教學改革歷程中,構建了“三循環”課程發展模式,實施了基于學習成效的數據分析。
關鍵詞:成果導向? 數據分析? 循環? 成效
近些年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規模上發展很大,現有的專業建設,更多的還是局限在國內同行借鑒、經驗參考的層面上,還無法有效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
黑龍江職業學院于2014年底率先開展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學改革,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抓手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建立了由短期循環、中期循環和長期循環構成的“三循環”課程發展模式,并實施了基礎學生學習成效的數據分析。
一、“三循環”課程發展模式的內涵
“三循環”模式主要由短期循環、中期循環和長期循環構成,每個循環形成一個大的閉合的回圈,其中又隱含著大大小小的回圈,互相]循環、彼此影響、環環相扣。三個循環的持續運作通過課程循環機制、專業循環機制、學校循環機制三大機制提供保障,三循環與三機制互相呼應,為此,“三循環”模式亦稱之為“三循環”機制。
課程循環機制是對能力指標持續改進的短期循環,執行周期一般為1學年或1學期。目的在于維持專業合宜的能力指標,并確保學生能展現應具備的能力。課程循環機制由擬定可直接評量的能力指標(績效標準)開始,之后以能力指標來調整、設計課程及規劃配套措施、實施課程的教學及評量,并將教學或活動評量結果用來回饋能力指標、微調評量指標,以再次進入短期循環。由于第一次執行課程循環機制需要更多溝通協調歷程,因此執行周期可能超過1學年。
專業循環機制是對三級培養目標與核心能力持續改進的中期循環,執行周期一般為1-3年。其目的在于維持學校、學院和專業良好的教學成效,并確保學生畢業時能獲得應具備的能力。專業循環機制由擬定三級培養目標與核心能力開始,發展可直接評量的能力指標,之后以能力指標來調整、設計課程及規劃配套措施、實施課程的教學及評量,然后實施三級課程評估并將評估結果直接回饋就業升學表現,間接修訂三級培養目標與核心能力后再次進入中期循環。由于第一次執行中期循環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溝通協調,因此執行周期可能超過3年。
學校循環機制是對校級培養目標與核心能力持續改進的長期循環,執行周期一般為3-6年。其目的在于不斷調整和改善學校的培養目標與核心能力,保障辦學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循環機制參考政府要求、行企需求、學校定位、學生發展、家長及校友期望等五個向度的內部和外部需求,以及三級課程評估的結果來研究制定和不斷完善學校培養目標與核心能力。三級課程評估的可靠性、有效性與結果直接影響三級培養目標與核心能力及學生就業表現,間接影響內外需求的五個向度,而就業表現、行企需求兩者直接相互影響。
二、“三循環”課程發展模式的成效分析
為了有效檢驗“三循環”課程發展模式的實施效果,建立以學生學習成效、教師教學效率、課程設計實施為改進點,分別以單一課程、學期、學年為單位,以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標為關注點的課程持續改進機制,可繪制學生能力達成度雷達圖,包括學生標準能力雷達圖、學生常模能力雷達圖、學生成長能力雷達圖、學生達成能力雷達圖、學生自測核心能力雷達圖。
短期回圈聚焦能力指標達成分析,以課程為單位,統計課程標準合規性、單元教學設計合規性、課程后反思完成率、課程評估與分析完成率、課程診斷達標率。中期回圈重點聚焦核心能力達成分析,通過用人單位核心能力問卷調查、學生核心能力自測量表、學生核心能力利益相關方認同(滿足度)等方面評量畢業核心能力達成度。長期回圈重點聚集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度,通過利益相關方的滿意度、達成度、重要性等方面的問卷,評估人才培養成果。
下面,以黑龍江職業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展示基于“三循環”課程發展模式的成效分析。根據國家、行業、企業、校友、家長等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分析,根據學校培養目標、核心能力和能力指標,制定專業培養目標、核心能力和能力指標。將專業課程體系中所有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專業能力指標相呼應,構成課程能力指標矩陣,運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課程體系中的所有課堂學生學習結束后,可以達成的實際能力水平。為了實現人才培養機制的不斷完善,以黑龍江職業學院成果導向課程開發與學習成效評量機制為基礎構建了三回圈的持續改進機制。
(一)短期回圈
短期回圈聚主要課程層面分析,分別以單門課程結束、學期、學年、學程為單位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改進。以《路由與交換網絡互聯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為例,課程實施結束后進行了成效分析,平均成績83.36分,及格率93%,達到課程大綱設計的要求,符合預期目標。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運用了企業的真實案例,促進了學生學習內容與工作的緊密聯系;多元評量方式的運用,促進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但也存在對知識學習的主動性不足,需要加強評量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
(二)中期回圈
主要對學生畢業時核心能力和能力指標達成情況進行,用雷達圖、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學生的核心能力及能力達成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針對2016級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全部課程成績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該專業學生畢業時所獲得的核心能力平均權重,結果是,學生通過在校三年所有課程的學習,專業核心能力均獲得較好的鍛煉。
(三)長期回圈
主要指學生畢業3-5年以后,專業針對培養目標的重要性和達成度進行相關調研,分別對校友、用人單位、教育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將滿意度和重要性通過五項度量表(如:非常好、好、普通、不好、非常不好)調查對培養目標重要性和達成度(普通及以上者為達成),問卷實際發放了60份,回收有效問卷59份,回收率98.3%。
平均有99.4%的校友認為培養目標重要,尤其對目標二認可度高,僅有0.6%的校友認為培養目標設置不重要,說明本專業培養目標設置合理,校友普遍非常認同,說明校友對培養目標的重要性和達成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用人單位有98.9%的用人單位認為培養目標重要,用人單位對專業畢業生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比較滿意,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培養目標達成情況給予肯定。家93%的教專家認為培養目標設置非常重要,說明專業培養目標設置合理、符合高職功能與特色。
學生學習成效的數據分析有利的促進學生核心能力和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但如何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有效的分析還需要專業的教學服務系統支撐。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標的要求,運用雷達圖對學生獲得能力與國家、社會、學校、行業、企業、家長、校友等相關方的利益要求做對比分析,可以呈現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標預設的標準值比較結果、學生獲得能力與專業內其他學生的能力達成情況比較結果、學生獲得能力與專業大類學生的能力達成情況的比較結果,實現實時的發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逐漸提升自己的水平。同時,也有利于學校提升教學水平,形成持續改進的機制。
作者簡介
金忠偉(1972-),男,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工程碩士,分院院長,教授,黑龍江職業學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50111,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王曉典(1968-),男,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學士,校長助理,教授,黑龍江職業學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50111,研究方向:教學改革。朱麗華(1971-),女,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學士,教師,副教授,黑龍江職業學院,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50111,研究方向: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