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二鳳
摘要: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我國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該背景下對電視新聞行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需要電視新聞編輯更新觀念,主動學習新媒體技術,進而提升電視新聞質量和收視率,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本文從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作用入手,討論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特點,并分析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發展,希望可以進一步促進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電視新聞編輯;特點;分析
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使得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電視新聞編輯、需要作出調整,進而讓電視行業不斷進步,以下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一、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的作用
新媒體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比如移動電視、微信、微博、數字報刊都是新媒體的表現形式。新媒體主要是對信息技術進行利用,這一技術的出現對諸多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尤其是電視新聞領域,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需要作出改變??陀^來說,新媒體的出現對電視新聞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僅要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同時也要堅守輿論陣地,保證新聞行業的權威性。
二、新媒體環境下的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特點
首先,編輯形式更加多樣化。在電視新聞節目中,消息類的新聞居多,這是由于新聞本身具有即時性,并且廣泛被大眾關注,長期以來,新聞編輯形式較為固定、播報風格較為嚴謹,缺乏與關注的互動,這種問題將會導致節目的收視率下降。因此,電視新聞要想發展就要先對消息類的新聞進行編輯形式的創新,這樣就可以對新聞內容進行新的詮釋,避免了新聞枯燥性、提示其趣味性,比如在新聞播報的過程中,欄目組了可以連線記者進行實地考察,進而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電視媒體創設更加鮮活的新聞內容。對于社會經濟類新聞來說,需要通過更多的數據展示出來,讓觀眾了解新聞的同時抓住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借助圖片與視頻結合的方法展示經濟發展與變化,通過這些手段就可以拉近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其次,編輯內容更加多樣化。由于新聞節目的自身特點,不同時段進行播出會給人不同的體驗,同時新聞的內容差異性也造成編輯內容的多樣化,比如經濟新聞、政治新聞、農業新聞、軍事新聞都具有節目的自身特點,這就要求新聞編輯人員采用有效的編輯方法,以央視節目《第一時間》為例,這檔節目每天固定在新聞頻道的早八點播出,在進行節目觀看的過程中,可以獲取最新的信息,同時編輯人員還會融入漫畫的形式剖析事件,圖片內容風趣幽默,受到很多群眾的關注。再如白巖松的《新聞1+1》,這檔節目的特點在于互動性強,而這一特點正是新媒體技術最顯著的特點,在該節目中會經常呈現出視頻內容,可以展示反映出群眾的心理,在得到百姓關注的同時,憑借主持人詼諧的解也讓節目具有一定的美學性特點。
最后,編輯思路更加多元化。在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多樣化發展的背景下,需要新聞編輯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心理需要,并且緊密結合新聞內容進行播報,思路的多元化還體現在增加節目的美學效果,比如新聞標題要標新立異,足夠吸引觀眾的目光,在一定條件下“標題黨”甚至可以成為品牌形象,比如央視新聞客戶端下的新聞欄目《新聞哥》,其中的內容標題直接吸引人的眼球,而新聞內容切入的視角也十分新穎,配合GIF圖片和事發視頻,讓這個欄目俘獲大量群眾。再如《焦點訪談》,這檔欄目的標題就直接明了,大家都指導講述的是當日或者近期百姓、我國、世界關注的大事件,所以說編輯人員要創新思想,多從新媒體中吸取靈感,進行新欄目或者擬定當期節目主題時要視角獨特,進而為節目增添藝術活力??傮w來說,對于類似新聞節目事件的播報需要編輯人員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做到另辟蹊徑,進而為觀眾帶來全新的感受。
三、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電視新聞編輯多樣化發展
在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使得傳統的新聞媒體發展受到沖擊,如今可以看到很多的電視節目在內容與播放形式上都進行了改變,這對提升電視節目收視率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首先,要提升電視新聞的美學價值。從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可以發現,很多的電視新聞編輯只是關注對事件的真實體現,盡管保證了新聞的輿論導向作用,但是在編輯形式上缺乏美學元素,比如聲音、文字和圖像都有固定的模式,這是需要向新媒體學習的,盡管可以為觀眾帶來聽覺和視覺的體驗,但是觀賞的美感不能得到保證。在新媒體出現后,為人們打開了新的視角,對傳統的新聞形式出現了審美疲勞,生動性、多樣化的新媒體和電視節目融合可以更好的滿足關注需要。
其次,要改善電視新聞大眾服務模式。電視節目本身是為大眾服務的,可以對人們的生活品質進行提升,不過傳統的新聞媒體主要和國家政治、會議內容相關,很少直接報道群眾的生活場景,這樣就容易導致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的流失。新媒體不僅資訊豐富,同時類別也十分完善,還可以向觀眾推送新聞熱點,這是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行業需要借鑒的地方。
四、結論
綜上所述,對電視新聞編輯來說,需要堅持從觀眾的收視需求出發,把握好輿論導向作用,主動對新的技術掌握,加強對相關知識的學習,進而豐富編輯形式、編輯內容、編輯思路,最終提升電視新聞的美學價值和改善電視新聞大眾服務模式,讓我國的新聞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