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明 張會榮 陳肖妹 王寧
摘要:本文以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為研究對象,結合課程特點和學情,提出從項目驅動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賽促練、以賽促學,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增加實踐考核成績比重等途徑來改進教學,實踐教學證明,通過上述系列教學改革,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學科專業能力。
關鍵詞:互換性與測量技術;途徑;教學改革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機械類、近機類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專業技術基礎課,它是聯系機械設計課程與機械制造課程的紐帶,是從基礎課程學習過渡到專業課學習的橋梁,在機械類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研究對象是解決產品零部件的精度設計和零件的精度檢測原理、方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和實用性,是機械工程技術人員從事專業設計和檢驗工作必須掌握的專業知識。因此,為適應新的形勢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要求,對該課程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存在問題有:1.隨著課程改革,課學時逐步減少,但是其內容具代號術語多、知識概念多、標準要求多,傳統填鴨式教學方法使學生難記憶,難理解;2.學生學習過程感覺知識抽象,內容枯燥,參與度不高,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知識獲得感不強;3.課程考試考核形式以理論考試為主,存在諸多學生考前突擊現象,實驗課以單項驗證實驗為主,學生的創新性不足,綜合運用知識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
二、課程教學改革途徑
1.項目驅動教學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核心內容是圍繞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三大精度理論以及典型零件的互換性應用展開,以往講授過程是按照教材章節順序,同時各章節之間知識點零碎,同學們學習完尺寸公差,按順序學習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缺少對課程的內部聯系之前的理解。項目教學法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獨立的負責項目,用所學知識解決項目中的任務。項目教學法的顯著特點就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例如,作者在授課時采用減速器齒輪軸零件作為具體的項目案例,綜合系統地講授圖紙上標注地各項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技術要求,使學生學習完相應知識,能系統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實際項目中。
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采用類似超星泛雅平臺教學平臺,構建互換性與測量技術線上課程,根據課程內容分解成若干知識點,每個知識點配套相應微課、練習測驗、知識交流、專題討論等內容,通過平臺發布。線上學生進行自主個性化學習,教師通過在線平臺回答學生疑問,并對配套知識點測試、討論等進行統計分析和總結,找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線下教學教師以學生線上學習遇到的問題為基礎,有針對性講解相關知識點,強化、重難點,并針對進行習題答疑。結合具體案例項目,學生進行課堂分組討論,任課教師及時指導總結每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通過“線上自學線下教學提問答疑小組討論”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克服學時不足,時空限制等因素,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升教學效果。
3.以賽促練、以賽促學,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參與競賽項目,“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做到課賽融合,在參與競賽過程中,鍛煉學生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例如筆者曾指導大學生實踐小組參加了了山東省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無碳小車組,學生在設計制造安裝無碳小車零部件過程中都會應該用到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有關知識。這種“做中學,學中做”模式,讓學生學以致用。同時同學在參加的比賽過程中獲得二等獎,學生獲得一定榮譽,既能增強學生的興趣,又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4.增加實踐考核成績比重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課程考核要側重學生運用知識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應提高實踐考核的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以往存在學生學習考試前突擊學習,雖能獲得理論成績高分,不能實踐應用的現象。將課程考核分為三部分:(1)平時成績30%,包括學生的出勤、課堂表現、作業質量等;(2)期末考試成績30%,降低理論考試成績比重;(3)實踐考核40%。包括實驗操作(20%),項目式大作業實踐(20%),提高實踐考核的比重,以考核為導向,切實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三、結論
本文以機械、近機類的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現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從項目驅動教學、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科賽融合、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等途徑來改進教學效果,改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能力,為企業輸送更多高水平機械設計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