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瑜
摘 要: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具備創造性潛能的重要標志。教師在自主化、開放性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保證“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的循環過程。受傳統教育影響,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學生問題意識低下等問題。筆者從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善用各種對話形式、走進社會助力主動生疑幾方面做出努力,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培養并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問題意識
創造與批判都來自于問題,如果不能發現問題,創造與批判就沒有了價值。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斷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它重視從學生的親身經歷出發,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最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問題意識主要指的是人們在活動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理論問題、實際問題,并且產生探索、焦慮、困惑等心理,這種心理狀態會驅動個體產生積極探索的思維,不斷產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思想,因此被稱為問題意識。在實踐活動中,應當將學生的興趣、動機等作為主要內容,學校、教師應當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充足的空間,幫助與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選擇其感興趣的內容與主題,為學生打造多元化的學習空間,幫助學生學會探索、學會發現,最終形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做好指導工作,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創新、主動探索、自主選題等一系列過程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問題意識作為創新的開端,是學生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技能。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心“看”,通過仔細觀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并且尋找解決問題方法;學會善用“疑”,疑問是創新起點,更是創新的啟動力;敢“問”、善“問”,教師將提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更多提問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問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而思考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策略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學校,部分家長并不具備較高的文化水平,且忙于生計,所以在對子女進行教育時,會出現教育缺失問題。素質教育雖然提出多年,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育部門、學校仍將提高學生的分數作為主要目標,長期以來也將其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大部分教師也將目光放置在教與學方面,難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前進的步伐。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限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問題體系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此推動主題活動的產生和深入開展。
(一)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引疑促問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建立在學生的文化背景與認知結構上,問題在產生過程中,需要將知識結構作為發展的土壤,并且不斷成長。從主題生成結構來看,包括問題導入、主題生成、話題分界、初定方案四個環節。教師需要努力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導入環節,不斷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將生活經驗與課堂知識更好地聯系起來,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欲望,最終產生與課堂相關的問題。
1. 豐富導入內容
豐富導入內容主要指的是豐富與主題存在關聯的多個內容。小學生生活經驗與知識十分匱乏,他們對知識的了解較為淺薄,難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上課之前,教師要對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的剖析,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入手,做好探究內容與方向的預設,從空間、時間、人物、事物等多個方面入手,對導入環節做好提前預設,以此幫助學生更加深入且具體地關注研究對象不同的信息。在信息沖擊之下,學生總能發現課堂導入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出現激烈碰撞,從而產生了解和探究問題的欲望。
如開展《家常餐我能行》這一主題活動伊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看小朋友吃零食,不好好吃飯,導致身體不舒服要看醫生的小視頻。富有生活氣息的視頻內容很容易引發學生思考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吃零食不健康,我們要怎樣吃才健康?哪些食物有營養?每天不好好吃飯對身體有什么危害?想要好好吃飯我們可以怎樣做?教師接著播放小朋友學做營養菜式,開心吃飯的視頻。有了之前視頻的鋪墊,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提出諸如做什么菜營養又健康?一頓飯菜如何設計更營養?一天食譜如何搭配更營養?等問題。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引出學做家常餐主題活動,由于是學生自己通過看視頻引出探究的問題,他們開展實踐活動的勁頭會更足。這樣豐富的導入內容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2. 豐富導入形式
只有保證導入形式的豐富性,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與欲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回顧導入、情境導入、圖片導入、談話導入等多種形式,還可以將計算導入、猜謎導入、視頻導入等加入其中。比如《親近木棉》這一主題活動的導入,教師可以截取廣州電視臺新聞報道內容、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木棉盛開表演或者選擇與木棉相關的詩文等等。通過多元化導入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將關注點放在與木棉相關的信息方面,幫助學生提出更加具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包括木棉藥用價值、木棉的生產過程、木棉與文學、木棉的精神,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使自身的知識面得到拓展。
(二)善用對話形式助問保值
1. 自我對話。引導學生可以實現自我對話,在這一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保證所提出問題的價值與意義。在主題生成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表格來引發學生思考,比如,我為什么要提出這個問題?我提出的這個問題的價值是什么?
2. 生生對話。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存在重復性,學生是否處于一個積極思考的狀態。為了保證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與交流,教師需要設置對應的表格,小組成員處于一個相互質疑、相互探討的氛圍下,歸納出每個小組最有價值的問題。通過問題歸納過程,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這種訓練模式下,學生所形成的問題更加具有操作性、價值性以及全面性。
3. 師生對話。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提問題的方式更會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有效形成。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如《自制降落傘》一課,教師請學生觀察屏幕上各種降落傘后問: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呢?學生回答后,教師繼續問:你們還想了解降落傘的哪些方面?如果讓你制作降落傘,你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通過一系列的問答,幫助學生從原有的問題上產生新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質疑問題的同時尋找問題的答案,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需要在課堂上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只有學生主動去說、去思考,才能夠提高思維能力,最終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走進社會助力主動生疑
1. 設立記錄本提高生疑能力
許多學校都會將參與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作為學生必修內容,學生只有接觸到五彩斑斕的世界,才能在具體情景中產生真實疑問。教師可以讓學生設立一個“社會生活觀察記錄本”,把自己在上學放學路上、逛超市、到飯店吃飯、到市場買菜、去旅游時發現的問題記錄在本子上。每次上課前利用5分鐘進行交流,評評誰發現的問題多、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并進行獎勵。通過這樣的小活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發現新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與思考的能力。
2. 實地走訪——問題之源
參觀與走訪是小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式之一,能讓學生獲得真實感受,更能促使學生產生更多的疑問。比如在開展“走進營溪村敬老院”主題活動中,在活動之前,一些學生會提出諸如我們走進敬老院后,與這些爺爺奶奶交流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老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等問題。走進敬老院后,學生通過參觀、訪談,產生了多方面、多角度的有價值的問題。諸如“敬老院的歷史由來”“敬老院未來的發展”“老人與家庭、社會的關系”等。通過走訪這種方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學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識,同時產生了更多的疑問,提高了主動設計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通過創設豐富的導入內容,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活動當中來;通過開展不同的對話形式,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問題意識;通過利用觀察登記表、參觀走訪等形式幫助學生走入社會,使他們得到真實的感受,有利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且學會主動設計問題,最終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