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和禮儀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為禮的精神內核是一個“敬”字。人類社會中的禮儀、人與人交往中的禮貌,都體現一個“敬”字。“敬”的取義,不僅是對他人、對施禮對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格尊嚴的體現。
禮的精神內核是“敬”
人們常說,一個人要有禮貌。禮貌的意義有多大呢?這要看禮貌關涉的對象、影響的范圍。
個人與個人之間,在沒有更多人在場的情況下,禮貌與否的直接影響僅限于彼此之間,但間接影響卻不限于彼此之間,因為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家庭以及社會網絡。因此,個人之間的不禮貌,看似得罪的是一個人,實際上往往得罪了一批人。
禮貌與否不是由對錯決定的,不能因為自己是對的就可以沒有禮貌。相反,雖然自己是錯的,由于講究禮貌,卻可以使過失的損失面有所減小。所謂“得罪”了人,有時候是因為對錯問題,但更多時候是由于禮貌不周或者失禮。比如,某一場合,多人在座,遲來的一人一邊致歉,一邊將帶來的小禮品分送給大家,其他人都拿到了,只有一人沒拿到。分送小禮品者如不懇切解釋,盡力補救,就是明顯的失禮。所謂“寧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舉座寡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禮貌和禮儀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為禮的精神內核是一個“敬”字。孔子說:“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也就是說,在禮儀的場合,如果沒有莊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孟子說得更具體:“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類社會中的禮儀、人與人交往中的禮貌,都體現一個“敬”字。“敬”的取義,不僅是對他人、對施禮對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格尊嚴的體現。“敬人者,人恒敬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國家、社會的大禮儀自有傳統的規制,循之可也。所以《爾雅》解釋“訓”字為“穆穆、肅肅,敬也”,還是一個“敬”字。禮貌則是個人的一種修養,接人待物,隨順自然,無不成禮。但世間的事總是錯綜復雜的,如果遇到突發的意料之外的情況,如何執禮呢?應急之道、轉危為安的辦法仍然是“敬”。假如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有不速之客不請自來,怎樣應對可是考驗主人智慧的事。如果處理不當,露出不耐煩的樣子,甚至下逐客令,結果就難以預料。應對突發緊急情況,不要忘了“敬之終吉”“敬而無失”。這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的《禮書》中所說的“恭敬辭讓之所以養安也”。這深刻揭示了和諧安定和“恭敬辭讓”之間的關系。
拱手作揖,保持距離
縱觀我國歷史,中國是禮儀之邦,衣食住行,宴飲坐臥,禮儀無處不在,在古代傳統禮儀中,也處處體現著防疫的智慧。
相較國際通用的握手禮,中國古人傳統的拱手禮更悠久,也更有歷史底蘊。甲骨文上記錄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來。
作為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問候禮儀,拱手禮俗稱為揖。“揖禮”源于周代以前,于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周公一旦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在此之后,“揖禮行于天下”。“揖”就是以站立姿勢、不用跪拜的禮節。諸子百家先賢們的畫像,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無一不是行拱手禮。
古人見面拱手作揖,一般在一米開外,保持一定距離,無形中降低了疾病傳染風險,且顯得有禮有度。所以很多禮學專家都認為,拱手禮不僅是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見面禮節,而且也是最恰當的一種交往禮儀。
廣袖掩鼻,遮擋飛沫
事實上,中國古人最早穿著的衣服是緊袖子的,從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雕人像得知,商代衣著為上衣下裳制,上穿交領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滿花紋,是緊袖子的,直到西周中期才開始流行寬袍大袖。
之后,古人的服飾可以分為禮服和常服類,他們有短打制式的衣服,利于活動和工作,而穿寬袍廣袖要么是有重大活動,要么是士族豪商為了體面和顯示身份。
古人說話時習慣性地用廣袖掩鼻,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飛沫傳播。從“掩涕”“掩面”“掩泣”等詞語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生活習俗中,寬大的衣袖真能當毛巾、手帕,用來拭淚、擦汗、遮面、擋陽等。“掩袖工讒”說的就是一個以袖掩鼻的故事。當然,寬袍廣袖今天已無必要,但古人那種互不相擾的公共意識則是必要的。
此外,《馬可·波羅行記》中提到,“元制規定,向大汗獻食者,皆用絹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表明中國人在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習慣。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自稱必謙,稱人必尊,不會高聲喧嘩大叫,還有“食不語”的禮俗,這些都有利于減輕說話時飛沫傳播。
分餐而食,降低風險
由于防疫的需要,“分餐制”的用餐方式開始被提倡。很多人以為分餐制是西方的禮儀,但其實,我國很早就有分餐而食的傳統。
據《史記》記載:有一次,孟嘗君和門客吃夜宵,因為有人遮擋了燭光,一名門客認為孟嘗君的食物和自己的不同,于是丟下餐具打算離開。孟嘗君發現后,起身端來飯菜和這名門客比較。門客發現食物是一樣的,大為慚愧,于是橫劍自刎。此后,投奔孟嘗君的門客越來越多了。
據考證,到了北宋,合餐制開始出現,最關鍵的原因是北宋飲食文化的商業化。食材多元、烹飪樣式增多,極大地豐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樓等公共飲食空間的出現,是中國民眾飲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從衛生角度看,分餐制確實比合餐制更能降低傳染病傳播風險,但如今,分餐制的推行不僅需要從中國古代借鑒智慧,也要循序漸進。
禮儀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現代文明禮儀。養成現代文明禮儀,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文明禮儀教育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全過程,通過“齊之以禮”“約之以禮”,讓人們在生活實踐中感知禮儀、領悟禮儀、踐行禮儀,推動現代文明禮儀內化為觀念、外化為行動、轉化為習慣。(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