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楊
摘要:雙性化常指一個人兼備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特征,能助力小學生獲得人格的健康成長和較高的社會適應水平。我國在實施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的道路上,起步較晚,還處于初始階段,針對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內部和外部的諸多困境,如理論實踐研究短缺、性別刻板印象的束縛等問題,文章分別從家長、教師、學校、社會雙性化性別教育層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性別教育;小學;雙性化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意識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專業教材、專業師資等的缺失和傳統觀念的束縛導致學生家長的疑慮等諸多原因[1],小學階段的性教育仍面臨種種阻力以致長期處于缺失狀態。然而,日本、英國等國的兒童從學齡前期或小學低段就開始接受性教育,并將性教育納入教育體系,配套出版性教育啟蒙圖書,為學生制定了一套系統的性教育方案。
性別是群體分類的一種基本標準,由于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文化因素的綜合影響,男性和女性在生理表現、性格特征、認知表現、優勢領域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小學階段的兒童身心發育是否健康,與性別教育的正確施行與否有著重要關系。小學兒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完成性別定型化,先后獲得性別穩定性和一致性,性別角色認同也逐漸突出[2]。小學兒童在同化性別角色知識的同時,不斷根據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來調整自己的概念和行為,形成了一些性別刻板印象。
為了讓小學生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生理和心理的成長發展關鍵期,有學者提出施行“雙性化”性別教育。從心理學的概念上講,雙性化常指一個人兼備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心理特征,既有男性化的果敢、堅強、條理清晰、邏輯分析能力強等特征,又有女性化的溫柔、親切、細致等特征,即既獨立又合作,既果斷又沉穩,既勇敢又謹慎,既敏感又豁達。因此,建立兼具兩性之長的雙性化性別模式,能讓小學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日漸形成大膽而不大意、勇敢卻不魯莽的雙性化人格及處事風格,促進小學生人際交往,獲得人格的健康成長和較高的社會適應水平。同時,雙性化性別教育過程中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男女兩性平等的眼光審視男性和女性人格,丟棄性別偏見,克服性別刻板印象,擯棄不合理的性別觀念,這也促進著民主、平等的兩性教育的發展。
在一直認為兩性類別對立化的西方傳統觀念下,西方學者依托時代的發展,敏銳地提出心理素質的“雙性化”既不是性錯位、性混亂,也不是異性癖、同性一體的同義語,而是一種兼具男女兩性人格優點的綜合性人格類型[3]。1964年,羅西(A.S.Rossi)最早正式提出,雙性化是最合適的性別角色模式。之后,貝姆(Bem)、司本斯(Spence)、斯比爾斯(Sperce)等許多學者借助調查測量對雙性化人格進行了研究,發現在心理健康、適應能力、受同伴歡迎等方面,雙性化者往往優于性別典型化者。一直以來,國外關于“雙性化”的研究不僅注重其理論的深入探討,而且自制各種量表,注重不斷深入的實證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雙性化是理想的性別角色模式[3]。而國內的雙性化性別教育和國外相比,起步較晚,處于初始階段,發展道路還很漫長。
從人生發展歷程來看,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處于一個尚未完全成熟、尚未定型的時期,是正確的性別意識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對小學生施行雙性化性別教育尤為重要。而我國少有的雙性化性別教育相關研究多針對中學和大學階段的學生,鮮少對小學階段的雙性化教育作出系統、科學的研究探討,因此供小學教育者學習、參考和借鑒的具有針對性的理論、實例匱乏,同時還存在理論過于寬泛,操作實施難度大等問題。
一、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的困境
(一)內部困境
1.理論知識、實踐研究的短缺
國外與國內的性教育和性別教育的程度和深度發展不同步,這限制了我國參考借鑒國外雙性化性別教育的范圍和程度。并且,由于國內外文化、教育理念等的巨大差異,國外的雙性化性別教育理論在國內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而國內雙性化性別教育起步不久,針對小學階段雙性化性別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研究寥寥無幾,可供教育者參考、分析的雙性化教育理論或實踐研究數量遠遠不夠。
2.實現難度較大
雙性化人格是較難實現的新型人類性別角色模式,一個人要想具備男女兩性心理和行為上的優點十分困難,這對小學生本人的素質、教育者的能力和社會大環境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而且,雙性化人格中所要求的許多特征,如獨立又合作、果斷又沉穩等,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是相互抵觸的,存在一定的對抗性,很難看到同一個個體身上同時具備男女兩性之長[4]。
3.確切標準的缺乏
現在提倡的雙性化性別教育多為一種理想教育期待,但究竟雙性化性別教育要達到何種程度,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塑造過程中出現何種信號就算達到理想目標,并沒有確切的標準,難以進行明確界定說明[4],這難免導致教育“過度”,甚至出現“異化”現象,違背了雙性化性別教育的初衷和本心。
(二)外部困境
1.傳統觀念和性別刻板印象的桎梏
長期以來很多人對性別、性別角色等有著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認為男性具有堅強、自信、能干、理智等品質,而女性只能具有敏感、柔弱、順從等品質[5],或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女性地位低下,甚至對雙性化性別教育存在一些偏見誤區,如把雙性化和“中性化”對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阻礙著對小學生雙性化性別教育的傳播和普及。
2.對雙性化性別教育重視程度不夠,認識理解不足
眾多小學教育者對雙性化性別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降低了他們的雙性化性別教育認識水平,造成其對于前沿倡導的雙性化性別教育完全未曾涉及或一知半解,對相關概念內容了解不全面、不科學,認為雙性化就是要把男女生培養成“男不男,女不女”的個體,使得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指導水平遠遠不達標。
3. 男女師資比例極不協調
當今社會,從事教師職業的男性寥寥無幾,而在小學任教的男性更是屈指可數。很多男性認為教師工資待遇不佳、地位不高而在就業時拒絕選擇教師行業,還有一些男性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對小學教師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女性更能勝任小學教師這一職業,種種原因造成了小學教育領域男性和女性教師“陰盛陽衰”的畸形現象。
4. 家校溝通不足,雙性化性別教育合力難以形成
小學生在學校接受到科學的雙性化性別教育后,若在家庭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得到強化鞏固,雙性化性別教育自然事半功倍、效果顯著。可如今,很多家庭和學校聯系不緊密甚至完全脫節,雙方就小學生雙性化性別教育方面的理論、理念、方式等方面溝通不足,甚至教育理念完全悖離,這種家校互動不良的現狀無疑為雙性化性別教育的成功實施增加了一定難度。
二、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存在問題的對策
小學生的性別意識尚處于構筑階段,很不穩定,極易動搖,這就需要小學生所處環境中的外部教育力量發揮主要作用,對此,小學生雙性化性別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采取對策:
(一)家庭的雙性化性別教育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各項發展意義重大,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雙性化性別角色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1.摒棄不合理的性別觀念,主動學習雙性化的相關知識
家長要想孩子形成雙性化人格,首先自己應擯棄“男尊女卑”等不合理的性別觀念,要打破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擺脫傳統的性別思維定勢。同時,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的性別教育,意識到雙性化性別教育的重要性,通過網絡或書籍等各類渠道學習科學的雙性化性別教育模式,采用多種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地進行雙性化性別教育。
2.樹立正確的雙性化人格學習榜樣
父母應以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將雙性化性別教育運用于教育實際中,營造和諧的父母關系和兩性平等的家庭氛圍,擔任好父親和母親的性別角色,在雙性化性別教育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充分展現出雙性化人格品質,給孩子提供雙性化人格榜樣,讓孩子明白男生可以細心體貼,女生也可以勇敢堅強。
3.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雙性化人格發展
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主動發現并學習異性同伴的優點長處,通過贊許等方式強化優秀異性人格特征的出現。對女孩子而言,可以多帶動她們參加運動和各項體育活動,引導她們的邏輯思維發展,培養她們堅毅的性格;對男孩子而言,可以多涉及藝術類活動,激發其感性的一面。
(二)學校的雙性化性別教育
學校教育是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的中堅力量,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觀念意識的樹立、渠道的拓寬、環境的營造等途徑促進著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的發展。
1.樹立良好的性別意識
教師應承認客觀的男女生理性別差異,對于男女性別差異不做好壞、優劣的價值判斷,建立起健康、平等的性別觀念[6]。在與小學生課上或課下的相處中,不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不隱形地傳遞兩性不平等的性別思想,批評教育時不差異對待犯同樣錯誤的男生女生,獎罰都需公平對待班上的每一名男生女生。
2. 培養雙性化性別教育的能力
小學教師應充分看到雙性化性別教育的前景,具有高瞻遠矚的長遠目光,意識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對學生有雙性化性別角色期待,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修養,積極主動地接觸前沿的雙性化性別教育的研究和理論,學習與性別有關的心理學知識,熟悉學生的性別角色發展階段,掌握雙性化性別教育的理論和技巧策略,為雙性化性別教育做好知識儲備[7]。
3.拓寬雙性化性別教育渠道
學校可以經常邀請研究雙性化性別教育的學者來校舉辦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的主題講座,開展性別教育主題沙龍和分享交流會,對教師和家長的雙性化性別教育體系進行專業的培訓和指導,盡可能地提供多種渠道供教師和家長學習前沿的科學的雙性化性別教育思想,通過提高雙性化性別教育資源的豐富性來逐漸增強教育者實施雙性化性別教育的能力。
4.營造兩性平等的小學校園環境
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上,盡量選取體現男女性別公平的教材, 努力消除教材教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7]。通過觀念性、物質性、制度性等方面的隱性課程為小學生營造一個兩性平等的校園環境,利用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小學生的性別意識,培養學生的性別認同感。
小學學校應吸引更多優秀的男教師任教,適當平衡控制男女教師比例,加大女教師在學校層面的地位,使學生在無意識中克服傳統的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性別偏見[8]。
(三)社會的雙性化性別教育
如今,社會是小學生獲取各類信息的重要媒介,對小學生雙性化性別角色的形成影響巨大。
1.以高度的使命感宣揚科學的雙性化性別教育
大眾媒體相關從業人員需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以辯證的觀點正確看待雙性化性別教育,大力宣傳科學的雙性化性別教育模式,對人民群眾的性別觀念進行正確引導,讓科學而系統的雙性化性別教育深入人心,拒絕性別歧視和性別刻板印象。
2.提供正面的雙性化性格人物榜樣
可借助各種媒體平臺如電視、互聯網、書籍期刊等途徑,尤其是適宜小學生的動畫片、讀物、玩具等,為小學生提供正面的雙性化性格人物榜樣。相關人士在研制作品時,應對人物的性別角色設定多加考量,避免將重要角色都給予男性,而女性都是家庭主婦等形象情況的出現,阻礙小學生雙性化人格的形成。
雙性化性別教育作為一種理想教育期待,對小學生本人,對國家、社會的發展都有著積極影響,是新時代性別角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也應注意順應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倡導而非脅迫的態度進行適度教育,不可適得其反,避免極端現象的出現。盡管小學階段的雙性化性別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從內至外面臨種種困境,但只要各個層面的人士愿攜手共同努力,為小學生的性別發展保駕護航,小學雙性化性別教育的光明未來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吳波.英國威爾士小學性教育教材的設計經驗對中國小學性教育的啟發[J].中國性科學,2018,27(07),144-148
[2]劉威.小學兒童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第2版)
[3]李立娥.國內外“雙性化”教育研究述評[J].江西社會科學,2007.(06),224-228
[4]歐陽秋瓊.論雙性化人格教育——未來家庭性別教育的可能模式[J].中國教師,2014,(S1),165-166
[5]汪詠國,謝繼紅. 防止刻板印象,促進人際交往[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2-05
[6]王華.學校雙性化人格教育的教師準備[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05),31-33
[7]蓋笑松,王曉寧,張嬋.走向雙性化的性別角色教育[J] .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5)
[8]趙垣可.雙性化性別角色教育的意蘊、困境及生成途徑[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