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相關理論基礎進行梳理并對相關概念進行釋義,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善問促思,疑思導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最后通過分析提出了幾點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教學模式的提問與導學策略,以期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善問促思;疑思導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1-0131-01
【本文著錄格式】賴麗央.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課外語文,2020,19(21):131,133.
從現代教學論出發,應對國家發展要求與教學大綱,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時代性,體現在培養主體的能動性與創新性。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則更加注重小學生的思辨性與主體能動性。重視小學生語文閱讀的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注重創新人才培養與學思結合。那么在日常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則需注重對小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以問促思,以思促學,逐步形成善問促思,疑思導學的教學模式。
一、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模式理論基礎與概念釋義
本研究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從最初“產婆術”的締造者蘇格拉底開始,到杜威的“五步教學法”,再到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對于問題教學法的系統闡述和推廣,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與此同時,巴班斯基結合了如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人有關教學教育最優化的思想,形成了自己嚴密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即“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本研究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模式在借鑒以上國外經典問題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還結合了我國古代先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以及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理論思想。由以上理論基礎,結合現實中的教學實踐,提煉出了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模式的雛形。
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模式是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多問、想問、敢問、會問、樂問、勤問,在問題中促進思考,使其問中有思,以思促學,教師在此過程中肩負起引導的作用,主要體現為組織、引導、鼓勵、啟發、點悟等作用。
二、善問促思,疑思導教學模式的構建原則
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模式的構建應遵循教學實際,遵循校情、學情,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尊重個體差異,因人制宜;根據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設計,以此達到教學的最優化。那么在實施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模式時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問題性
問題作為第一要素,是整個教學的出發點,在閱讀中不能盡信書,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帶著問題去閱讀,要以問促思,以思促學。
(二)最優性
教學不能做無用功,不采用無效的教學手段,盡量做到高效且有針對性,最終達到教學的最優化。因此在設計環節要環環相扣,不要為了問題而提出問題,避免形式化。
(三)創新性
閱讀的最終受益是能夠從中獲得啟發,受益匪淺,那么最終的體現則在于能夠影響自身的成長,可以舉一反三,有所悟有所得,進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再創造出新的思想。
(四)引導性
教師要肩負起引導、點撥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導”的引領作用,將學情、教材、個體差異、教學目標通盤考慮,多方位多角度創造條件促使學生多提問、多思考,使其在最優化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與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
三、構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善問促思、疑思導學教學模式的提問與導學策略
(一)善問策略
在閱讀教學中,采用不同的策略可以激發起學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比如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時要采用易于辨識和容易引起注意的提問策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與獵奇心理,啟發學生的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使學生的求知欲達到亢奮的狀態。如在閱讀龜兔賽跑時,教師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問:你們知道龜兔賽跑的故事中誰跑得更快嗎?當學生很確定地回答:當然是兔子啦。這時教師就可以接上去說:不對,其實烏龜跑得更快!這時課堂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開始提出不同的意見。教師繼續追問:那么你們知道為什么烏龜比兔子跑得快嗎?這時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通過認知沖突和開放性演變成功捕捉到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問題發散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通過不同視角去挖掘問題、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特別重視朝著一般性和廣延性引導,點撥他們自發產生“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問題意識串,并且把問題發現和問題提出以及問題解決的全過程展現給學生,經常與學生共同篩送、鑒別所提問題的價值,這樣才能讓學生做到“善問”“會問”“好問”“勤問”“樂問”。
(二)疑思策略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亞里士多德也曾提到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質疑是思想的導火索,是學習的內生動力,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其處于興奮狀態,進而引起對事物的思考。對于疑和思,疑是條件,思是結果。那么在現實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一是創設情境設疑,即利用現實生活中和教材中可以相互鏈接的點來創設情境,利用這種情境可以輻射到其他的點與面,通過閱讀故事引發自身的故事,使其身臨其境才能有話說,才能引起思路的散發;二是關聯式設疑,同類、相關聯的閱讀材料可以相互設疑,設置問題串聯,由舊知引發新知,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域”創設情境容易喚醒舊知識的再創造,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由此引發思考的蔓延;三是假設式設疑,即通過假設、推理、引導設疑,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語文閱讀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同樣的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像數學、物理一樣推導,設置懸念和障礙,在閱讀中體驗角色轉換和扮演,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四是開放式設疑,利用小學生的跳躍式思維,教師拋出疑點,任由學生自發地提出疑問,讓其天馬行空式地提出多種可能性的猜想,并自主進行驗證,使其自覺地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三)導學策略
“導”是“疑”“思”“學”的保障,貫穿整個教學模式和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的“導”猶如方向的指引,成功的“導”是“學”的最終目的的最好體現。導學重在指引和點悟,在教學中表現為教師的組織、引導、啟發、點撥、激勵、發現、幫助等,通過教師的引導觸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心理,包括產生的疑惑和問題,最后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和知識再創造。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策略:一是合理利用導學案,將教學設計的初衷寫入學案,讓學生一起參與教學的設計和創造,盡可能開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實踐的主體性;二是利用新媒體協助教師教學活動,新媒體是新形勢下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迫切要求,新時代要求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新媒體運用要提高至新的高度,善于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如此更加直觀、高效、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三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和諧、舒適的閱讀環境,不必太拘泥于室內,教師可以把閱讀課題移至室外或者其他特定的符合閱讀主題的場所。同時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閱讀材料,可以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開放式的提問與質疑互動,在互動期間適時為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引點撥,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產生問題意識,逐步培養起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優良的創新品質。
參考文獻
[1]胡文東.疑思導學:學起于思,思源于疑[J].教育科學論壇,2016(11).
[2]王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探微[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6).
[3]張華,謝祥瓊.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作者簡介:賴麗央,女,1975年生,福建漳州人,大專,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