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毅 陽江市第三中學
微課在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應用,是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體育教育領域的延伸,同時也是學校體育教育在大數據時代中做出的自適應性改革。也正是因此,近些年微課的應用與普及,已經逐步成為了推進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那么,微課在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應用成效究竟如何?會對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和立定跳遠成績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了理清上述問題,本文就基于對比實驗的思路開展了微課在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本研究以陽江市第三中學4個班的212名學生(每班53人)為實驗對象,實驗對象的年齡介于15-16歲之間,均無不適合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的身體類疾病。
實驗遵循對比實驗的思路進行,實驗周期為一個學期。實驗實施流程具體如下:
(1)實驗分組。正式對實驗對象施加實驗刺激之前,首先進行了實驗分組,將212名實驗對象,以班為單位,隨機分為了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有2個班,各有學生106人。
(2)實驗前測。分組完成之后,對參與實驗的所有學生進行專項身體素質測試和立定跳遠測試,以了解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基礎和立定跳遠運動基礎。其中,在專項身體素質測試中采用的測試指標為50米跑、縱跳摸高和三級蛙跳。
(3)給予實驗刺激。基于微課組織實施實驗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教學,即:針對立定跳遠教學中的知識點、動作要領、練習方法等錄制教學微課,并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展之前,提前7-10天左右利用班級微信群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借助微課自行進行學習,并可根據每次微課的內容設置問題或者是練習任務。進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之后,基于學生課前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討論和練習。對照組依然采用以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組織開展立定跳遠教學。
(4)實驗后測與測試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再次針對兩組實驗對象的專項身體素質水平和立定跳遠成績進行測試。測試完成后,針對兩組學生實驗前后的測試數據,利用SPSS19.0進行整理和分析。
1.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測試數據及對比結果
在正式針對兩組實驗對象給予實驗刺激之前和一個學期的實驗結束后,分別以50米跑、縱跳摸高和三級蛙跳為指標,對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水平進行了測試,并針對前后兩次測試數據在SPSS19.0中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見表1:
觀察表1中數據可知,在正式開展實驗對實驗對象施加實驗刺激之前,兩組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十分接近,并且在將兩組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測試成績進行方差分析時,無論是兩組學生的50米跑測試成績,還是兩組學生的縱跳摸高測試成績,抑或是兩組學生的三級蛙跳測試成績之間,得到的P值均大于0.05。這說明,針對兩組學生正式施加實驗刺激之前,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水平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專項身體素質發展方面具備同質性。

表1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測試數據及對比結果
但是,在歷時一個學期的對比實驗結束后,兩組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發展水平卻出現了明顯不同:(1)在50米跑和縱跳摸高兩個指標上,對照組學生的測試成績雖然相較于實驗前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較小,50米跑測試成績的平均值僅比實驗前測得的平均值提高了0.05秒,縱跳摸高測試成績的平均值僅比實驗前測得的平均值提高了0.02米。并且在針對對照組學生前后兩次50米跑測試成績進行分析時P值大于0.05,在針對前后兩次縱跳摸高測試成績進行方差分析時得出的P值也大于0.05,均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但是實驗組學生的測試結果則明顯不同,實驗組學生50米跑測試成績的平均值相較于實驗前提高了0.26秒,且方差分析得出的P值小于0.05;縱跳摸高測試成績的平均值相較于實驗前提高了0.09米,方差分析得出的P值也小于0.05。(2)在三級蛙跳測試中,對照組學生的成績有了明顯提高,從實驗前的4.95米提高到了實驗后的5.02米,提高幅度為0.07米,且將前后兩次測得的三級蛙跳成績進行方差分析得出P值小于0.05,出現了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學生實驗后的三級蛙跳測試成績相較于實驗前也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從實驗前的4.97米提高到了實驗后的5.45米,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學生更大,為0.48米,且前后兩次測試成績方差分析得出的P值小于0.01出現了非常顯著性差異。并且針對實驗后兩組學生的測試成績進行橫向對比還發現,原本實驗實施之前三級蛙跳測試成績非常相近的兩組學生,實驗后測得的成績也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
綜合以上數據分析可知,應用微課組織實施立定跳遠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專項身體素質的提高幅度更明顯,發展情況更好。說明,微課在高中跳遠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專項身體素質的發展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2.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測試數據及對比結果
除了前后兩次對兩組實驗對象的專項身體素質水平進行測試之外,正式給予實驗對象實驗刺激之前和一個學期的實驗后,還前后兩次分別對參與實驗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進行了測試,并同樣對測試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對比,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測試數據及對比結果
觀察表2中數據可知:給予實驗刺激之前,兩組實驗對象的立定跳遠測試成績相差無幾,實驗組的成績均值為1.92米,對照組的成績均值為1.93米,非常接近,并且在利用SPSS19.0進行方差分析時,P值大于0.05,無顯著差異。可知,給予實驗刺激之前,兩組學生的立定跳遠運動基礎具備同質性,確保了一個學期的實驗后兩組學生立定跳遠測試成績之間的可比性。
進一步觀察表中實驗后兩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測試成績可知,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教學之后,兩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測試成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對照組學生的成績由實驗前的1.93米提高到了實驗后的2.02米,提高幅度為0.09米,并且經過方差分析發現前后兩次測試的成績出現了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學生接受實驗刺激之前測得的成績為1.92米,實驗后測得的成績為2.13米,提高幅度為0.21米明顯大于對照組,并且前后兩次測得的立定跳遠成績之間出現了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除此之外,將實驗后測得的兩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測試成績進行橫向對比得出的P值也小于0.05,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經過一個學期的對比實驗之后,采用微課組織實施立定跳遠教學的實驗組學生的立定跳遠測試成績已經顯著優于采用常規教學法的對照組學生。由此可知,微課在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立定跳遠運動技能的掌握和學生立定跳遠成績的提高。
綜合上文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可知:應用微課組織實施立定跳遠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專項身體素質的發展情況更好,立定跳遠測試成績的提高幅度更明顯。說明,微課在高中跳遠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專項身體素質的發展和立定跳遠運動技能的掌握均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據分析這主要是因為:
(1)經過課前學習學生已經基本能夠掌握立定跳遠的基本知識、要領或是練習方法。此時針對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教師就無須再次進行詳細的講解和示范。因此,相較于常規教學中需要從頭到尾詳細講解示范的情況,微課在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應用就可以節約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而節省下來的時間,一方面可以用于重難點的針對性講解與討論,加深學生對技術要領的理解程度,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技能的理解與吸收;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技能練習,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動作技能,提高學生的立定跳遠水平。
(2)微課在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應用,拓寬了立定跳遠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在常規立定跳遠教學中,有些學生的運動基礎比較好、學習能力比較高,教師講解示范的技術動作很快就能夠學會。但是有些學生的運動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低,即使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也需要教師反復講解和示范才能夠理解。這樣就使得常規立定跳遠教學中,教師不得不因為需要照顧這部分學生而放慢教學進度,也可以說所開展的立定跳遠教學是“等待下的同步走”,教學效率顯然不夠理想。但是在采用微課組織開展立定跳遠教學時,由于在課前留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自學和討論,并且為學生的自學提供了“微課”這種使用便捷的自學素材,設置了因人而異的自學任務。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就可以結合自己的時間安排,反復對不理解的內容進行學習,這樣在進入課堂教學階段時,接受能力就會更好,教學成效也會更佳。
歷時一個學期的對比實驗表明:應用微課組織實施立定跳遠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專項身體素質的發展情況更好,立定跳遠測試成績的提高幅度更明顯。從而驗證了微課在高中跳遠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專項身體素質發展和立定跳遠運動技能掌握產生的積極影響。
微課在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專項身體素質的發展和立定跳遠成績的提高均大有裨益。因此,在學校情況允許的前提下,體育任課教師應積極嘗試運用微課組織開展高中立定跳遠教學,以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