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在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和家長更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而非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質。其實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才是一個孩子未來的基石。沒有好的人生觀肯定也不會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學生的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所以小學才開設了這門課程。但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學而有成又是很不容易的,教師素質的參差不齊,更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愛。部分教師不懂得如何去因材施教,也不明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味照本宣科,而且認為只有分數才能代表一切,這樣的教育環境是亟需改革的。當然國家一直在尋求改革。讓更多的小學生從小有社會責任感,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更好的心理素質是新時代教師的一個主要考驗。
關鍵詞:新時代;道德法治;有效課堂;構建
小學兒童的思想道德剛剛處于萌芽構建階段。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自身素質對教學的影響,也就更開始關注除了教學成績之外的東西。教學成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這對他們的未來非常重要。但是教師如何提升自身素質,教學與實際生活如何有效銜接與串聯,教師如何差別教學,怎樣注重學生,利用音樂怎么教學進行了一一闡述。
一、 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師思維僵化,學生發散思維差,而且因為國情原因,學生和教師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分數,而忽略了學生應該具備的責任感。在教師眼中學生分數高就是好學生,是很多家長艷羨的對象。從而忽略了學生對社會責任感、家庭責任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這樣是不對的,并在反思和改正。
很多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包辦一切,不知感恩,父母不知反思。這樣的現象其實有很多解決的方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找一些母親懷孕生子的圖片給學生去看,讓學生明白父母的不容易,從而開始對家庭有責任感,進而慢慢改變自己,進而養成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教師思維僵化,主要是因為教師教育年限長,從而形成思維僵化,不懂得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辦法。固化的教學方法,其實也會固化學生的思維,那對學生的一生影響也非常大。其實現在的一些新型的教學方法非常獨特和新穎。比如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音頻的方式給學生播放真實的案例,相信這樣的教學,學生一定會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印象深刻,并能成功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二、 有效解決教育問題、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素質水平
小學兒童的思想道德其實還沒有形成,他們對人際交往的一些方法,還有社會的認同感、責任感乃至道德感,都還處于剛剛萌芽階段,這時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大力引導方能讓學生為以后的思想道德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教師的素養就顯得極為重要,提升自身的素養就變得迫不及待。現在的中國教育,其實更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其實在以后的生活當中人格魅力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一個健全的心理狀態,是沒有辦法為這個社會去服務的,也沒有辦法實現自身的價值。教師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以身作則,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比如小學課本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中的第五章《我們的校園》,教師在教授這篇文章的同時要教會學生懂得校園是我們的第二個家,要愛護校園,保護我們的校園,那么教師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就要以身作則,率先去愛我們的學校,學生才能把學校當成家,去好好愛護。
(二)轉變教師的教學思維
教師不能形成思維固化,小學階段是建立正確人生觀的開始,教師要對不同的人進行不同的引導,不能照本宣科地進行。更不能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教學,要改變課堂的氛圍,讓其課堂輕松有趣,讓學生愿意自主去學習,更想去學習,更愛學習。這才是教師的目的,但是這就對教師要求更高了,教師要更加主動去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開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小學課本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我的好習慣》第四章是《不做小馬虎》,教師就可以事先準備一些做錯的題或者例子,讓學生去看,告訴學生當自己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要怎么去避免錯誤,學生通過與例子串聯可以更好地記住這些知識。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做到輕松、愉快、有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去學習教師的觀點,做到更好的思考。這就很考驗教師了,教師素養的提高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教師在工作之余其實更應該去充實自己,并且學有所用,把學到的知識全教給自己的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道德素質才會越來越高。
(三)讓生活融入教學
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是非常落后的,如果沒有以實際生活為參照物,那么我們的學習就是沒有意義的。教師在平時的授課當中要牢牢記住這一個原則,學以致用才是教學的目的。小學是學習大是大非觀念的基礎,在這里打下牢固的基礎,以后才能有收獲。教師在講解課文中知識的同時要做到和實際生活串聯起來,讓課堂的氛圍輕松有趣,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課堂才是成功的課堂。首先教師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平時生活當中發生的事情可以加以記錄,這樣等需要在課堂上用到的時候就能很好地發揮作用。例如:小學課本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第三章《我不拖拉》,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舉例自己平時不拖拉的案例,使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加深印象,從而更好地在實際生活當中去應用。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每天做了不拖拉的事情加以記錄,做得最多的同學可以獲得獎勵,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進行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各不相同,想法層出不窮。教師可以進行一下家訪,記錄一下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引導。除此以外,在學生和教師的相處過程當中,教師都可以對學生的性格或者是學習習慣等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在設置分組教學或者是其他活動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合理且有效的分組,幫助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交流,提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多贊揚學生,發現學生的優點,加以引導,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開心地學習,實現教學目的的最大化。
(五)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在我們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是絕對的主體,絕對的權威,任何人不可以超越,但是越來越多的觀點認為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就要了解學生。在上課前要做足夠的準備,因為學生的狀況層出不窮,要多準備例子,吸引更多的學生。只有被足夠尊重的學生,以后才能有更正確的人生觀。只有這樣,這些小學生才能成為未來社會的主導。教師可以多教授學生共情,即領會他人的情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設身處地地去為他人考慮,而不是只顧自己。
也可以設置一些辯論賽的形式,比如教師只講一些案例,或者放一些案例圖片,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案例,然后分成甲乙雙方,讓兩組進行辯論,說明案例里面的人物所做事情的正確與否,每個人都需要給出不同的觀點。相信在這樣的氛圍下所有的學生都會學有所思,也會去認真地思考,更能體會到不同思想的碰撞帶來的刺激。
(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所成。但現在大部分的學校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仍是以理論為主導的,實踐很少很少,其實這樣的教學方法非常落后,如果能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那就是非常成功的教學了。比如我們在教育學生要善于幫助他人的時候,其實可以帶著學生到實際的生活中,讓學生觀察哪些人是真正需要幫助的,那么學生就懂得如何伸出幫助之手。我相信經過這樣的實踐,學生不僅收獲了責任感更收獲了滿足感,他以后一定會更愿意去幫助別人。
運用知行合一的方法進行教學,教育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而且這樣的實踐也是學生非常愿意去做的,會非常積極和主動,不會像在一般傳統課堂中那樣被動。
(七)適當引入音樂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強調情商的培養,情商高的學生他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奧爾夫音樂就可以起到這方面的作用,有些學生的性格是非常暴躁的,很容易發脾氣,其實教師就可以采用聽音樂的方式讓學生平靜下來,然后慢慢引導。音樂還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在課堂上可以多給學生放音樂,可以使學生心情平靜,更愿意主動聽教師的講解,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還可以用圖畫來激起學生的學習之心,小學生對外界有極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中準備一些圖片,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展示,比如一些打掃衛生的圖片,警察抓壞人的圖片,還有農民種地的圖片,都可以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內心,讓學生養成愛護祖國,愛護衛生,珍惜糧食,培養公共意識的作用。還要做到課下的思考,要應用到生活中。孩子學會了知識,更要會運用知識,要做到言行統一。比如在課堂上看了農民伯伯種地的圖片,那以后在生活中吃飯就要做到吃多少盛多少,決不能浪費糧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實際所學應用到生活中。也可以設置一些辯論賽的形式。
三、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急迫需要改進的。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也要進行改進,只要教師不斷地進行自我素質的提升,才能讓學生從中受益。教師在課堂中要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讓祖國的花朵愿意主動學習,讓學生擁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而且要改變教學思路,讓資源往學生的動手能力方面傾斜。讓學生走出課堂,在自然的社會環境中學習鞏固和延伸。讓學生更好地學以致用,這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思考的。讓理論和實際串聯,這可以在教師的備課中體現。只有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品格才能有質的提升。教師也要善于運用現在社會的一些新科技例如多媒體教學或者音樂教學等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學成績,讓學生能更好地融入課堂,更加自主地去學習。學習成績也可以更為高效。教師的教學也可以更為輕松一些。
參考文獻:
[1]程麗琴.網絡流行元素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路徑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7):39-41.
[2]于曉見.構建和諧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之我見[J].中華少年,2018(30):124.
[3]楊建華.基于信息技術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構建[J].中學教學參考,2019(16):49-50.
[4]陳樹林.巧用動態生成資源,構建實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J].高考,2019(3):237-238.
[5]單安花.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探索[J].考試周刊,2019(33):136.
作者簡介:
植校東,廣東省肇慶市,廣東省封開縣杏花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