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
摘要:在近些年之前,人們心目當中很多經典的動漫人物都是從日本或者其他國家引進的。但是近年來,我國自己動漫產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受到了國人的喜愛,同時還受到了世界的矚目。而非遺當中有很多深刻的思想文化。這些精神思想通常只會通過文字的方式傳達給人們,因此很多人對此不感興趣。而借助動漫藝術將非遺當中的思想文化展現出來,不僅可以吸引當代年輕人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利用感染力較強的動畫來使更多的人理解非遺,為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新的路徑。
關鍵詞:動漫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精神文化;思想內涵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08-01
一、非遺傳承與動漫產業結合的必要性
非遺是古代文明的體現,而動漫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二者的融合可以實現古代文明的現代化傳播。動漫在向人們講述故事、提供動畫的同時,還可以實現文化的傳播,而且動漫具有較好的文化兼容性,可以實現對非遺的傳播。與此同時,動漫還可以將傳播的內容進一步簡單化,改變非遺傳統的文字傳播方式,通過動畫和聲音的方式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文化的深刻內容。這大大降低了對觀眾能力的要求,而且可以突破地域文化的限制,將非遺傳播到更多的地區。動漫作為現代年輕人比較喜歡的文化傳播方式,與非遺傳承相融合可以為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喜歡非遺打開一扇窗。
二、動漫產業視角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措施分析
(一)制定非遺與動漫產業結合的政策
無論是非遺的傳承與保護,還是動漫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有章可循的基礎上還需要得到激勵。因此,政府要充分發揮二者之間的橋梁作用,針對當前非遺傳承的現狀制定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實現對動漫產業的激勵。引導國產動漫產業向著原創性和高質量方向發展的同時,在其中融入更多的非遺元素。比如政府可以在地區用于非遺保護的專項資金當中拿出部分用于非遺專題動漫開發,并充分利用當地動漫扶持的專項資金,對參與非遺動漫生產與制作的企業進行適當補貼。同時,還可以對專門創作非遺動漫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為其提供資金、技術以及文化上的支持。對于這些企業所推行的非遺動漫衍生品,從工廠的生產市場的銷售和宣傳都要予以支持。
(二)培養更多具有非遺文化素養的動漫人才
動漫產業與非遺的融合離不開專業化的優秀人才。隨著國產動漫的興起,已經出現了很多像《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餃子導演一樣具有較強專業能力的動漫人才。在未來,還需要在這些優秀人才的基礎上,培養更多具有非遺文化素養的人才,使他們了解動漫制作知識的同時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動漫制作的過程中將非遺元素充分融入。企業要為公司的優秀創作,人才提供外出學習非遺知識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與非遺傳承者的面對面傳習當中更加精準地把握非遺的精髓,從而結合自己在動漫制作上的專業知識將這些精髓滲透到動漫產業當中去。其次,高校在培養的過程中,也要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并通過參觀博物館、邀請當地非遺傳承者的講座等活動,使學生能夠了解基本的文化知識,了解動漫作品中文化內涵的重要性。這樣可以使高校動漫教育的深度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三)實現動漫產業與非遺之間的特色化融合
1.傳統美食的特色化融合
對于我國不同地區的傳統美食,比如北京的豆汁、上海的蟹黃包、天津的煎餅果子、保定的鍋貼餃子,在與動漫融合的時候可以通過設計動漫形象的方式來實現。這些食品的銷售對象比較固定,因此可以將其設計成為可愛有趣的動漫形象,使用動漫化的包裝或者外觀來贏得消費群體的熱愛,使消費者能夠通過這些動漫形象來了解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故事。與此同時,在對這些美食進行宣傳的時候,則可以利用有趣的動漫短片,通過網絡等媒體來擴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消費群體的關注。
2.傳統工藝的特色化融合
對于傳統的工藝,比如天津的彩雕、土家族的黃楊木雕以及民間的繪畫藝術等,在與動漫產業融合的過程中,則可以利用三維技術和虛擬動畫技術來將這些工藝的流程進行還原,在各地的旅游景點處進行自動放映。通過動漫的形式,這些復雜的工藝可以被三維分解,更為直觀地呈現出來。這可以使游客更加深刻地了解這些工藝品的精妙,了解我國非遺的文化價值。
三、結語
動漫產業的融合不僅可以解決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困境,同時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動漫作品的內涵、提高作品的文化價值。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政府需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政策來實現對動漫企業的激勵,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自覺在動漫作品制作當中融入非遺元素。最后,對于地區特色的非遺,還需要實行個別化開發策略,使其在融合過程中能夠充分展現地域特色。
★基金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漫化保護與應用研究——以“北方皮影”為例,河北省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編號:16275804。
參考文獻:
[1]桂勝,孫仲勇,李向振.文化空間再造與少數民族“非遺扶貧”的路徑探析——基于鄂西恩施市的田野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01).
[2]孫發成.“非遺”傳承人群的“再教育”問題反思——以文化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