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
摘要:錫劇是誕生在我國江南吳地的優秀劇種,帶有明顯的江南地域文化特點,對其藝術表現形式的研究對傳承我國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錫劇表演的藝術特點,重點介紹錫劇在表演過程中體現出無實物表演、人物性格塑造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特點,并且對錫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發展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錫劇;表演;藝術形式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8-0145-01
一、前言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錫劇表演藝術形式獲得發展與進步,劇中的人物特點和形象塑造方式逐漸走向成熟。現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錫劇表演進行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相關領域工作人員應認識到錫劇表演的藝術特點,在此基礎上,豐富錫劇表演藝術形式。
二、錫劇表演的藝術特點
(一)無實物表演
錫劇表演中,以動作形式呈現的無實物表演是重要內容,在劇目發展的過程中發掘了積極作用。無實物表演也被稱為虛擬表演,主要通過表演人員的動作和肢體語言,表現生活實際場景。例如在錫劇《/庵堂相會》場景的表演過程中,劇中的主人公在舞臺表演中通過手部與身體的配合,表現出主人公陳阿興與金秀英一別經年,再次相會時的內心情感,將二人的相思之苦在舞臺上生動形象展示出來,反映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生活向往、以及反對封建世俗的復雜心理°。
(二)突出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塑造是錫劇表演的重要內容,也是突出錫劇表演藝術特征的方式和途徑。立足錫劇的發展和傳承角度,相關人員在表演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人物的性格特點,仔細揣摩人物心理狀態,以此達到最佳的表演效果。錫劇是地方特色劇種,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也應符合當地人物形象,相關人員在藝術作品的舞臺呈現過程中,不僅要關注人物的穿著打扮等外觀特征,也要對人物的性格進行重點把握,促使錫劇表演過程與作品內涵相一致。
(三)地域文化特征
錫劇是流行于滬寧沿線和皖南城鄉一帶的地方傳統戲劇,屬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初,錫劇被人們稱之為灘簧,據傳劇種起源于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地點在今天的無錫和常州一帶,其最初的表現形式為“東鄉調”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隨后,東鄉調與道情、唱春等藝術形式相互滲透與融合,逐漸發展成類似錫劇的藝術。具體表演過程中,錫劇以唱詞為主,曲調優美、具有明顯的生活氣息,集中體現了江南水鄉文化。
三、錫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發展與思考
(一)現實主義表現手法
在錫劇的傳承與發展中,始終以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為核心。
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使得藝術作品內容得到升華,使得原本生活野史雜談在藝術作品中得到展示,錫劇表演內容也更加明確。在作品的舞臺表演中,演繹者始終以現實主義作為塑造人物的基礎,善于在生活實際中提煉作品素材,不僅使得錫劇作品內容更加貼近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升華了藝術作品的內涵和主題。現實主,義手法注重實際生活和基本現實,不受理想主義和傷感主義影響,主要是對客觀事實進行陳述,并且在作品表演中對主旨進行升華。
新的歷史階段,應注重對錫劇進行發展與傳承,在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豐富與完善。錫劇表演形式和表現手法多種多樣,其內容與當地人們生活實際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與傳統的折子戲類似,在錫劇的發展與傳承過程中,也應看到先進表演形式的重要意義,善于利用多樣化的主題和內容,對傳統的曲目進行升級,促使表演形式得到觀眾認可。對現實主義升華、堅持內容和形式創新,是錫劇藝術發展的不竭動力,相關人員應對此提高重視力度。
(二)藝術形式豐富多彩
錫劇在發展和傳承過程中,經過對內容加工和創作,使得作品的藝術形式更加豐富,作品主題更加明確。錫劇的創作和表現過程中,不僅堅持原有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而且更加注重對人物本身個性的描寫,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矛盾更加突出。例如,錫劇《玉蜻蜓》的再創作中,相關人員在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上,更加關注戲曲本身的內涵,同時,針對部分情節進行了蒙太奇式的慢動作表演,促使表現形式更加多樣,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以《玉蜻蜓》中庵堂認母情節表演為例,徐元宰經過多番努力、幾經周折,終于實現了母子團聚,在這一情節的表演中,使用了電影制作和表演中的蒙太奇手法,將母子相認的動情場面推向了高潮。
錫劇藝術表演過程中,通過對作品形式、內容和表現手法的創新,使得作品本身更加具有觀賞性,并且可升華作品主旨,促使錫劇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在錫劇的發展與傳承過程中,錫劇作品的創作者和相關表演人員的作用和價值不容忽略。例如在錫劇《珍珠塔》中方卿雙和《庵堂相會》中的陳阿興,均是作者本人參演,使得人物形象的刻畫與演示更加生動,相關作品的舞臺表演也更加貼合原著。同時,在藝術作品的表演過程中,創作人員和表演者做出的努力,使得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得到展示,相關表演也更加符合錫劇作品創作主旨。
從錫劇的唱腔上分析,屬于曲牌板腔綜合體,在具體的表演過程中,三大基本調以上下句板式變化為主要表現形式,并且會在上下句之間進行長短清板的插入,使得錫劇的本身旋律更加優美,并且在唱腔的表現上具有明確的男女區別。由于無錫和常州等地的小調均需要表演人員使用真聲本嗓演唱,因此,對表演人員的專業性要求較高,相關人員應認識到唱腔格式“起*平“落”在表演中的應用技巧,即起板一句,下接清板數句,最后落板一句。
早期的錫劇表演中存在男女聲“同宮異腔”的現象,即男性表演者和女性表演者在曲目的演奏過程中,保持調高相同,但是唱腔旋律不同,使得錫劇表演的韻律感更強。同時,在錫劇演奏過程中唱詞以七字句為主,講究。上下句之間的對偶和押韻,然而不對句子的平仄關系進行嚴格規范,為錫劇表演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奠定良好基礎。
(三)錫劇的藝術魅力
錫劇表演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才子佳人的情節設計,更在劇目中體現的江南文化內涵。錫劇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地方戲種,具有江南地域文化特征,帶有鮮明的江南吳地文化符號。和其他的劇種比較,錫劇表演中出現的吳儂軟語,給錫劇表演平添了許多魅力。同時,吳依軟語也是錫劇表演的語言基礎,對傳承江南地域語言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具體表演中,無論是何種戲曲形式都是地方文化的集中表現,錫劇更是如此,當地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在錫劇作品中均能找到痕跡,展現出包容、借鑒和吸收的藝術作品傳承魅力。
例如,在錫劇《雙推磨》中,地域文化得到有效的體現。曲目表演中,展現的燒火、推磨等肢體動作,使得舞蹈表演本身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藝術魅力得到顯著彰顯。表演過程中,通過優秀藝人對舞蹈動作的創新改編、美化和加工,使得《雙推磨》中的舞蹈動作更加優美,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相關舞蹈設計也生動形象地體現著當地人們勤勞質樸、熱愛生活的優秀品質,更是當地生產和生活文化在錫劇上的縮影。
錫劇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劇目創作中表現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可凸顯錫劇的獨特魅力,促使戲曲表演形式成為經典。以錫劇作品《玉蜻蜓》為例,其故事發生背景為蘇州市七里山塘,內容是主人公申貴升為實現婚姻自由,擺脫包辦婚姻命運做出不懈努力和斗爭,故事情節張弛有度,使得錫劇題材更加具有藝術活力。實踐表明,來自生活題材的錫劇更容易引發觀眾共鳴、提升作品本身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錫劇表演藝術形式進行發展與傳承時,應關注其現實主義表現手法、注重豐富錫劇的藝術形式,彰顯錫劇表演中的藝術魅力。針對錫劇發展與傳承而言,還需要關注錫劇表演的藝術特征,對其中的無實物表演、錫劇人物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等進行了解,同時,也應認識到目前錫劇發展仍然面臨著問題。
注釋:
①孫黎健.唯有真情最動人從飾演《八珍湯·問蒼天》談錫劇老旦的表演技巧[J].中國戲劇,2019(02):80-81.
②葉源珈,試論錫劇的藝術特點及角色行當[J].大眾文藝,2018(18):136-137.
③程雅娟.集多元化表演藝術特征,藏江南服飾藝術精粹——江南錫劇之服飾藝術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7(05):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