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瑩

摘 要:基于新課標的教學評價應該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達到全面及時檢測學習效果的目的。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水平,能夠借助于自評和互評積極參與教學評價,收獲自信心和成就感。英語書面表達最能體現學生的英語水平卻又是最難掌握的語言技能之一,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對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讓學生在真實的課堂場景中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并且在運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建構起新的知識,促進他們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新課標;高中英語;書面表達
一、引言
21世紀社會經濟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新課標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課程實施的重點由傳授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能力發展。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改進英語課堂教學和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基于新課標的教學評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突出核心素養的主導地位,同時也要求教師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評價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是語言能力,也就是用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其中,學生感到最難掌握的是寫作能力。浙江省新高考要求學生在考試規定時間內完成兩篇作文,分別為應用文寫作和讀后續寫或概要寫作。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因為英語基礎不夠扎實,普遍對寫作有畏難情緒。從各個題型的得分率來看,學生的書面表達平均成績是相對最低的。然而,寫作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內化語言知識,而且能鞏固語言運用技能。
二、表現性評價的理論基礎
新課程教學評價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基礎,既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評價的方式和表述多種多樣,比較常見的有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筆者在日常教學中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例如在進行英語寫作方面的教學時更多地會采用表現性評價。
(一)什么是表現性評價
1.表現性評價的內涵和定義
表現性評價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下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斯蒂金斯認為,表現性評價就是“讓學生參與一些活動,在學生執行具體的操作時,教師進行直接觀察及評價他們的表現”。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主動表現和自我監督的學習。而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動態表現,并給予及時的反饋。
2.表現性評價的特征
從表現性評價的內涵出發,可以歸納出以下三個特點:(1)學生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下完成特定的任務。(2)學生要在先前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一系列建構反應。(3)教師需要借助一定的準則來評判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過程。這些特點就決定了表現性評價和傳統終結性評價的區別在于它關注的是深度學習,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協作溝通的能力。
(二)為什么要應用表現性評價
1.現實需求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課堂效率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錯誤的評價觀把考試和評價混為一談,對學生的評價僅僅是以考試成績為依據,這種簡單孤立的終結性評價并不考慮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不一致,對課堂教學起不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與此相對應的表現性評價只是把考試當作一種提供信息的途徑,著重評價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突出核心素養在評價中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科學的評價體系把學生自評、互評和師生互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觀察和反思,促進了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新課標引領下的浙江省英語新高考側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用能力,所選的題型中書面表達的題量和分值都呈上升趨勢,促使教師在輔導學生寫作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有時收效卻并不理想。
2.重要意義
新課標要求教學評價對課堂教學發揮正面的導向作用,教師也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確保能落實教學目標,深化課程改革,提高課堂效率。表現性評價有助于教師能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控學生的學習行為,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動態的綜合性的評價。這樣不僅能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也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基于新的教學理念,筆者開始改革英語寫作的課堂講評,對學生作文的評分不再僅限于終結性評價,而是在此基礎上又增加課堂表現的評價,二者合一才是最終的得分。這樣不僅促使自己要不斷提升教學水平來解決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提出的疑問,也讓學生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有更全面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
有助于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發展。
三、表現性評價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英語學科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放在首位,同時提倡發展學生的個性,把是否能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作為評價目標。筆者充分利用校內的資源在日常寫作教學中應用表現性評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是根據表現性評價的三個特點進行的教學實踐。
(一)真實情境中的任務
1.情境性
表現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不同點首先在于評價的是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下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不斷觀察學生的情景反應,同時考查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能力。英語課堂就是一個真實的場景,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灌輸式教育,那就體現不出以評促教的功能。
筆者所在的學校專門設立了一個微格教室,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活動場景,方便他們自由發揮,既可以口頭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在觸摸屏幕上隨手加批注。筆者在學生的作文都評完分發下去之前都拍照截圖保存,然后投影到大屏幕上讓每個學生都能思考并參與到評價中來。首先筆者請作者上講臺來解釋一下自己寫作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此時教師就開始根據作者的語音和口頭表達能力進行現場評價。接下來,就請想要提出修改建議的學生上臺發言,他們可以口頭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以直接在投影出來的原文上徒手或用電子筆進行評改,筆者同時給每位上來的學生進行表現性評價,并計入本人的得分中。這種在真實情景中評改作文的方式比傳統的范文講評具有更大的優勢,學生能融入課堂情境中,深刻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從而極大地激發起了他們對英語寫作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