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砼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提供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三種創新手段:反轉課堂、分主題小組學習和設置辯論方法,以期能夠為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學習氛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一點思考與借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創新手段
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于探究、學會做人的重要課程[1]。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如何結合及時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值得每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當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時,在課堂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靈活運用多種創新手段,能夠幫助教師在課堂上快速抓住學生的“眼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
目標。
1 翻轉課堂,全員參與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依托教材和課件,發揮主導甚至主講作用進行授課。這確實是主流教學方式,但單一的教師授課往往難以調動學生興趣,難以令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甚至會造成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失去興趣。筆者借鑒體育學科反轉課堂的新型方式方法進行了嘗試,以學生為備課、授課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他們安排不同備課、授課任務,盡可能將學生各自擅長的技能發揮出來,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例如,講解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生活與法律》一課時進行反轉課堂嘗試,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刑法、民法和行政法在大到國家的政治生活,小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默默發揮作用。教師將學生劃分為文字材料收集員、圖片材料收集員、簡易教案準備員、課件制作員、課堂講授員、板書設計員等六類,教師僅作為課程顧問參與課堂,首先由教師作為課程顧問提供本課教學目標(這里的教學目標不同于教師授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內容進行了刪減,表述上也更易于六年級學生理解和實施),再由上述學生課前召開會議討論課堂目標,確定他們的教學重點,由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發揮各自專長收集刑法、民法、行政法相關的文字和圖片類資料,再書寫簡易教案,教師可適當提供一份其他課程的教案作為大致參考,課件制作員進行課件制作,板書設計員設計板書,最后由課堂講授員在課堂進行講解。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進行簡單的演講已是能力范圍內的事,但一節課40分鐘的授課難度較大,因此反轉課堂應設置適當時間,以適應學生現有能力和水平。以《生活與法律》課翻轉課堂為例,設置15分鐘左右的學生課堂發揮時間,其中包括2分鐘學生搜集并剪輯的短視頻欣賞,生生問答和小組搶答等環節,學生結合課件講解的時長僅在8分鐘左右。就課堂效果而言,15分鐘足夠完全調動聽課學生積極性,集中聽課學生注意力,如若時長增加,可能聽課效果會有所折扣。同時,筆者認為反轉課堂的形式僅能適用于小學的中高學段學生。中高學段學生的領悟能力相對較高,語言表達也較為成熟,在學生準備這一環節時不會占用太多課余時間和學生精力。此外,反轉課堂的形式更適用于內容難度不高、資料準備較為簡單、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課程,對于這種課程,學生能夠在不影響其他科目學習和休息的情況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充足準備。
2 劃定主題,小組共享
傳統的小組學習基本是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出現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的,學生就教師課堂上提出的某一問題,獨立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將討論結果一一匯報,全班交流。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營造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培養團隊意識等。但這種形式仍存在一定問題,如各個小組討論結果有所重合,小組討論后交流和匯報容易出現信息重復的情況。因此筆者嘗試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由教師將教材內容劃分為幾個主題,為不同小組設置不同問題,由于某一主題僅由一個小組學習,在全班交流和匯報時,絕不會出現重復現象,且其他小組未進行其他主題的學習,在匯報時也容易被發言同學所吸引,提升傾聽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講解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的《國際尊重和保障人權》一課時,教師設立了“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和“特定群體權利”三個主題,學生課前對本課中涉及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進行簡單學習,了解自己所在小組主題下的各項人權基本含義,并進行簡單預習。在課堂上,教師為每個主題設置不同問題,每個小組根據自己主題內的不同人權內容進行小組探究學習,集思廣益,小組合作,最終在班級內進行大范圍交流匯報。講解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探尋古代科學家的足跡》一課時,為讓學生知道教科書中提到的幾名我國古代科學家的個人成就和事跡,提高搜集與利用各種材料的能力。教師將教材中涉及的祖沖之、一行、郭守敬、張衡、李時珍等五位中國古代科學家劃分為五個學習主題,由學生課前簡要預習教材中三位科學家知識,并提前查找其主題下的古代科學家相關資料。在課堂上,教師為每個主題設置不同問題,如古代科學家們的年代、領域、著述、成就等細節問題,由學生通過自學查找到的材料進行學習和小組合作,并進行全班匯報。
在分主題小組學習與分享的環節中,學生能夠明確本組主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杜絕學生全班匯報重復的情況。這種教學手段使用中,應讓學生提前熟悉教材,且劃分主題不宜過多,主題學習下的細節問題不宜過細,以防出現個別小組學習障礙,防止全班匯報時其他小組由于沒有學習某一主題而影響學習效果。在選取教材內容時也應注意,教師應選擇適合劃分主題的課程進行此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選擇各部分內容相對獨立的課程,而不應在教材前后關系緊密的課程中運用此方法,以免出現學生小組學習的斷層。
3 設置辯論,激發思維
辯論賽一直都是有語言表達欲望的學生們所喜愛的形式,將小辯論巧妙植入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促使學生深入思考辯題。辯論使學生思維迸發,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在一些具有兩面性的問題上尤其能夠發揮獨特作用。
例如,講解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火藥加快了人類前進的腳步》一課時,筆者在常規課堂授課后,加入了以“火藥究竟是否推動了人類的進步”為辯題的辯論賽,積極鼓勵學生動腦思考,課前選擇好自己的立場,并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不僅搜集火藥的正反兩方面作用與影響,同時學習辯論技巧和辯論禮儀。在該課程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熱情高漲,紛紛化身辯手參與準備和辯論,在辯論時還表現出了到位的辯手禮貌。令人吃驚的是,持反方立場“火藥沒有推動人類的進步”的同學表現搶眼,邏輯清晰,論證突出,反駁有力,說服了大部分觀眾同學,也得到了“道德與法治課最佳辯
手獎”。
由此可見,在思想性課程中設置辯題,由學生自由準備,搜集并整理資料,鍛煉技巧是道德與法治課進行創新的又一手段。學生在經歷過一次成功且氣氛活躍的辯論賽后,再有在道德與法治課上出現一分為二看問題的內容時,學生能夠自覺地保持辯證和審慎態度,這是超出辯論賽之外的可貴可喜之處。例如,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的《秦漢一統》中,秦始皇的功與過更是值得學生進行辯論,加深對秦始皇功勞和暴政的理解,學習客觀評價歷史人物。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的《法律是什么》中,關于道德與法律的約束力誰更大的問題也可以設置辯論,讓學生在學習法律作用的同時不忘道德對公眾的強大約束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不再適應當今教育教學需求時,教師們可積極開動腦筋,創新教學手段,利用新的形式豐富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將多姿多彩、內容豐富、活潑有趣的課堂還給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和孩子們。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洪秋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