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
摘要:現如今,金融環境愈來愈復雜,集團公司進行科學合理的融資活動非常重要,有利于防范風險,健康長久地發展下去。集團公司在運營的過程中,需要優化融資模式,創新融資方法,豐富融資渠道,使整體運營可以向預期的目標發展。為此,本文首先敘述了集團公司提高融資科學性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在融資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最后,為了加強集團公司融資,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集團公司;財務管理;融資模式
一、當前集團公司融資出現的問題
(一)融資模式缺乏創新性
當前,大部分集團公司多選擇融資方式,為集團性公司的可持續發展進行資金的籌措。然而,在集團公司進行融資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的問題,且至今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優化。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集團公司在融資的過程中采用的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性。往往集團公司在融資過程中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優勢業務得到投資人的認可,卻忽略了問題的核心在于采用的融資方式過于單一,這就導致集團公司可以得到的融資數額低于預期。
(二)融資環境不完善
集團公司要進行融資模式的優化,首先要根據當前經濟發展情況下,內部以及外部的環境,內部為集團公司的自身狀況以及對于融資雙向成本的預期預算。
(三)融資規模標準不合理
選擇恰當的融資模式,是融資能否成功以及融資戰略確定的前提。然而,大多數集團公司在融資過程中,并沒有明確融來資金的流向以及資金的總體需求,具體而言,集團公司并沒有明確融來資金如何根據集團公司的內外部實際情況進行運用,進而也就無法明確融資的總體數額。比如,集團公司屬于進口原材料研發公司,當前市場環境良好,集團公司進行大規模的融資,盲目擴大生產線與量。然而這種忽略市場未來規劃預期的行為,在市場走向低迷時就會導致集團公司的資金鏈斷裂,影響集團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可見,融資規模的設定是融資問題的多發原因。
(四)缺乏科學的融資規劃,對金融風險的認識不夠
伴隨融資而來的,除了機遇還有風險,融資的風險一旦不能及時地控制,就會對集團公司的可持續性經營產生影響。具體而言,融資風險指的是,集團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因為不合理地運用融資款項或者是市場的沖擊,使得集團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生產及其獲得利潤的可能性,從而對集團公司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目前,我國大多數集團公司,對于融資風險的認識并不全面,對其的重視程度較低,還停留在融資就是單純籌集資金的層面。這就導致大多數集團公司,在獲得融資款項以后進行盲目沒有計劃的擴張,忽略了市場環境的影響,造成融資風險伴隨著擴張的腳步也逐漸擴散。綜上所述,集團公司必須提升對于融資風險的重視程度,防止融資風險對集團公司可持續性經營產生沖擊。
二、集團公司加強融資管理的相關措施
(一)創新公司融資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1.創新集團公司融資模式
集團公司為了使融資模式更加科學,就要創新融資模式。具體來看,需要對已有的融資模式進行優化,綜合分析,通過對具體的情況進行評估分析,找到現有模式中的問題和不足。從目前來看,我國很多集團公司的融資模式都比較單一,所以,需要對其進行優化和創新。其中,集團公司可以借鑒一些規模相同公司的融資經驗,參考其的融資方式,結合自身的經營特點和發展情況,創新融資方式,選擇合理的融資渠道。當然,也要對風險進行高度關注,保證融資模式創新可以順利進行,為集體企業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逐步優化資本結構
當前,融資渠道過于單一,造成融資活動的一些不便,集團公司需要豐富融資渠道,不斷優化資本結構。一方面,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可以合理地增加直接融資的比例,發行債券募集資金,積極平衡和開發股票、債券并行的直接融資方式。另一方面,在間接融資中,不僅可以相應地減少其比例,還要提高自身對銀行貸款過度依賴的重視,改善這一問題,積極尋找其他可行的融資渠道。與此同時,還可以采取合資或是外資銀行的方式,通過這種方法來拓展融資渠道。其中,可以在原來的基礎上豐富渠道,但是這種方式也會因一些國際因素而增加融資的成本或是風險,所以需要慎重考慮是否要選用。
(二)優化公司融資環境
內部和外部的環境,對于集團企業進行融資模式的創新和優化,有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在內部處理好集團公司各部門之間對于融資工作的統一協調配合,做好內部對于融資工作的及時響應。在外部充分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對融資方案進行優化,降低外部風險對集團公司可持續性經營的影響。具體而論,集團公司的融資方案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集團公司內部環境與市場外部環境的實際情況,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優化和創新。融資分為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內源融資多數來源于公司內部員工,可以提升公司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但通常可以融資的數額有限。外部融資多來源于銀行或者投行機構等,可以融資的渠道較廣,資金數額較大,但當市場對集團公司涉及行業,產生一定的沖擊時,外源融資對于集團公司的可持續性經營影響,通常大于內源融資。這就要求集團公司內部對于融資要高效配合,及時根據內外部情況,對融資方案內源與外源融資比例進行調整,積極拓展內源融資的渠道,從而減少外源融資沖擊對于集團公司可持續性經營的影響,進一步發揮內源投資的優勢。這就要求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提升對于內源融資的重視程度,最好先進行內部融資活動,根據內部融資的數額,再開展外部融資方案。因為,率先執行內部融資方案,讓員工最先參與到融資方案之中,進一步增強員工對于公司業務的關注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外源融資過多造成的盲目擴張。綜上所述,通過內部對于融資方案執行的監督與籌劃,可以更好地實現融資對于集團公司的可持續性經營保駕護航的目標,對融資模式進行創新和優化,更加合理地調整內源與外源融資的數額占比。
(三)合理設定融資規模
融資規模的設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集團公司的經營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合理的融資規模設定,要建立在集團公司具備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經營模式的基礎上,只有這樣集團公司在進行融資規模的設定時,才會結合集團公司內部的實際情況與外部市場綜合的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判斷與制定。如今,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張,新資本的不斷融入,使原本以銀行商業貸款為主的外源融資模式發生了改變,集團公司外源融資渠道擴寬,對于集團公司而言,融資模式的創新和優化為其提供了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源投資對于集團公司的影響以及集團公司外源融資的成本,同時需要集團公司自我提升,不斷地抓住機遇,來獲得外源融資機構的主動青睞。對于市場而言,加大了外源融資機構的競爭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外源融資的主導地位,其面對優秀的集團公司有時需要主動拋出橄欖枝進入備選。
在融資資金的規劃運用上,集團公司要做好充分的考慮,一方面,融資資金的運用要結合集團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未來預期,要確保融資資金的運用與集團公司的業務相關,使融資資金對集團公司產生切實有效的利益。另一方面,利用好融資資金的同時,也要注意融資資金歸還的期限,在期限內合理運用盡量不超額,減少集團公司的還款壓力。從根源上講,要想合理設定融資規模,要從融資方式的優化和創新入手,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嘗試更加靈活的金融方式,降低外源融資成本的同時,也能更加靈活地解決集團公司的資金需求問題。把融資過程變成是一個周密而延續的過程,而不是一次短暫的融資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沒有規劃的融資活動出現,才能保證集團公司資金鏈條的延續性,才能保證集團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才能切實實現集團公司融資的目的。
(四)科學合理理財,有效規避風險
1.科學合理理財
集團公司為了科學的管理資金,就要建立完善的融資管理制度,為相關活動和資金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同時,還要嚴格按照制度執行具體工作,在籌集資金和使用的過程中,要符合制度的規范。集團公司要全面考慮自身的經營現狀,并根據具體的財務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融資理財。現如今,市場變化莫測,集團公司應該掌握市場的變化情況,也要綜合考慮未來國家可能會采取的一些政策。在預警風險、避免風險的工作中,融資需要遵循相關原則,確保資金安全。其一,規模適度原則。在進行融資活動時,要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按照實際需要展開,融資規模要與對資金的需求程度保持適度。其二,結構合理原則。在這一過程中,集團權益資本與負債資本要保持合理的關系。其三,堅持低成本原則。集團公司在融資過程中,從自身考慮要盡可能地減少成本。其四,時機恰當原則。在融資活動開始之前,要科學規劃,制定好計劃,把握時機,選擇最為恰當的時間進行融資。
2.不斷提高集團公司的戰略協同水平
集團公司需要不斷提高戰略協同水平,在制定融資方案時,要充分考慮各個子公司的情況,還有集團的下屬部門。集團公司要從長期發展出發,合理選擇融資規模和資本結構,避免因盲目性投資而出現的相關問題。其中,如果融資規模過大,會增加融資成本,還會造成資金浪費問題。與此同時,如果規模比較小,就很難有效資金緊張的問題,從而使融資活動失去作用。而且,在選擇融資渠道和方式時,如果出現不當反而會影響資本結構的完善,為集團增加了債務風險,不利于集團的安全發展。
三、結語
企業在擴大經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資金充足是基礎保障,所以加強融資管理對集團公司的發展而言非常重要。從目前來看,集團公司在融資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中包含了模式缺乏創新性、環境不完善、規模標準不合理等,這些因素影響了融資活動的有效進行。因此,我國集團公司需要正確認識融資管理的重要意義,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創新融資模式和方法,豐富融資渠道,優化融資環境,有效避免風險,使集團公司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依然有充足的資金,從而持續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田為民.關于集團公司融資模式問題的相關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9(19):49-50.
[2]李新文.淺析集團公司融資決策管理現狀及優化策略[J].財會學習,2019(14):204.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