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要:加強基層群眾的文化建設能夠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對于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手段。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給群眾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有序開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本文將結合目前互聯網的大環境,提出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境;群眾文化建設;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194-01
一、引言
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保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互聯網環境下,群眾文化發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互聯網也對群眾文化建設形成了沖擊,使其面臨新的問題。因此,加強互聯網環境下的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迫在眉睫,本文指出互聯網環境下出現的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希望能夠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二、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服務方式較單一,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為響應國家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號召,很多農村采用設立書屋的形式,方便群眾借閱學習。但是書籍設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書屋中的書籍雖然琳瑯滿目,但是真正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書籍很少,這些書籍往往由相關部門統一安排,而忽略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使得書屋的設立更多變成了文化擺設,群眾借閱量比較低,群眾文化建設變成空談。。另外隨著電子產品的泛濫,人民群眾看書的積極性不高,信息獲取渠道不僅僅局限于書籍,很多時候可以通過手機獲取,也降低了人們看書的幾率。
2.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足。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文化傳播速度加快,人們可以更加快捷地獲取想要獲取的知識。提高我國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實現網絡文化產業規模化效應,將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以網絡文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在提高人們群眾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要。
3.互聯網文化信息真假難辨。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可以更多的從互聯中獲取相應的文化信息,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但是由于網絡信息真假難辨,然而很多老年人卻將網絡文化信息當做真理信條,堅信不疑。再加上年輕人對老年人文化生活關注不夠,容易導致老年人在網絡上獲取文化知識的過程中上當受騙。尤其是一些健康知識,很多老年人過于相信網絡上的土方子,從而耽誤自身疾病治療,甚至由于亂服用土方子治療,導致病情加重◎。因此互聯網環境下,虛假文化信息泛濫,互聯網監管不力,導致很多群眾尤其是老年人上當受騙。
三、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建設發展的策略
1.充分利用互聯網加強群眾文化建設。互聯網的發展創新了文化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新模式的出現,提高了文化服務的效能。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平臺,舉辦網上文學、攝影、書法、美術、戲劇、曲藝、音樂、舞蹈等各種文學藝術的比賽,調動全民創作,提高群眾的活躍程度。人們還可以通過網絡對社會公眾服務提出建議和反饋,以便相關部門針對性的做出改進,更加有助于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
2.加強基層網絡人才隊伍培養。為加強互聯網環境下的群眾文化建設,相關部門可以改革管理體制,在引進人才和人才培養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在每個機構配備相應的文化管理人員,并鼓勵高校畢業生投入到基層文化建設服務當中,幫助人民群眾分辨網絡文化信息,提供文化服務等。同時積極扶持農村文化隊伍,組織離退休干部、老教師等加入到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中來,學習互聯網相關操作,幫助當地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并設立相應的獎勵機制,最大程度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互聯網已經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進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成為我國信息化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推動力。群眾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互聯網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群眾文化建設的進程。因此,更加需要群眾文化建設的相關工作者們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積極探索研究,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做出貢獻。
注釋:
①唐秀君.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北方文學,2017(09):145-146.
②孔凌媛.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的發展[J].北方文學:下,2016(09):147-148.
③韓曄.新形勢環境下群眾文化的建設及發展研究[J].商情,2017(41):278-278.
④李英華.談群眾文化的機遇與挑戰[J].戲劇之家:理論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