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語丹
摘要:不可移動文物是無法再生的文化資源,是過去人類生活的痕跡,能夠重現鮮活的歷史片段,是溝通現在和過去的紐帶。新農村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試就新農村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相關保護工作的重點進行探究,力求促進基層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健康發展。
關鍵詞:不可移動文物;文物保護;美麗鄉村;金井鎮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262-02
一、引言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長河的細流中遺留下來的無價之寶,亦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以及其他歷史文化遺存等9。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結果顯示,全國約有83.3%的不可移動文物散落在農村地區,古村落、考古遺址、古墓葬(群)等大多都遠離繁華的市區,因此,基層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金井鎮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為背景、就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拓寬新農村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新思路。
二、金井鎮不可移動文物的背景
湖南省長沙縣金井鎮是長沙縣唯一的革命老區,擁有”十里湖面、百年古井、千年古寺、萬畝茶園”。鎮域范圍內擁有41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市保單位8處,縣保單位33處。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大抵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具體古跡存在并受到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如古民居、古寺廟、古橋、個人古墓葬等。第二類是曾出土過文物,現存放于各個公立博物館,作為出土原址的對應文物點,如古遺址。第三類是經過歲月的摧殘,已經沒有具體實物可看,但作為人類活動的證明依據的文物點,如古遺址、古墓群、抗戰工事點古窯址等。正是因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存在,才讓后人知曉此處曾經有過人類活動,讓后人有置身于那個時代對話的空間,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才有了文明的延伸和發展。
三、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新型城鎮化發展給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帶來了沖擊
隨著農村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深入,農村地區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出現了新的考驗和沖擊。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簡單的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就是新村建設,于是將傳統建筑拆除,興建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現代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甚至影響了地域性特色建筑技藝的傳承。另一方面,由于農耕活動和基本設施建設,農戶在進行整地平田整地、開荒壘壩、修河挖渠的過程中,無意識的破壞了不可移動文物遺址,造成無法修復的后果。如金井鎮不可移動保護單位吳楊橋,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它曾經發揮過巨大的功效,是出行的必經之路,給民眾出行提供了方便,它們是一個朝代無言的訴說者,雕刻著時代印記。后因城鎮化發展,將主干道改道至其他地方,吳楊橋退出實用橋梁的舞臺,被閑置、被遺忘,甚至雜草叢生,無人管理。
(二)保護經費十分緊張,人才隊伍建設滯后
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一些地方政府唯經濟建設為中心,重視短期利益和政績至上,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往往讓利于經濟發展,從而忽略文物保護工作,造成了不可移動文物日常維護資金的短缺,有些地方甚至于除了人頭經費外,根本沒有文物安全的經費預算@。即使是將資金投資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也以發展旅游業為目的,而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盲目開發,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漠視文物資源之間的有機聯系,破壞了其歷史根據和建筑特色。
基層文博業務專業人才缺乏是影響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文物管理員存在著數量嚴重不足、學歷普遍偏低、專業素質不強等諸多問題,他們有些是沒有專業背景和理論功底,有些鎮街的文保專千是由文化服務中心人員兼任,甚至沒有編制以至經常更換。而一些擁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畢業生大都不愿意真正沉下來,到條件艱苦、薪酬待遇低的基層進行鍛煉,而基層也因為缺少施展才華的空間及上升空間,即使到了基層也很難長久的留住人才回。以金井鎮為例,金井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由2名工作人員負責全鎮41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其中1人僅中專文化水平,且即將退休;另1人身兼數職,并無專業背景,來自綜合管理崗位,無法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有效且專業的管理。
(三)公眾參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會少、渠道不暢通
我國還沒有形成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氛圍,雖然有民眾積極投身文物保護事業,主動作為,自主出資修繕不可移動文物,但由于參與溝通渠道的不順暢,且缺乏專業人士指導,導致出現維護效果不佳或破壞了原不可移動文物的整體風貌等問題。目前我國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是由政府主導的文物保護與傳承中心或聘用專業的文物保護團體進行統一的維護和管理,這些單位或團體均相對較為獨立,公眾對如何進行專業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知之甚少,但許多不可移動文物單位又是公民的私有住宅,如部分古建筑、古村落或古民宅,從而使民眾在使用自己的私有住宅時對不可移動文物造成不可避免的損耗里。金井鎮原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品墻屋知識青年居住點,是近現代史跡及代表性建筑,是“文革期間”上山下鄉的知青們集中居住的地方,但因該處產權為私人所有,產權人將其租賃給他人,而租戶為了生活方便,擅自進行修建,使其失去文物保護價值,以經產權人申請,撒銷了該處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點。
四、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幾點探索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文物保護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機遇。為了更好的傳承基層的不可移動文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完善文物保護機制,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文物管理部門要明確職責職能,嚴格落實不可移動文物的“四有”檔案管理,建立縣、鎮、村分級管理、層層負責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機制,落實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優化職能配置,加強部門聯動,促進文物管理部門與公安、國土、規劃、旅游、建設宗教等部門的交流合作。人才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關鍵。合理優化人才配置,進行專業人才的招聘,如專業的文物保護及修復人員等,并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薪酬待遇方面的調整,既要做到吸引人才,又要做到留住人才同。積極創造條件,舉行相應的學習交流活動,加大崗位技能培訓力度,增強現有工作人員的職業能力。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拓展經費來源渠道
基層政府應當認識到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要把人員工資經費和日常養護經費均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保障文物安全經費投入,建立專項經費,專款專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發揮文物資源優勢,借助旅游開發、傳統文化傳承、文博創意產品開發等多種形式發展融合,引入社會資本、民間資金到文物保護市場之中,扭轉文物保護的被動局面。
(三)平衡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的矛盾,以開發促保護
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應該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在城鄉發展建設中要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納入到整體規劃建設中,并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旅游+”、“生態+”、“文化+”等模式推動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與城鎮化建設、旅游業發展精準扶貧、改善民生相結合,在做好文物保護的同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科學規劃,讓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同時在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可移動文物的環境承載力,嚴格控制旅游人數,最大限度的降低因旅游開發給不可移動文物造成的影響。
(四)注重宣傳引領,培養全民保護意識和能力
不可移動文物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對它的保護不僅僅是政府相關部門的孤軍奮戰。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宣傳片或公益廣告等多種現代信息技術資源來展現文物保護思想,普及文物知識;抓住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國際古跡遺產日”等特殊時間節點,舉辦一些群眾易于接受、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及互聯網思維,創新方式方法,掀起全民線上線下齊參與的熱潮。培育公益組織和文物保護志愿者,引導志愿者參與到不可移動文物的知識普及、講解服務、法律法規宣傳等工作,形成各方參與的強大合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不可移動文物承載的珍貴的歷史信息,是一張屬于中國的”金色名片”,是不忘歷史根脈,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
化的根基。要讓新農村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落到實處,我們必須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指導方針,不斷探索,起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農村文物保護之路。
注釋:
①侯江,莫驕,劉厚偉.論不可移動文物的定級與保護[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②陳剛.新時期基層文物保護現狀與對策再探討[J].大眾文藝,2018(02).
③陳君.縣域文物保護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7
④李娜.淺談新時期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5).
⑤沈淼.加強對未定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