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新媒體已經廣泛運用在各行各業和各類工作中,其中就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場所,一方面由于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的認知需要加強,另一方面高校中的學生數量龐大,容易在思想政治層面出現問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應當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幫助高校學生和教師提升思想政治的覺悟,避免出現思想政治的錯誤。因此,本篇文章將主要探討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以期望幫助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經驗,從而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影響研究
中國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中已然占據了領先的地位,并且這一地位隨著5G技術的商業化使用而得到鞏固。中國從新世紀以來的科技發展迅速,科技發展的成功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中就包括了新媒體產業。新媒體的產生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日常需要的信息,同時也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中國的互聯網也正成為信息的聚集地。在中國互聯網中,存在著眾多的新媒體,但對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主要有三個:新浪微博、微信、QQ。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這三類新媒體的使用頻率較高,因此這三種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各個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創新不斷發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利用這些新媒體進行開展的時候也需要進行相關的創新,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1.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義
1.1豐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以線下的方式進行開展的,其中組織高校學生和教師開展會議的頻率最高,甚至可以說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通過傳統的會議進行的。傳統的會議內容和形式都較為單調。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這種豐富性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其一,利用新媒體,負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人員在需要組織相關活動的時候能夠通過新媒體及時組織高校學生和教師,為其發布有關線下活動的信息。在情況特殊時,例如疫情期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則具有了一定的限制性,所有的人無法聚集在一起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無法開展相關的線下活動。在這一情況下,負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可以組織線上的教育來幫助高校師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利用新媒體可以開展線上的活動,這一線上活動不同于上文提到的在疫情期間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而是日常性的線上活動。例如通過新浪微博,負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可以組織高校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黨的精神,通過發布相關的學習內容,讓廣大的高校師生能夠更加了解黨的歷史。這兩種情況都說明新媒體的出現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當然與此同時,新媒體也增加了相關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量。作為負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應當熟練掌握新媒體的技術,從而有效制造學習內容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1.2擴寬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方式
在目前新媒體的環境下,中國高校負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可以利用眾多種類的多媒體平臺來進行工作的開展。計算機和智能手機的發展都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也為這一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宏觀的基礎。例如正是因為有了中國的基站,互聯網的信號才能夠覆蓋在中國任何地區,這是其他國家無法做到的,尤其是對于像中國這樣具有廣袤天地的國家而言。正是由于中國基站建設的推動才使得中國公眾普遍擁有了智能手機,并且大部分都有微信、微博和QQ等應用。這些應用的出現擴寬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渠道,負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可以隨時隨地發送文字信息和視頻信息給每一位高校師生。并且除此之外,各種學習網站的建立也同樣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途徑。目前學習強國、大學慕課、網易公開課等等學習平臺都能夠有效幫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開展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互聯網,高校師生不僅可以學習與本專業知識相關的內容,同時也能夠學習到任何自己想要學習的有關思想政治的內容,無論是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還是抗日戰爭的種種事跡都可以。總而言之,新媒體的出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方式被擴寬了,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進行。
1.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新媒體不僅可以提供文字內容還能夠發送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類型的媒體信息。并且高校學生在日常就已經習慣了新媒體式的知識獲取方式,因此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候利用新媒體能夠讓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產生興趣,而不是產生一種反抗的情緒。因為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的開展主要以線下會議為主,這些會議實際上具有形式主義的色彩,故而許多高校師生對此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具有排斥情緒的。不同于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式,新媒體的介入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從黨成立到發展期間的歷史,再到那些感動中國的平凡的人和事跡,這些都表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也可以變得生動有趣,讓高校師生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變被動為主動的形式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學生和教師也會逐漸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中[2]。
2.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存弊端
2.1制約教育效果
盡管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體上是具有推動作用的,但從更加細致的情況看,新媒體的出現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也具有一定的制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仍會制約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具體而言,利用新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候,因為線上活動比線下活動的組織和開展要更加便利,于是有部分工作人員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就選擇一直進行線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學生和教師都能夠一直接受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尤其是那些不用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極其容易讓高校的師生喪失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也正是因為如此,高校開展的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能會對部分學生而言成為一種例行的作業,而不是主動地去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這一弊端是存在的,同時也是新媒體背景下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當注意進行改革的內容[3]。
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專門的新媒體部門
目前中國的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存在的較為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專門負責新媒體運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新媒體興起的時間較短,而在高校中原本負責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人員在新媒體興起后就接手了相關的工作。但是實際上這部分的工作人員對于新媒體運營是缺乏經驗的。因此不難看到,在眾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眾號或者新浪微博的平臺上內容推送和編輯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致這些依托于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成為了擺設。高校領導對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重視也會導致這一現象。在部分高校領導者看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需要設置專門的新媒體部門,讓一直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員去學習新媒體的內容就可以了。在高校領導的眼中,新媒體上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沒有現實生活中的教育工作重要。總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專門的新媒體部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新媒體的創新策略
3.1組建新媒體運營隊伍
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首先要組建一支專門負責新媒體運營的隊伍。熟悉新媒體運營的工作人員能夠在內容組織、推送和編輯的過程中都能夠借用豐富的新媒體知識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編輯成為令高校師生都滿意且能夠激發學習欲望的內容。專業的新媒體運營工作人員主要考慮的是新媒體內容對受眾的吸引程度,因此利用新媒體運營人員的專業性能夠讓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將枯燥乏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變成讓高校師生喜歡學習的內容。如此才能夠順利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進行。
3.2創建具有針對性的微平臺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包容并兼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利用新媒體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同時也能夠向公眾展現自己的個性,大學生展現自我,并渴望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得到尊重和關注。因此面對如此多元化的教育對象,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應當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微平臺來幫助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內容的學習,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具體而言,首先需要充分發揮好微信、QQ等社交媒體平臺的作用,建立班級的QQ群或者是微信群,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次做好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建設,發展壯大自媒體的規模,讓微信公眾號能夠成為學生獲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渠道。在微信公眾號建立之后需要為學生推出具有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活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3.3利用新手段加強引導
智能手機和網絡技術的不斷革新,讓新媒體內容的革新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因此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傳播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來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內容的學習。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在工作時及時調整好心態,根據具體的情況去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觀念,讓大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到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線上的考試,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學習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結語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體的影響下不僅具有了嶄新的生命,同時也面臨著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運用新媒體引導學生加強思想政治覺悟。
參考文獻:
[1]李彥.新媒體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電子版),2019(8):67-68.
[2]張小乾,梁辰,王麗超.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2):38-39.
[3]宋頌,王韜,王鼎.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研究[J].化工進展,2019,38(10):4797-4797.
作者簡介:
楊小剛(1982年—),男,漢族,大學本科,助教,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