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宜虎
摘 ?要: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目標逐漸深入,社會對各科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推動教學的進步,教師們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的重點課程,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方向,教師們必須認真履行職責,做好道德與法治教育。當前,生活化教學模式已經普及,促進了教育的發展?;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或可推動課程的進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當前,我國重視貫徹新課程標準,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因此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引導小學生們具備優秀的思想道德意識成為當下的教學內容之一,道德與法治課程對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實際上,道德與法治課程并未受到重視,因此,正確看待道德與法治課程、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方式是當下教學工作者的工作重點。
一、生活化教學價值探析
道德與法治意識是人生存在社會中所必備的技能,對人的發展非常重要。教育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教授學生關于道德與法治意識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們具備走進社會的基本技能。但是在實際的教學情況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從屬學科,教師和學生們并不重視該學科,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在授課時,教師只是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重點為學生講解理論知識和背誦重點,忽視了對理論知識應用的講解,使得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學習態度不認真,影響了正常的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一方面能督促教師擺正教學態度,認證對待道德與法治課程;另一方面能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小學生年齡偏小,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抽象,即使依靠教師的講解,小學生們也難以全面理解知識。思維具體是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他們對抽象的知識不敏感,所以,面對抽象的知識,教師在講解時,最好的方法即是抽象轉具體,這也是生活化策略的實質。
對小學生而言,雖然抽象事物難以理解,但他們對生活中的熟悉事物較為敏感,將生活情境帶入到課堂教學中,能夠化復雜事物為簡單事物,為學生學習降低難度,提高學習興趣。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導學生們養成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識,教師和學生們必須先擺正學習本課程的態度,合理規劃生活化教學模式,發揮它的教學價值。
二、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課堂上占主導地位,為課堂規劃教學內容,且授課時多是單方面的向學生傳遞知識,而學生在上課時常常跟隨教師的思路游走,很少會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機會,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僅如此,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多文段,教師在授課時多采用語言敘述的方式為學生們講解,授課方式枯燥嚴謹,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受到影響。基于此,探究生活式教學策略的前提時要改善當前枯燥的教學方式。
近年來,信息技術得到發展,多媒體技術由此出現,幫助教師們解決了很多教學實際問題。多媒體功能強大,集文字、圖片和視頻于一體,能夠將平白無奇的文字轉化為有趣的畫面。在生活式教學策略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目的在于為課堂教學創造生活式情景,改變以往抽象無趣的現狀。多媒體有著強大的視頻功能,且連接互聯網,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許多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在備課時尋找與生活式主題相關的教學視頻,在講課時向學生們展示。
教師可以為章節學習安排導學課,使學生了解該部分內容的學習必要性,而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教師就可以采用多媒體視頻的方式進行講解。比如,在學習章節《我們的守護者》時,內容涉及法律的學習,結合小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動畫版的導學視頻,具體介紹“我國法律的歷史及發展和法律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學習正式法律知識前對章節內容有一個大致的認知,減少學習的障礙,提高學習的興趣。
生活案例是生活式教學的精髓,能推動生活式教學的順利進行。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案例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和考試方式,以往課程中的案例教學以文字表達為主,并在案例后設置題目,讓學生結合案例進行作答。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都有固定的思路,一般是理論結合材料,所以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重視理論與題目的契合度,而非對理論的實際應用。
新課標提出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關注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基于此,在生活式的教學策略中,教師可以在原有的材料案例基礎上,增加生活實際案例,需要注意的是,生活實際案例必須以實際發生為主,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多多收集生活案例,最好是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就能使得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感同身受,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
比如,《完善自我,健康成長》這一章節內容關乎學生的個人成長,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們“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學會反思”,契合人們的實際生活。教師在講述教學內容時,可以穿插講解生活式案例,例如“在他人講話時,不能隨意打斷他人”,使得學生認識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必備環節,傳統的作業形式以紙質為主,學生們需要認真作答題目,書寫答案。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所以作業形式并不是固定的。在生活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應該將課后作業與傳統的課后作業形式區分開來,創新作業形式,設置生活化作業,讓學生在解答題目時回歸生活實踐。
生活化作業主要以動手為主,以便讓學生們有機會親身經歷知識場景,比如,在學習《學會尊重》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你周邊的生活環境為主,收集你認為的尊重他人的語言或畫面”。這樣一來,學生在收集語言的過程中,就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于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教師和學生們應該擺正觀念,認真對待該課程。此外,生活化教學模式契合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大綱,能夠有效推動課程的發展,教師們應該及時探索和應用,共同推動教學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王丹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12):70+73.
[2]蔣秀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19(11):51-53.
[3]楊秀云,吳怡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探析[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8,18(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