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
摘 ?要:處在高三階段的學生,已經有效且全面地學習了在高中階段所需學習的基礎性的語文知識,此時的他們亟須復習,以鞏固所學習的知識,增強自身的語文水平。高三語文教師自然需要緊緊抓住學生所處的這個關鍵時期,加強復習教學策略的實施,并通過不斷的復習策略的優化,增強復習教學策略的效率。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多個方面談一談高三語文有效復習策略。
關鍵詞:高三語文;復習;教學策略
語文科目所包含的知識面比較廣泛,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語文教師自然需要意識到所教學科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的基礎語文知識的教學,還應該特別關注復習教學,優化復習教學策略,促使學生接受到良好的教學,讓學生在復習中掌握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诖?,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高三語文有效復習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胞們帶來有效的借鑒。
一、引入信息技術教學,激發學生復習興趣
學生往往會在興趣的引導下,以積極且主動的態度應對一件事情。因此,高三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引入學生所喜愛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且主動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復習。
如,在帶領學生復習《琵琶行并序》這篇文章時,筆者會在備課階段,利用互聯網搜集與本篇文章相關的圖片、動畫、音頻等資源,并將這些資源進行一定的匯總,設計成一段視頻。課堂開始時,筆者并沒有直接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而是借助信息技術展現自己所設計的視頻。視頻借助生動的畫面和聲音,向學生展現了本篇文章所涉及的具體的內容,并有序地展現了本篇文章所涉及的基礎性的語文知識點。這樣,學生在視頻的引導下,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并喚醒了自身的記憶力,從而為筆者接下來的復習教學策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多多關注信息技術,借助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復習興趣,以促使學生認真進行知識的復習,讓學生的語文復習能力獲得有效的提升。
二、小組合作,增強學生的復習動力
小組合作是當下一種新興的知識學習方式,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多引入小組合作的知識學習方式,以增強學生的復習動力,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復習。
筆者在教學時,就會在充分地了解了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水平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得學生能夠被分為幾個小組,讓小組與小組之間學生學習水平相同,小組內學生學習水平不一。分好小組后,筆者在實施具體性的復習教學時,就會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復習,并會考查每個小組的復習結果,對整體性復習結果較好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學生為了能夠取得勝利,而積極地進行知識的復習,并能夠積極配合小組內的其他成員,探究語文知識,為了使得小組內的學困生取得良好的知識學習效果,而進行主動性的輔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力得到了有效的激發,語文學習水平在此過程中獲得了有效的提升,從而使得筆者的復習教學策略變得十分有效。
總之,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多多關注小組合作方法的實施,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小組合作式的競爭,增強學生的復習動力,讓學生能夠取得良好的知識復習效果。
三、關注學生特性,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復習策略
高中語文中包含著豐富且多樣的教學內容,學生對這些內容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該特別關注學生所具備的特性,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復習策略,讓學生能夠進行針對性地進行知識的復習,從而讓學生的復習更為有效,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在教學時,筆者會特別關注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表現情況、在語文試卷上的解答情況等,充分地了解了這些情況后,便會評估學生的特性,了解學生在語文中的弱點部分,并會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復習策略,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弱點部分進行有效的學習。如有些學生的基礎語文知識差,不能夠有效地背誦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針對學生所存在的這些現象,筆者會向他們布置針對性的背誦古詩詞的任務。有些學生的寫作能力比較差,筆者便會向他們布置每天閱讀的任務,促使他們積累寫作基礎,并會向他們布置每周寫三篇文章的任務,促使他們進行積極且認真的寫作訓練。有些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題答題效果不佳。應對這種現象,筆者便會向這些學生布置一些閱讀題,引導他們進行不斷的閱讀訓練和解答,并會讓他們仔細地對文章進行剖析。這樣,逐漸地使學生掌握閱讀的能力,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閱讀的文章。總之,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重視閱讀教學策略的實施,有必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復習教學策略,讓學生的語文能力獲得有效提升。
綜上,處在高三階段的學生,應當尋找科學且有效的復習方法,遵循科學的復習原則,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實施復習策略。這樣,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在高中階段所需學習的知識,增強自身的語文素養,并更好地應對高考。
參考文獻:
[1]顧助東.“三思”能力訓練:高中語文復習的重中之重[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2(19).
[2]胡明強.緊扣關鍵環節 提高高中語文復習實效性[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