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宏菊
摘 要:新課改將聽、說、讀、寫教學看成是有機的統一體,號召小學語文教師全面培養與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能力,開發學生的語言潛能。其中,閱讀是實現語言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更為關注閱讀教學,切實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與閱讀能力,為學生的自主進步做準備。基于此將從設計問題串,關注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化;完善探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突出主旨,優化學生的閱讀感悟;整合課內外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經驗四個方面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全面優化閱讀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
語言文字是展開閱讀活動基本的知識載體,關系著學生基礎知識的結構變化。一般情況下,小學生的閱讀經驗越豐富,他們所積累的知識就越豐富。這就會直接作用到學生的語言系統結構中,便于學生形成完善的語言能力。再者,雖然我們無法保證現行的文本資源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影響,但是被收錄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資源,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目,還有其他一些豐富的文本、圖書資源都可促進學生的精神感悟與品格形成,便于學生全面了解國內外文化,開闊學生的成長視野,真正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全面推進閱讀教學,穩步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設計問題串,關注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化
閱讀本身就是讀者結合個人思考與成長,借助視覺觀察產生一定思維認知的語言思維活動,所以有效的語文閱讀應該融合小學生的積極思考與文本解釋活動。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主動圍繞文本內容設計梯級式的問題串,驅動小學生自發展開閱讀思考,以便切實優化小學生的閱讀思維。在設計問題時,小學語文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保證閱讀問題的啟思、導學價值,以開放性的閱讀問題促使小學生從多個角度探究文本含義,由此確保學生及時內化文本內容。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壩、漢、晨等漢字的讀音與書寫規律,然后便利用閱讀問題引導學生逐步了解課文內容。首先,筆者從課文題目入手提問:“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什么樣子的?”本班學生通過想象,表示大青樹下的小學應該是綠草如茵、花香遍地的學校。接著,筆者鼓勵本班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內容。根據閱讀進度,筆者依次提問:“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描寫大青樹下小學美景的句子,說一說你通過這些句子讀到了哪些內容?”“為什么說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團結的小學呢?”“各民族的小朋友們喜不喜歡大青樹下的小學呢?文章中有具體描述嗎?”“你從哪里看出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多民族小學呢?請從課文中找出關鍵詞來進行說明。”“課文中說到一些動物來到了小學,你覺得這段話是什么意思?”“你會在上學的時候跟路邊的小鳥打招呼嗎?”“為什么西南邊疆的小學會有如此祥和與團結的氛圍呢?”“你從課文中學到了什么,請你談一談你的閱讀體會好嗎?”等等。這些問題十分關鍵,決定小學生的閱讀思考方向,而且可以切實引導學生全面探究文本內容,保證學生的思維狀態一直是活躍的、自主的,從而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效率。
二、完善探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常規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為了加快教學節奏,小學語文教師會單向解讀文本知識,讓學生直接生成語言知識。但是,這種看似節約了教學時間的閱讀教學行為會讓小學生喪失思維積極性,難以讓小學生全面內化文本知識。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完善閱讀探究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積極表達,尊重小學生的閱讀感悟,使其能動地分析文本的語言知識、篇章結構與表達方式等基本知識。與此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有效的閱讀經驗,提煉閱讀方法,以便在同類型文本閱讀活動中有更好的表現。
例如在《贈劉景文夜書所見》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及時補充了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讓學生理解古詩是在什么情境下產生的,便于小學生內化古詩主旨。之后,筆者便將6個學生分成一組,要求小學生在閱讀課上實現合作進步。在小組內,本班學生可以按照朗誦古詩、翻譯古詩、結合文化背景知識探究詩人情感與古詩主旨的順序展開閱讀交流,及時積累有效的探究經驗。在合作時,每個小學生都要積極展現自己的古詩探究能力,客觀分析古詩語言的特點與結構形式。如此,學生便可通過小組合作取得閱讀進步。接下來,各個小組可以自主整理探究結論與閱讀資料,通過多媒體投影設備展現閱讀思路,借此完善閱讀交流,實現閱讀分享。其中,各個小組所得出的翻譯結論、古詩主旨等結論并不一致,所以筆者會及時組織小組之間進行閱讀交流,進一步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之后,筆者會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完善古詩閱讀結論、記錄古詩主旨,幫助學生歸納閱讀經驗,從而切實提高閱讀課的教學效率。在課堂總結環節,小學生還要合作制作思維導圖,由此呈現古詩的內容梗概與主旨思想,全面呈現閱讀結論,深刻記憶閱讀所得。
三、突出主旨,優化學生的閱讀感悟
閱讀不僅影響小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可作用于小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情感發育,使其產生正確的人生認識。這一點也直接體現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突出主旨教學,讓小學生在閱讀課上自主提煉人生智慧,借此優化小學生的品質發展與心理健康。在此過程中,學生有可能會產生多元的閱讀理解,并不一定會按照預期計劃歸納文本主旨。對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想法,允許學生就文本主旨展開平等探討,使其在討論、辯駁中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切實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小學生實現全面進步。
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教學中,筆者會利用課文主人公的人物故事突出童話主旨。首先,青頭蟋蟀是一個勇敢、機智且關心自己同伴的形象,它在處理險境時展現了自己的智慧,幫助好友脫離危險,是一個值得他人信賴的同伴。通過這一人物,筆者告訴學生,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都不要害怕,要一直勇敢地面對任何挫折,不要想著逃避與繞道而行,因為只有直面困難才能健康成長。再者,青頭在幫助紅頭逃離危險時展現了豐富的智慧,所以學生也要向青頭學習,懂得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對知識有無止境的探究欲望。其次,針對紅頭,學生可以看到一個膽小、單純的形象,在面對危險時表現出了恐懼與悲傷,但是十分信任自己的同伴,也會盡全力按照青頭所提供的求生提示去保護自己。這就告訴小學生要相信自己的同伴,堅持互幫互助,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凡事都要竭盡全力。在文本主旨的熏陶下,本班學生都被青頭蟋蟀與紅頭蟋蟀的友誼所感動,表示自己也會像他們一樣關愛、保護自己的同伴。由此,筆者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相似經歷,鼓勵學生及時向同伴表達自己的珍惜與關心情感,讓學生在豐富的真情表達活動中增進了了解,深化了感情。如此,學生就可以切實獲得人生智慧,真正實現健康成長。
四、整合課內外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經驗
常規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于依賴課文閱讀,但是課文資源數量有限,難以全面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也不利于深入開發學生的閱讀潛能。對此,人們提出了整合課內外閱讀的教學建議,全面落實課外閱讀教學改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整合課內外閱讀,讓小學生通過課文閱讀歸納有效的閱讀技巧,舉一反三,將課文閱讀經驗遷移到同主題、同文體的課外閱讀活動中,以豐富的課外閱讀全面拓展閱讀經驗,以便優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如此,進一步提高閱讀課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時,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自主需求,以開放教學的理念幫助學生自主選擇閱讀對象,制定課外閱讀周期,切實保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在多元閱讀下實現學習進步。其中,必要的閱讀監督與閱讀交流也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自主閱讀行為,所以小學語文教師也要積極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通過課文閱讀,本班學生對不同類型的文本產生了相應的閱讀興趣。對此,筆者也會盡可能滿足小學生的閱讀需求,借此組織了多元的課外閱讀指導活動。比如,有一些學生很喜歡古詩詞,但是表示自己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詩詞內容。對此,筆者會選擇一些現代兒童詩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利用現代詩歌的節奏、韻律特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時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之后,筆者便會組織不定量的古詩詞閱讀活動,讓這部分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閱讀素養,由此優化學生的閱讀感悟。再如,還有一些學生喜歡情節跌宕、情節性強的文本,所以筆者就組織他們閱讀了一些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還有一些短篇小說,讓學生及時積累了閱讀經驗,也希望學生能夠切實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再者,還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閱讀,在看書時經常走神,直接表示文字無法吸引自己,自己難以靜下心來探究文本內容。對此,筆者便為他們選擇了一些繪本讀物,還有一些經典的、健康的漫畫書,借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此,本班絕大多數學生都可積極參與課外閱讀活動,全面豐富閱讀經驗。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閱讀建構活動,可以切實優化學生的閱讀行為,全面優化學生的閱讀思維與語言能力,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切實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并形成精神財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客觀分析學生的閱讀思維與認知特點,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其實現有效閱讀、深度閱讀,從而切實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做準備。
參考文獻:
[1]曾紅梅.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40):383-384.
[2]楊曉瓊.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J].農家參謀,2018(19):134.
[3]孫芳.真思考 真感悟 真閱讀: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文本細讀”的實現[J].華夏教師,2018(27):39-40.
[4]羅健.利用問題教學法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教書育人,2018(26):7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