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飛
摘 要:眾所周知,語文課程承擔的是教育責任,與學生的現實成長密切相關,應該作用于學生的語言能力,使其更好地完成人際交往活動,切實優化學生的現實生活質量。為此,新課改發出了實施生活化教學改革的號召,希望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全面挖掘生活與語文知識的關聯性知識,促使學生形成完善的理實知識結構。從創設生活情境、挖掘生活資源、組織生活體驗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語文教師如何讓本學科教學回歸現實生活。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教學;實施策略
在常規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關注點在于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通常以語文考試為中心,將學習重點都放在了紙筆測驗上,完全割裂了現實、語文之間的聯系。這就導致初中生難以通過語文學習實現進步,成為擁有理論卻不知遷移與創新的“理論將軍”。長此以往,學生將難以延續語文學習行為,無法實現終身學習。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深入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語文教育的本質是要促使學生實現終身發展,而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也必將會限制學生的素質進步。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則要積極組織生活化教學改革,引導學生主動應用,確保語文教育可以切實優化學生的素質結構。
一、創設生活情境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情境”是教學活動的必需品,因為情境可以引導學生探尋某個知識的產生環境,更好地感悟學科智慧,便于學生掌握學科規律。語文又是我國人們為了滿足現實需求所創造出來的一門學科,包括文字、文學與文化,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勢必需要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們展開自主思考,促使學生憑借自己的人生經歷、認知體驗來分析語文知識。
如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課教學中,就可以先創設情境,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愿,就可以鼓勵學生們自由闡述自己在生活中和同學、和父母、和朋友等之間發生的不太開心的故事,以便喚起學生的生活回憶。然后老師可以主動先分享一段自己不順心的經歷,之后是怎么度過的,以讓學生鼓起勇氣來表達,這樣的分享溝通能讓學生勇敢地分享自己的經歷,并會在同學之間形成一種互相加油、互相安慰的氛圍,同時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感情以及班級凝聚力。之后再自然地引出教學,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帶入課本的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差。
二、挖掘生活資源
常規的初中語文教學一直都是以語文教材、教輔資料為主要載體的,教師、學生也很少會去探索其他的課程資源。然而,新課改已經切實解放了課程資源管理權,指出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資源都可被開發、被應用。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便可積極利用生活資源來組織生活化教學改革,引導學生跳出教材框架,積極探尋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從而切實發散學生的語文思維,使其被豐富多彩的語文知識所吸引,從而自覺參與語文學習活動。
如在《貓》一課中,在學習文章一周之前,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們從貓的樣子、貓的特點、貓的生活習性等方面每天記錄一點,每天了解一點,并且家里有貓的可以拍一些自己和貓的生活的點滴。在上課之前,可以找幾個同學拿出自己拍的照片以及記錄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比較一下和自己的差別。這樣一來,通過在生活中大家的了解,就強烈地激起大家對貓的喜愛以及對小動物的關愛,那么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就能在腦海中清楚地浮現自己和貓的點點滴滴,就能在學完之后印象更加深刻,同時課后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流浪貓狗收養基地去參觀,更能培養學生關愛小動物的良好習慣。
三、組織生活體驗
體驗,對心智發育逐漸趨于成熟的初中生十分重要,因為他們需要通過大量的生活實踐來內化、應用與創新語文知識,感受語文知識對自身現實生活的魅力。而且,體驗類活動本就是生活化課程結構的重要組成,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組織生活體驗活動,逐步提升初中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為學生的長遠進步做準備。
如在“綜合性學習:成長的煩惱”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學生自主分享自己在成長中所遇到的煩惱,比如人際交往、親子矛盾、學習問題、德育品行等,以演講會的形式展開聲情并茂的表達。在本輪實踐體驗中,學生必須要說普通話,而且還要靈活改變語氣、語調,以便突出自己的情感。同時,針對各個學生的煩惱,學生也要出謀劃策,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如此一來,學生則可積極參與語言交際,優化自己的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改革可以有效增添語文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習的長遠價值,從而促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改革活動中實現長遠發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構建生活橋梁,引導學生在生活資源、生活體驗活動中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玉云.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8(6):31.
[2]劉云仁.探析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8(6):10-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