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霞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國家逐漸將提升學生的德育品質作為教育的核心目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加強培養學生的德育,將其作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點。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往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而這種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教育發展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學策略
當今時代,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因此學會搜索知識,成為學生技能中的一部分。學生的認知能力、學業態度、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對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德育為重點,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方式在語文閱讀中占主流
雖然我國新課改已經實行了許多年,但當今的小學語文教育仍然還是以傳統的模式為主。由于小學是人生中比較關鍵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大大影響著一個人的未來,所以小學主要還是以考試成績為評判標準。因此大多數小學,尤其是語文教師仍然采取灌輸知識的方式向學生授課,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學習特別被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夠高。
(二)缺乏素質培養的保障
在國家倡導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門為學生制定了一系列德育的培養方案,但是這些培養方案都沒有達到有效的落實,并缺乏一定的措施保障體系。
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培養體系注定難以符合新課改要求,完成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因此,需要先改革考試制度,然后才能實行素質教育。實行德育培養方案,目前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機制沒有明確地將學生語文閱讀德育的提高作為教師的一個基本考核指標,所以教師也不會有太高的積極性去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德育。
二、語文考試制度的改革
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的教育制度必須通過改革考試制度來完成。因為考試是學生人生生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中以考試論英雄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需要迫切地對傳統的考試制度進行改革,以此來變革小學的教育體制。比如,江蘇省率先實行教育改革,已經取得良好的效果,采取全面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方法,而不僅僅考核學生的成績。但是在國內的多數省市,還是過于強調對學生成績的考查,并沒有建立全面的考核。
三、德育在教學中的滲透
學生在學校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在課堂上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這樣也可以使學生節省學習時間。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掌握德育相關理論,并且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德育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學生將德育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行為,分析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德育的標準,并且不斷進行反思。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做一個實際案例,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德育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分清事情的對錯。學校也可以給學生開設專門的專題講座以及學習活動等。例如,學生浪費糧食、浪費水等都是不正確的行為,教師對學生進行提醒,使學生深刻意識到自身的行為是錯誤的,并不斷地反思,這樣才能夠將德育知識運用于實踐中,而不至于將德育停留于課本上。
四、開展德育實踐活動
要給學生開設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德育知識。學??梢越M織學生開展公益活動,如去養老院或者到社區進行服務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意識到要為社會做貢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豁達的心態。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師通過實踐活動,給學生滲透相關德育知識。比如在養老院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幫助他人給自身帶來的快樂,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為社會做貢獻的重要意義。在實踐活動中,也可以充分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端正學生的價值觀念。學校采取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可讓學生參觀博物館、愛國教育基地以及歷史古跡景區等等,但是在開展實踐活動中必須要確定一個主題,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去參加實踐活動,進而使學生深入理解德育知識和德育理念。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去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時,要給學生講解相關的歷史故事,同時需要向學生傳達愛國主義思想以及相關歷史人物的優秀道德品質。在完成實踐活動后,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相關感悟,以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思想的理解和感悟。教師通過學生所寫的觀后感,來及時檢查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給予學生必要的反饋。
總之,以教師為主教授知識的傳統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為此,學校教師必須完全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德育品質,從改革考試制度做起,進行頂層設計進而改變小學的教育模式,改變老師的教育方法。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