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潛
情境教學法是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引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其聽、說、讀、寫能力的一種方法。在新課改背景下,情境教學法以靈活多變的課堂形式、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贏得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運用情境教學法開展小學作文教學是大勢所趨。
情境教學法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有系統的理論支持,符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不僅要吃透教材,還要掌握各種信息渠道和技術技能,采用“組織學生體驗生活”“實物展示”“聲音、圖片演示”“表演”和“誦讀”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圖、文、聲、影并茂,豐富課堂形式
在講解課文時通過圖片、影視片段、音頻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聯想,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例如,教師在講解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可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問問家長是否聽過或者會唱這首歌。這樣做,一方面能讓學生了解這首歌的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家長的講解中體會這首歌表達的情感。
課堂上,教師第一步先了解學生從家長處得到的反饋,并讓學生自由發言,聽聽他們的感想。第二步,播放《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提問:“從這首歌里,你能感受到什么樣的情緒?”讓學生口頭描述聽歌時的所思所想。第三步,教師繼續提問:“這首歌的歌詞里描寫了哪些事物?”教師可以播放制作好的幻燈片,將歌詞中描繪的事物標注出來,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出現了哪幾種顏色、涉及哪些事物、哪些動詞用得好、哪句用了擬人修辭。最后,讓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文章描繪的場景中,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場景。
學生愛熱鬧、好奇心強,圖、文、聲、影并茂的課堂形式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這種心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掌握學生心理,不懼權威,敢于“挑刺”
現在的學生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多,獲得信息的渠道也多,從小便有自己的想法,叛逆心和好勝心強。教師不要壓抑學生的這種心理,可以順應并利用,讓學生給名師名篇、經典名作“挑刺”,培養學生不懼權威、獨立思考的意識。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負荊請罪》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并查找資料,讀一讀《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原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藺相如、廉頗二人的身份、性格差異、人生經歷三個角度分析人物,啟發他們思考作者司馬遷是站在什么角度寫兩個人物的,是否預設了立場。以《史記》在我國文化史上的地位,這樣的思考對學生而言無疑是大挑戰,但同時也是學習的良機。
三、善用生活話題,緊跟時代潮流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練習,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寫一件具體的事。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可以組織情境表演,進行情景再現,讓學生現場觀察并寫作。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最近的熱點話題,將學生的討論激情轉化為寫作熱情。
四、誦讀經典作品,體會語言之美
古詩詞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誦讀十分重要。例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十四課《古詩兩首》中的《江雪》時,至少要誦讀五遍詩歌。第一遍,明確詩中所寫的時間、地點、人物;第二遍,體會詩中醞釀了什么情緒;第三遍,明確哪些字體現了這種情緒;第四遍,讓學生描述景和人傳遞出的情緒;第五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中的景象。誦讀并不局限于古詩詞,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聲韻美和節奏美,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暢想,構建意境。
如今,情境教學法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但如何使這種教學形式與課堂教學結合得更緊密,仍需廣大教師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