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瑜

“復習課不好上”“復習課上不好”,這基本上是當前數學教師們已經默認的共識。復習課上,教師往往在整理環節匆匆而過,在剩下的課堂時間內進行大量的練習,甚至只是反復訓練教材中的習題,采用“羅列知識點(一帶而過)—練習—評講—檢測”的教學模式。一堂課下來,教師累得夠嗆,學生毫無感覺,效率低,效果差。為轉變這一現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的能力,可以采用“導—理—練—評”教學模式,即“導入觸發—梳理建構—練習提升—評價反思”,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建構,互動交流,形成知識網絡。
一、導入觸發
根據不同的復習內容和教學對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導入方式。
1.直入式
直入式導入即開門見山直指主題。這種導入方式要求教師用精準的語言,直接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復習內容,給學生一種簡明直接的感覺。此方式經常在高年級以及翻轉課堂“先學后教”(課前整理)模式上采用。
2.情境式
教師在開課的時候,創設與復習內容相關聯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相比之下,直入式的導入有時過于蒼白直接,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這種方式不能完全誘發其復習的欲望。
如復習“平均數”一課時,剛好是學校進行了大課間評比,教師便采用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導入方式。
師:同學們,上周我們進行了年級大課間評比活動,我們班的得分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生:就是計算評委打分的平均分。
師: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確。在日常生活中計算平均分時,為了公平起見,克服最大數和最小數對成績的影響,往往會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再對余下的分數求平均分。原來“平均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么多用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復習“平均分”的知識,再一次認識“平均分”。
3.設疑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求知的內驅力,也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往往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手段。設疑式導入,設置相關問題,更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例如,在復習“圓的面積”時,教師設置這樣一個問題。
師:爸爸、媽媽和蘭蘭去必勝客買比薩,想買一個8寸的,可是,8寸的賣完了。售貨員阿姨告訴她:“小朋友,你可以買1個6寸的和1個2寸的呀,厚度和價錢都一樣。”蘭蘭想了想:“6+2不就是等于8嗎?”于是就買了1個6寸的和1個2寸的比薩。同學們,你們認為蘭蘭這樣買劃算嗎?(有的學生回答“劃算”,有的學生回答“不劃算”)
師: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這節課就來梳理“圓的面積”一課,看看我們能不能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這個難題。
總之,復習課導入的方法途徑還有很多,教師只有根據復習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提高導入的針對性、緊密性,增強吸引力和趣味性,才能使學生產生復習的動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梳理建構
小學數學的整理和復習,就是進一步梳理所學知識,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再認識并進行鞏固和深化,再由此出發進一步了解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因而,在本環節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喚醒學生原有的認知記憶,幫助學生厘清相關知識點,構建知識框架。
1.知識列舉
這一步是幫助學生對所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整體回顧和把握的過程,學生通過書面、口頭等交流方式把所復習的知識點逐一列舉出來。
如“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整理復習,教師并沒有按學習的順序進行知識點的列舉,而是先由學生自己回憶,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把本單元的一些關鍵詞一一羅列出來,如垂直、平行、垂線、高、平行四邊形、梯形等,教師將這些關鍵詞隨機地呈現在黑板上,以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再次回憶,加深理解。
2.知識分類
根據已列舉出的零散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加工—分類。分類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學生通過分類,從整體上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便于對比和記憶,并形成一條知識的主線。這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從本質上進行再認識和再理解的過程。同樣以“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復習為例,學生對雜亂的知識進行分類,組內交流,并且形成一條清晰的知識主線,為后面構建知識網絡做好準備。單元的知識主線較多,可以按照圖形分類,即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也可以按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進行分類,即平行關系和垂直關系。不管是哪一種,都要讓學生明確對知識點進行分類的目的是什么、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分類的結果是什么,以提高復習的效果。
3.知識梳理
學生已經通過分類形成了一條知識的主線,再以文字或圖表等的方式展示出來,就形成了對知識點的梳理。此時,教師再次組織學生對所梳理的每個知識點進行回憶,構建每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和完整的知識網絡。如復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學生經歷了列舉和分類的過程,并且通過小組內進行匯報交流,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地優化自己的圖表,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圖表”(如圖1)。
整理的最終目的不是記住多少個概念,背下多少條公式,解決多少道習題,而是要自行構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通過優化知識在大腦中的“存儲結構”,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用“整”和“理”的思想儲存和記憶知識,以此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之目的。
三、練習提升
本環節進一步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和形成,指向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的設計要體現出層次性,即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由易到難。[1]以此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關注知識間的連接點,設計綜合多個知識點的練習,因此,設計練習時可以做如下的嘗試。
1.基本練習
基本練習要以簡單基礎習題為主,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練習。如直接用公式計算形體的周長、面積、體積、容積等,直接豎式計算加減乘除運算等,一般可以采用填空、選擇、判斷等題型。
2.綜合練習
設計綜合練習時要抓住重點知識、難點問題,使學生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在練習時,可以根據學生平時計算時容易出現的一些錯誤,設計各類判斷題、改錯題,來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如在進行“筆算除法”復習練習時,可以出示改錯題,讓學生通過判、改、說的過程掌握筆算除法的計算法則和應注意的地方。
3.拓展練習
拓展,其目的是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后,通過進一步地綜合、延伸、實踐應用,讓學生在應用和解決問題中感性地體驗、理性地思辨,充分突出練習的綜合性、靈活性和發展性[2]。在內容設計上,可以設計綜合性的問題,要求學生能運用多個知識點來解決問題,例如,在復習“比例的應用”時,設計如下習題。
在比例尺是1∶50的地圖上設計了一個圓形花壇,量得半徑是8cm,如果每平方米需要種80元的草皮,4000元的預算夠嗎?
這里需要學生運用比例的知識求出實際半徑,再運用圓的知識求出面積,最后算出實際預算,然后再進行比較。也可以先求出圖上面積,再根據面積和比例的關系,求出實際面積,再計算預算,最后比較。這樣,知識的運用不再單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復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四、評價反思
“評”要注重反思,滲透方法,旨在培養學生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自我反省、自我調節的意識和能力。在這一環節,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并交流這樣一些問題:這個單元(部分)的知識,自己掌握了哪些?還有哪些沒有掌握或還存在疑問的?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如果出錯,自己能發現并改正這些錯誤嗎?等等。
如在復習“立體圖形的體積”時,教師提出懸念式的評價總結。
師:同學們,復習到這里,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你有什么收獲呢?生活中你可能會遇到哪些與今天學習的知識有關的問題?請與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生匯報略)
師:老師手上有一塊泡沫,形狀不規則,你們有辦法得到它的體積嗎?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后去思考,相信大家利用本單元的知識,一定能夠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評價反思要更多關注學生習慣和態度的形成,發揮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數學復習課,不僅是對所學知識點的簡單再現,教師更應當對知識點進行更好的串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知識點進行思考,在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找到知識之間的關鍵聯系點,最終構建屬于自己的系統化知識體系。傳統復習課被定義為“炒冷飯”,殊不知香味可口的炒飯,用料就是“冷飯”。“揚州炒飯”馳名中外,只要按照菜譜要求,結合配菜用料,用心思考創新,就一定能烹飪出學生喜歡品食的那份“揚州炒飯”。
參考文獻
[1]劉賢虎.論小學數學復習課的“梳理”和“練習”[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1(2):82-91.
[2]鄒立壩.憶、理、練—小學數學復習課三字訣[J].小學教學參考,2014(35):68.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復習教學實踐與研究” (項目編號:2019YQJK33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
heartedu_s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