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何
楊 孟
湖南省寧鄉市玉潭街道實驗小學美術教師,先后榮獲長沙市“教學能手”“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星級教師”“教研先鋒”“美術教學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多次獲得長沙市“班班通”多媒體賽課一等獎、長沙市“一師一優”課評選省級優課、寧鄉市“高效課堂”教學比武特等獎、寧鄉市教師基本功比武特等獎等,主持開發的校本課程“創意美術”特色校項目榮獲寧鄉市“素質教育成果獎”。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使得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發生變化,逐漸構建形成數字化的美術課堂。
2010年,楊孟老師便開始嘗試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美術課堂教學,由于教學條件限制,當時的教學手段僅停留在課件制作、微課展示、音頻、視頻插入等基礎環節,但即使有限的信息技術手段也讓她看到了美術課堂不一樣的活力,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中,豐富性和直觀性的教學特點使課堂效率大大提升,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更加堅定了她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條道路上前行。
一、點亮美術教學
信息化之路走起來其實并不容易,會遇到很多實際的困難,硬件設施限制、教師自身畏難情緒的阻礙,都是信息化之路上的一個個絆腳石。楊孟老師說,這些她都遇到過,但信息化是新時代發展的趨勢,是不能改變、不可阻擋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帶動信息化教學改革為己任,不畏困難,勇于創新。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沒有條件,便創造條件上,實在不行,就利用現有資源,實現最好的效果。所以,在楊孟老師的美術課堂上,雖沒有高大上的教學設備支撐,但她總能嘗試運用便捷的新型技術手段,服務于美術教學,讓學生們驚喜不斷,保持對美術課的長久興趣。
由于近幾年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效果、色彩表現、形體塑造上表現出極大的便利性,被廣泛地應用于美術學科教學中。楊孟老師認為,在美術學科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不僅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促使學生對繪畫或手工制作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創造力、想象力、觀察力等能力的目的。此外,在教學實踐中,在信息技術的視覺傳達下,學生獲得了多角度的美術創作信息,啟迪了智慧,發展了綜合素質。
2018年,楊孟老師被選入長沙市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研究美術學科專家團隊,開始了更為深入、系統地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美育的歷程,運用信息技術,點亮美術教學。在學校,她帶領美術學科組創新美術課堂,如今,學校1~6年級的美術課都實現信息化教學,并不斷進行教學創新,以期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二、優化美術教學內容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美術教學方式更為多元。微課、教學軟件、交互式電子白板等逐漸進入教學領域,大大增強美術課堂的信息容量和技術含量,符合當今學生的審美需求和認知發展趨勢。個性化、互動式、體驗感是楊孟老師在實施信息化美術教學中始終堅持的原則。
課前,楊孟老師借助各種學習平臺和移動終端,傳送預習微課,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如問題式情境、探究式情境。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在學習平臺上完成導學案,了解主要教學內容。楊孟老師指導學生圍繞共同的學習任務,通過創設多個問題情境,對學習資源進行收集、分析與探索,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楊老師,快來抽我們的畫具準備情況。”這是楊孟老師進入教室后孩子們最喜歡的第一環節—主動要求檢查材料的準備。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因畫種多樣,動手制作課例較多,往往對學生的材料準備情況要求較多,很多學生都不能帶齊繪畫材料,這也是影響美術課堂正常開展的一個問題。這時,楊孟老師會巧妙利用班級優化大師軟件里的“滾動轉盤抽簽工具”,每次上課前讓學生代表通過抽簽方式檢查材料準備情況,在轉盤的動畫吸引和中獎音效中,學生們非常愉悅地參與到“例行檢查”活動中,被抽中的學生展示自己準備的個性化工具材料,一個枯燥的活動就這樣被楊孟老師的小技巧完美化解。
在現今的大部分學校并沒有普及虛擬現實技術設備(VR技術),楊孟老師所在的學校也沒有,但是她在平時的生活中總會去發掘和嘗試運用這些可以為教學服務的小軟件,總會尋找到很多新奇且強大的技術,她時常感嘆“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時不但可以學習到靜態的課本知識,還能接觸到動態的視覺信息。由于獲取知識的形式多樣化,學生在多感官的刺激下有效提升了學習效率。
三、培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力
現代信息技術既可以是教師的教具,又可以是學生的學具。它能夠營造體現美術學科自身特色的個性化學習情境,將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放入教學情境,改變學習方式。不過,楊孟老師也認為,教師要避免把“人灌”變成“電灌”,對微課資源和教學軟件進行適當的歸類與整合,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美術教學服務。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美術課堂和美術教師提出更高要求。一位合格的美術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美術專業技能,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美術素養。利用課后教師自我成長的時間,楊孟老師主動學習了希沃白板、視頻錄制編輯等軟件技術。通過專業技術的學習后,在新授課的分析環節,她會運用蒙層、放大鏡等工具對畫作進行重點解讀,讓學生在分析中更有針對性和比較性,從而更有效地解決教學重難點;在佳作欣賞環節,她會運用板中板功能對作品進行分割重組,讓學生在動手參與中更直觀地感受大小、疏密、前后的關系,掌握構圖知識;在示范展示環節,她會運用軟件呈現不同效果的筆刷和圖像編輯功能,模擬不同畫面效果,快速展示國畫、素描、水彩、油畫等不同畫種的質感,加快學生對造型藝術的認知過程;在評價展示環節,她會利用智慧教室中的“作業提交上傳”和“手機現場投屏”功能,通過屏幕分享對學生作品進行全面展示和互動評價。另外,課后,楊孟老師也會利用線上展覽館的形式,將學生作品掃描制作,放入線上展廳,通過鏈接、二維碼形式分享給師生和家長,讓學生們以觀畫展的形式欣賞同學之間的優秀作品。
通過教學實踐,楊孟老師總結出了信息化美術課堂教學實施流程,即云端導學—多媒體情境導
入(如游戲、視頻、故事等)—教師活動/學生活
動(如交互式電子白板、微課、互動軟件)—提出學習任務并提供信息資源—學習探討與個性創作—數字化環境與網絡獎勵評議—自媒體展示和協作學習,這是一條基于信息化環境的生態化、體驗式的教學鏈。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愈加成熟,信息技術輔助下的課堂教學更有趣味性,課堂吸引力更強。
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之路上,楊孟老師是踐行者,同時也是推廣者。作為一名美術教師,她不遺余力地在自己的美術課堂中與學生共享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樂趣,打造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魅力美術課堂。同時,她也用自己的行動帶動身邊的人,改變著身邊的傳統課堂,助力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她通過教研課展示有趣的美術課堂,當新奇技術與教學內容完美融合,學生臉上那興致高昂的神情,聽課者那驚喜連連的目光,無不是對信息化課堂的肯定。楊孟老師就是通過這種最直觀的教學效果來無聲展示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優越性,讓身邊的教師表示認同并加入嘗試隊伍。在校內,她開展教師技能培訓,開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專題研討,從思想上、理論上、技能上,指導并推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的變革改變了教育教學的方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也改變了楊孟老師的教學方式。有融合、有創新、有方法、有熱愛,這就是楊孟老師對信息技術的態度。她相信未來已來,教育教學信息化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作者單位:湖南省寧鄉市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