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磊 李茜

摘 要: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彰顯區域特色,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優勢,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立足區域特色,分析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并圍繞不同的發展模式,提出現代農業發展策略。
關鍵詞:區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8-0027-04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現代農業發展要符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以及經營體系是重中之重。目前,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已成為共識,諸多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發展現代農業進行探索。蔡輝、徐樹明等(2018)圍繞現代農村視角,推進優化農業結構,創新基礎要素在農業中的投入方法,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作用,構建完善的社會化農業服務體系,有效推進農業經濟向良態發展[1]。劉潔、那日蘇(2019)圍繞綠色、循環、高端視角,推進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2]。欒鳳舞(2019)圍繞供給側改革視角,不斷擴大優質農產品的供給數量和質量,著力于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為農產品競爭力提供核心競爭力[3]。目前,學者專家們圍繞區域特色視角研究現代農業發展尚且較少。本文立足區域特色,結合區域發展的特色對現代農業展開研究。
一、區域特色與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區域特色體現區域“獨特的優勢之處”,因地制宜,立足于區域產業優勢、規模優勢、品牌優勢、設施優勢、科技優勢、信息優勢等條件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由區域特色決定。
第一,區域特色與規模化和產業化。區域特色決定發展現代農業的規模化水平。不同區域在進行土地流轉時要注意流轉形式的多樣化與效率化。經營主體包括農戶、合作社以及企業,鼓勵他們多關注資金上的優惠政策,推動經營的規模化發展,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的生產率以及土地產出率。區域特色決定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化水平。不同區域,在經營規模適度前提下,立足區域優勢,促進經營主體彼此之間的合作,加速區域優勢農產品發展,建設“一鄉一業”、打造“一村一品”等特色標志性產業。
第二,設施化與機械化。首先,區域特色決定發展現代農業的設施化覆蓋程度。不同區域,根據區域發展產業的資源環境經濟條件,更大范圍地覆蓋實施設施農業,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等方面的提升。其次,區域特色決定發展現代農業的機械化作業程度。不同區域,要想提高農業機械化作用率,必須根據區域立地條件,拓展機械化作業地區,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不斷完善和發展農機合作社,促進農機大戶向高質量轉變。
第三,標準化與品牌化。首先,不同區域,根據現代農業發展標準,嚴格把控區域內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以及競爭力要求,將其貫穿到農業現代生產的每個階段中,并保證每個階段中的具體實施環節達標。其次,不同區域,在圍繞區域優勢的前提下,把握住產業所具有的絕對、特色以及地域優勢,依據“企業為主、市場指導、政府扶持”方針,打造出獨具自身特色的區域品牌體系,緊扣高質量和高市場率的要求,提升區域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
第四,科技化與信息化。首先,不同區域,根據區域立地條件,逐步開展“良地、良法、良種”工程。按照全覆蓋、長持續、出效益的要求,通過農業生產技術有效轉換,大幅度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其次,不同區域,根據區域為現代農業服務程度,在涉農信息資源上,創建為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服務的信息平臺,實施信息的共享。
二、區域特色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一)區域特色與現代農業發展內容
立足區域特色,依據其優勢條件和發展方向,現代農業發展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產業支撐型——規模化”現代農業。以規模和產業為主導內容的現代農業。以山西省運城市為代表,運城市將農業作為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而且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產業優勢。農業作為運城市的戰略產業,區域特色優勢明顯。運城的沿黃、沿汾谷地及涑水河流域水土條件優越,非常適合農業區域連片進行規模生產,這為其發展產業支撐型的規模化現代農業奠定基礎[4]。
2.“機械配備型——設施化”現代農業。以設施和機械為主導內容的現代農業。以福建省福州市為代表,其大力推廣溫室大棚栽培技術,在政府和企業的帶動下,使其具有完備且高標準的連片鋼架大棚等設施,在政府農機推廣的政策扶持下,福州市的設施農業也具有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備,這為其發展機械配備型的設施化農業鍛造了基礎優勢[5]。
3.“品牌引領型——標準化”現代農業。以標準和品牌為主導內容的現代農業。以山東省高密市為帶代表,當地群眾具有很強的商品意識。據2014年的不完全統計,高密市已完成137個品牌農產的“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建設32.4萬畝的基地面積。在此之中,涉及到了44個無公害農產品、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6個有機食品以及88個綠色食品。當地顯著的品牌效應與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密不可分,高密市是山東內陸溝通的沿海的樞紐,受到了膠濟鐵路一百多年的影響。對于農業標準化的建設,高密市近年來付諸了許多實踐,例如采用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建設載體,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及農業龍頭企業引領和帶動下,聚集社會各方面資源,促使其現代農業朝著高標準化的方向發展,這就為其發展品牌引領型的標準化農業創造了優勢[6]。
4.“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現代農業。以科技和信息為主導內容的現代農業。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代表,該市將農業信息化建設作為其現代農業發展著力點,國家科技部2008年把福建省列為全國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試點省份,省科技廳把泉州市列為重要試點區域,這些舉措都不同程度地推動了全市范圍內農業信息化方面的建設工作。泉州市多部門聯合做出了諸多工作部署,特別是在農業信息網站的建設、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創新、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完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加強以及重大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的強調等方面。為能夠引導和扶持農業農村信息化工作,泉州市政府的這些重大舉措就為其充分發展科技扶持型的信息化農業創造了堅實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導向的絕對優勢[7]。
(三)“品牌引領型——標準化”現代農業發展
“品牌引領型——標準化”現代農業發展,雖然可以有效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出現品牌塑造和宣傳力度不夠、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后、產品附加值不高的問題。
1.品牌產品。品牌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品牌注冊以及保護和宣傳對于品牌建設來說不可或缺。高密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工作上還存在不足之處,其對于質量安全認證沒有設定一個高度統一的鑒定標準,高密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也沒有體現在其農業品牌的戰略規劃中。對于其品牌的宣傳力度,政府以及企業都沒能夠傾力投入,致使其農產品銷售方式單一且效率低下。比如,大牟家鎮西紅柿的銷售就明顯體現出品牌宣傳不到位的問題,年產量高達7 000萬斤,然而本地的品牌還沒有形成,對外銷售卻是借用壽光的牌子,導致其利潤率很低。
2.標準化生產。要解決農產品所面臨的種植技術落后、品質參差不齊的一系列問題,其最關鍵措施是要推行標準化生產。高密市在加大力度建設標準化基地的同時,仍然無法避免基地普遍規模小且分散的問題,真正成規模的標準化生產基地不多,只有柏城土豆、惠德食用菌、密水葡萄等達到標準要求。散種植模式使農產品按單位分散到每家每戶,這樣生產資料既不能統一供應,執法部門也不便統一監管,直接導致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目前,高密市農業龍頭企業,很多只注重當前利益,對產品質量把控要求極低,不能深刻長遠地挖掘產品的深層價值,導致農產品的產業鏈無法迅速延伸到各個方向。
(四)“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現代農業
“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現代農業,雖然具有效率高、見效快等特點,但是其發展需要豐厚且高質量的信息來源以及強有力的農業信息人才來“保障護航”。
1.數據內容。數據內容更新少,更新時間不及時,數據庫規模小、核心信息缺乏、信息豐厚度及信息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等信息來源問題。
2.信息人員素質。由于專業的分割,交叉學科知識的相對缺乏,使得相關人才的專業知識面存在著局限,因此從業人員從整體上來講,素質不夠全面,團隊的人才建設進展較為落后。
四、區域特色與現代農業發展策略
(一)“產業支撐型——規模化”現代農業發展
1.以現代技術發展科技高效農業。“產業支撐型——規模化”現代農業發展,要以現代科技為引領,堅持技術集成、技術創新與巧范應用三結合,加強與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構建技術支撐體系,實現特色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以新品種推廣、新技術集成、新模式創建和新機制保障,打造“創新+應用+服務”的農業技術體系,以技術型為依托,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2.以經營市場化建立農業生產和服務體系。“產業支撐型——規模化”現代農業發展,要有效地實施農業市場體系,包括對農業生產咨詢、信息服務、農資供應、農機服務、農業資本、土地流轉和農產品流通等市場建設。市場體系的重點是建立農業產前的生產咨詢、農資供應、農機服務的同時,打通社會資本市場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渠道,在此基礎之上再充分利用新型經營主體,著力改進市場建設進而推進特色產業發展。
(二)“機械配備型——設施化”現代農業發展
1.加強科技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農民作為大棚蔬菜的生產主體,只有農民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素質問題。因此,要不斷加大對基礎的農業技術人員和生產農戶的培訓強度,培訓方式要盡可能多樣化,包括集體培訓、視頻講解、實地示范以及材料宣傳等方式。除此之外,要積極引導科研院校推廣機構以及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等組織對基層人員進行技術、管理以及認識能力的培訓,切實提高其應用能力,提高其整體素質。
2.加強環境保護,注重持續經營。首先,在土地施肥過程中要增施有機肥進而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養分,促進微生物的均衡發展。其次,要注重農膜的保護、保存、回收再利用,對于農膜回收再利用者要給予適當的補助,鼓勵其對農膜進行保護和回收再利用,政府部門也要充分建立收購網點為農膜回收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通過雙重保障措施促使農業的可持續經營。
(三)“品牌引領型——標準化”現代農業發展
1.加強品牌宣傳,發揮品牌效應。加大品牌推廣力度,首先,找有影響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利用其宣傳資源,通過網絡、手機以及電視等大眾媒體進行宣傳。其次,通過多方合作組織和舉辦展覽會、旅游節、網絡促銷日等多樣化形式,吸引更多消費人群,有效擴大品牌的知名度。最后,加大流通環節的宣傳力度,提高市場占有率,鼓勵經營者走出去與國內外超市相合作,用最優質的農產品鋪市,以質取勝[11]。
2.推行“三化”戰略,筑牢質量安全保障。“品”“質”是創品牌的兩大法寶、兩大核心、兩大基礎。其中,生產是重中之重,建造標準化生產的要點是生產的全面規范化,包括質量標準、市場準入標準、監督檢測標準等。“三品”是建設標準化生產的主攻方向,即構筑無公害為根基、綠色為樞紐、有機為上流的農業發展鏈條。
(四)“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現代農業發展
1.改善農業信息供給現狀。統籌設立農業信息資源的相關標準,擴大信息采集,共同分享。信息化優勢大的領頭部門,應當合理安排農業信息的采集路徑,盡快制定一套規范標準的信息采集和公布制度,同時與其他部門共同構建互利共享的交流機制,更好地促進資源和數據的整理合并。做好建設期的統籌規劃,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各個數據庫建設工程的工作進度進行監控。避免出現工作人員在建設初期工作熱血沸騰,快馬加鞭,但無法堅持到工程建設的中后期,以至于最后不管不顧之類應付敷衍了事的情況。此外,應針對數據庫,制定相應建設工程后期營運方案以及維護的基本管理辦法,以此來確保相關數據庫穩健運行和數據的安全有效。
2.加強農業信息化人才建設。引導高等教育人才投身農業信息化工作,如農學大類、計算機科學、GIS 等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及大學生村官群體。基于他們在自身專業領域的功底,配合高等院校畢業生所具有的較強的學習能力,使得他們能夠更快地勝任農業信息化相關工作。在農業信息人員方面,要格外重視崗前培訓并努力加強其后續教育。通過升級改善管理機制及優化人才培養環境,不僅可以留住更多的農業信息專業人才,還有利于其才能的發揮[12]。
參考文獻:
[1]? 蔡輝,徐樹明,楊紅蘭,朱希明,繆紅梅,徐曉東.定南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江西農業,2018,(8):62-63.
[2]? 劉潔,那日蘇.河北省阜平縣現代農業發展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9,(2):44-46.
[3]? 欒鳳舞.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9,(19):23-24.
[4]? 王捷.運城市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5.
[5]? 陳忠霖.福州市設施農業發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2.
[6]? 孟翔.高密市品牌農業發展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14.
[7]? 張隆平.泉州市農業信息化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8]? 陳鵬飛.寧德市柘榮縣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
[9]? 姚媛.標準化,品牌農業之基[J].農家顧問,2015,(17):4-6.
[10]? 劉榮章,呂姍,李建華,鄭百龍,翁伯琦.特色農業視角下福建現代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5):544-547.
[11]? 魏凱.品牌農業發展模式的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16.
[12]? 馬華偉.壽光市信息農業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責任編輯 文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