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岱玥
摘要:科學作為一種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實踐活動,“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做出過卓越貢獻,他們在科研之路上所展現出來的科學精神既是這種“革命的力量”的本質與核心,也是培養人才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源泉與不竭動力。加強科學精神的培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
關鍵詞:科學精神 培育 改革
目前,我國在部分科研領域實現了由“跟跑”向“并跑”并逐漸“領跑”的轉型。這同建國后,我國一批又一批不忘初心,攻艱克難,勇于奉獻的科學家密切相關。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大會上強調,“希望廣大院士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于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此外,他對中國青年也提出了傳承和踐行科學精神的要求。次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百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從科學救國、科教興國到科技強國的歷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對科學和科學精神的認識也達到了新的更高境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新時代要想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廣大青年必須大力倡導、弘揚和踐行科學精神?!备咝W鳛閺V大青年的培養基地,在弘揚科學精神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青年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關于“立德樹人 培根鑄魂”的講話,高屋建瓴地闡明了開好思政課的長遠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對科學精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按照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求對大學生服務,繼承和弘揚科學精神。
一、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科學精神的研究特點
據相關資料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圍內對科學精神的研究相對較少。根據研究內容主要分成五大類,即培育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問題對策研究,科學精神的時代價值研究,關于時代價值的研究多與人文價值相聯系或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注入科學精神元素。還有一些學者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從學科建設角度解釋傳承科學精神的必要性。一小部分學者則從科學精神的起源、發展過程、內涵等視角進行研究。綜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對科學精神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1.科學精神培育對象范圍小
根據培育對象劃分,當前學界關于培育科學精神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對象為高校大學生,范圍較小。孫啟明提出當前大學生存在嚴重的科學精神缺失問題,而高校應當挖掘歷史傳統,加強科學史研究和宣傳教育,將科學精神培育融入課堂,促進學科交叉,培養創新思維,深化相關研究,加強學術道德和科學倫理教育。郭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科學精神的弱化現象,應該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性,并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2.培育科學精神載體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引導人們關注熱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形式。當前,培育人們科學精神的載體較為單一,主要是教學載體和網絡載體。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人們科學精神的主要方式。候羿君指出當前要將科學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主要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弘揚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文化,培養科學意識。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載體的功能逐漸擴大。一些學者提出網絡載體的重要性,強調用網絡彰顯科學精神的理論之美。于永洋提出指導我國大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六大具體對策,其中就肯定了網絡載體在培育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3.科學精神教育環境存在局限性
環境對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弘揚和培育科學精神大多數是在學校這一微觀環境和文化這一宏觀環境下進行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學者研究科學精神是以高校為基礎。注重通過學校環境塑造學生的科學行為和科學習慣。其次,一些學者將科學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衍生,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使公民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梁秀文、夏從亞認為科學精神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理性基礎、思想前提、精神動力、基礎保障、制度保障和實踐主體。
二、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科學精神研究的改革方向
通過樣本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圍內對科學精神的研究相對匱乏。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加強其關于科學精神的研究是當前學界亟需關注的重要問題。面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對科學精神研究進行改革與創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拓寬科學精神研究領域的必然要求。
1.擴大科學精神培育范圍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整體素質培養過程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為人的全面發展指明方向。對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當前科學精神的培育對象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群體,忽略了其他社會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既影響了社會成員的平穩發展,又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進步,應適當拓寬科學精神的培育對象群體,開闊科學精神研究的新思路。
2.豐富科學精神教育載體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錯綜復雜,迫切需要構建一套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分析框架,破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發展不平衡的難題。在注重教學載體和網絡載體的同時,綜合運用多種載體。如積極開展主題教育,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將科學精神的內容寓于文化建設之中。同時,要充分利用網絡載體,發揮融媒體的綜合作用。讓融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例如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推送錢學森、楊鐘健、黃大年、鐘南山等眾多科學家的成長經歷與科研之路,潛移默化的培育人們的科學精神。不斷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科學精神研究的系統化和時代化。
3.優化科學精神教育環境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關于科學精神的培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學校,強調學校環境的重要性,限制了科學精神的弘揚和培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環境對人們科學精神的養成是全方位的,立體的。如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和大眾傳播環境,因此要發揮宏觀環境對育人的關鍵作用。同時要認識到家庭環境影響著人的品德形成與發展,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家庭成員的個性發展,因此家庭成員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學習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養成科學思維。其次,我們還要優化社區環境和同輩群體等微觀環境。在社區,可以通過張貼科學精神的宣傳標語,舉辦關于科學文化的宣講會等多種形式幫助居民樹立科學意識,弘揚科學精神??傊?,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科學精神就必須優化教育環境,才能將傳承科學精神真正落到實處。
三、總結
隨著學術界對科學精神研究的重視,關于科學精神的研究逐漸規范化、體系化、時代化。通過統計分析,雖然每年均有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關于科學精神的研究文章,但此方面的研究文章仍然較少,且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培育對象范圍集中在大學生,科學精神教育載體較為單一,教育環境存在局限性。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培育范圍逐漸擴大,教育載體逐漸豐富,教育環境逐步優化,但是仍然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傊?,科學精神的研究逐漸呈現出研究范圍全面化,研究方法時代化,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科學精神的相關研究,一定會推陳出新、一定會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4]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5]李醒民.科學的社會功能與價值(第1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胡江濤.胡錦濤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李醒民.科學精神與科學文化研究二十年[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2(1):83-87.
[12]潛偉.科學文化,科學精神與科學家精神[J].科學學研究,2019:2.
[13]李醒民.關于科學精神氣質[J].民主與科學, 2012(08).
[14]岳慶平.將科學精神注入我們的文化任重道遠[J].民主與科學,
[15]孫啟明.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問題與對策[J].北京教育,2016(11).
[16]郭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強調科學精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1(05).
[17]候羿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弘揚科學精神[J].前沿,2013(10).
[18]梁秀文,夏從亞.論科學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6(05).
[19]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2019.
[20]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