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婧
◆摘? 要:現階段基礎教育不斷探尋新發展,素質教育的推進給各學科教育注入了新活力。音樂教育也趁著這股東風不斷蓄力發展,成果顯著。尤其是大眾文化飛速發展的新時代,音樂所具備“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屬性得到體現,所以要想保證社會主義大眾音樂文化建設,需得從中小學教育抓起。只有不斷賦予音樂教育這個問題嶄新的解答,中國音樂教育才會有嶄新的未來。
◆關鍵詞:大眾化;音樂教育;初中;教學方式
說到音樂教育,大部分人都認為在學校都是以唱歌為主。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新課標做了許多大方向的改動。比如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的“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新理念。中學這個階段中,學生的音樂觀念還沒有完全形成,對于音樂的各種理念缺乏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音樂概念的接受能力會特別高。
一、明確大眾音樂文化下的教學方向
聞弦歌而知雅樂。以流行音樂為首的大眾音樂文化對于社會的進步發展方向起著潛移默化地引領作用,糟粕或是精華影響著人民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個人長時間不知道如何分辨音樂的好壞,長時間沉浸在相對藝術水平較低,公認不好聽的音樂下,這個人的耳朵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性格會出現改變。這就要求對音樂發展歷史的了解,系統學習音樂理論體系,打下深厚樂理基礎,才能為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掘下活水之源。
二、了解初中音樂教育重要性
1.品性與審美趣味熏陶
音樂以一種其他事物都做不到的方式,啟迪著我們的大腦。古代的私學課程為禮樂射御書數,這個排列足夠彰顯“樂”的重要地位。然而隨著教育體制的變遷革新,我們在獲取新的教育方式時也必然丟掉一部分優秀傳統。對音樂廣泛價值的錯誤低估,使得國內一部分中小學課程中音樂教育幾不可聞,更有甚者直接將音樂從課程中剔除。若是這種狀況持續不變,新一代青年或將精神匱乏,文化底蘊缺失和情感體驗大打折扣一代,這樣的教育極易養成一批“機器人”。
2.情緒調節與價值觀塑造
音樂作為審美提升以及壓力釋放,心理舒解都是不錯的課程,良好的音樂素養也會提升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效率,緩解緊張情緒。再者,音樂洗滌熏陶除了能夠助力學生個性化藝術素養的提升,還能使學生在接觸新樂器,學習新的演奏的過程中培養耐心,錘煉毅力。然而“音樂是克制”這一觀念和當下中國年輕人群體中間“放飛自我”、“娛樂至上”的主流價值觀是格格不入的。
三、探究音樂教育教學的方式
1.教學內容年輕化
在教學內容上,音樂教科書里的課程和音頻編寫集中于古典、民族的經典作品,學生學習興致不高。隨著移動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抖音、快手、微博等手機應用成為現在孩子們娛樂消遣的主要渠道,大眾音樂文化漸漸滲透到人民的日常。對于許多非大城市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沒有聽說過貝多芬、肖邦,但一定知道蔡徐坤、吳亦凡。畢竟西方古典音樂、民族樂派等的學習會使得學生更多的是感到枯燥的、晦澀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和當下中國的娛樂文化、網絡文化緊密相連。如何借助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來更新初中音樂教育內容,帶動新一代青年音樂素質水平整體提升,是當下展開音樂教育研究的首要方向。
2.教育觀念現代化
音樂更多的是被制造出來而不是被創造出來,現下音樂環境繁榮多是假象,庸俗化、流水線化的音樂占據絕大部分市場。究其源頭,大眾音樂文化審美水平落后于其他國家地區,是我國音樂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更有部分鄉鎮地區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無法制定教學活動啟發學生音樂感知力,聊勝于無,導致音樂人才的缺失,使得音樂市場濫竽充數現象數不勝數。雖然有開設各類藝術班,但僅限于對樂器演奏技能以及淺層次樂理教學的課外興趣班無法深挖學生音樂天賦獲得質的飛躍。一個人活在世上,不懂的什么是高雅,什么是美丑,會很慘淡的。藝術教育到不到位是社會大環境使然,歸根到底還是素質二字,所以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打算才能徹底改善我國音樂教育如此尷尬的現狀。音樂鑒賞是一個人最基礎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們正確認識音樂的力量可以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提供輔助。
3.兼收并蓄下的個性發展
學習音樂然后才能去分辨音樂的好壞。知道了好的音樂是什么樣子,就會有意識的選擇一些藝術性不低同時還好聽的歌曲,整個人在音樂的熏陶下就會不一樣。譬如認識到古典不只是致愛麗絲,布魯斯不只是五聲音階。再如授課時全面介紹,給學生一個基本的音樂風格了解:搖滾不只是動次打次,嚴肅音樂不只是無調。雖然有Finger這類的線上授課平臺打破了地域隔閡,整合音樂教育資源,為大眾提供了多元的樂器樂理學習體驗。但由于學生思考模式不一樣,錯誤點也不一樣,線上教學僅僅依靠歸結幾個大的原因是無法全面承包音樂教育工作的。富有個性化色彩的音樂教育還需要課堂教育環境下的音樂思維與練習方法的針對性指導。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不帶偏見和誤解地去聆聽,提高全民音樂素養與鑒賞識辨水平,未來的音樂文化才能百花齊放。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分工的成熟,工業流程體系化發展,音樂制作也逐漸邁進商業化時代。處在這個音樂大眾化的時代,全面發展音樂教育,注重培育學生音樂素養,提高新一代青少年的音樂鑒賞水準,為全民音樂水平提升、打造朝陽發展的大眾音樂文化蓄力。
參考文獻
[1]劉曉霞.基于大眾音樂背景下對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8):11.
[2]徐娥.文化背景,大眾流行——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118.
[3]戶鑫.大眾文化背景下初中流行音樂教育教學調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8.
[4]海風.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學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3):246.
[5]肖玲.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教學探索[J].黃河之聲,2016(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