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強
摘? 要:為充分落實全國高校思政會議提出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本文通過對高校體育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政內容進行分析研究,發(fā)揮跨學科融合育人效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應積極推進思政在體育課程中的滲透與融合,發(fā)揮思政教育在高校體育課程中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 體育課程? 思政建設? 內容
中圖分類號:G807.4?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7(a)-0150-03
Research on the main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I Guoqiang
(Basic Department of Shan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0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idea of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contain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 and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lay the gui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politic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ntents
1? 課程思政的含義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者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基本涵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基本知識、培養(yǎng)基本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作用,承載著培養(yǎng)大學生三觀的作用。同時,課程思政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指導老師在培養(yǎng)學生立德成才的同時要有機、有效、有意地對學生貫穿思想政治的教育。體現(xiàn)在教學的頂層設計上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課程教學目標的首位,與專業(yè)發(fā)展教育相結合。課程思政并不是要改變專業(yè)課程的本來屬性,更不是把所學的課程都當作思政課程,而是充分發(fā)揮課程中德育作用,從德育的角度,提煉出所教專業(yè)課中的文化基因、價值范式,將其轉化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2? 體育課程思政所蘊含的主要內容
2.1 堅定不移的體育強國夢信念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體育大國,要將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體育發(fā)展史表明,從“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到“百年奧運夢想成真”、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大國”一步步走來,從歷史的車轍中人們更有理由相信,“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夢”的實現(xiàn)正是新時代億萬人民所應肩負的歷史使命,就應堅信“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腳踏實地精神。
2.2 不斷傳承的體育歷史文化
體育歷史和文化伴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是世界發(fā)展、文明的一部分。我國更是如此,例如,在古人的“禮、樂、射、御、書、數(shù)”中“射、御”等就是體育的一部分,再如講述蹴鞠的發(fā)展史等。從中挖掘出豐富的人文歷史,在講授歷史人文的同時就是在傳承著我國的文化,即體育本身就是文化,同時也在傳承著我國的歷史文化,是開展體育與德育、美育、智育、勞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是體育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更是形成文化自信的保障。
2.3 不容忽視的體育理論知識
當前體育科技發(fā)展更是日新月異,包括體育理念的更新、運動技術的創(chuàng)新,運動與飲食、運動與現(xiàn)代科技、運動與生物力學、運動與損傷等研究都在不斷的更新,這些內容都是體育教學必須涉及到理論知識,必須通過理論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運動的技能,還要學會體育中所貫穿的理論知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4 潛移默化的體育意識
2.4.1 規(guī)則意識
“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體育競賽亦是如此,體育規(guī)則左右著體育競賽的結果,限制著運動員的不良行為,使比賽在公平、公正中進行,促進運動項目的良性發(fā)展。達到體育育人、體育鍛煉人的目的。如籃球比賽中的帶球走、非法運球、八秒等違例,持球突破中的揮肘、撞人等進攻犯規(guī),防守中的打手、推人等犯規(guī),比賽中發(fā)生沖突時的辱罵、打架等所換來的技術犯規(guī)、違反體育道德犯規(guī)等,都會得到相應的判罰。
2.4.2 競爭意識
在體育競賽中一定存在著競爭,比賽結果一定有勝負之爭。體育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競爭意識。在體育競賽活動中,不僅可以培養(yǎng)同學的競爭意識,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競爭品質。比如,在校運會中都會獎勵比賽中的前幾名,而參加比賽的選手往往少則幾十多則上百,為爭取好的名次,實現(xiàn)運動員的自我價值,不斷超越自我,發(fā)揮出高超的技術,合理的戰(zhàn)術,打敗對方,贏得勝利。這些品質對運動員生理和心理上會形成一種好的競爭意識。
2.4.3 公平意識
體育競賽其實就是一場公平的競爭,參賽選手都要遵守同樣的競賽規(guī)則。例如,在百米徑賽中,要求所有運動員在同一起跑線起跑,到同一終點線結束,確保比賽的公平、公正性。在田賽跳高、跳遠比賽中,必須在同等的條件下,比賽誰跳的更高、更遠。在大型的賽事中,要對運動員是否服用或食用興奮劑進行檢測,目的就是規(guī)范大家在公平、公正的條件下進行比賽,使得比賽結果真實。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在對興奮劑的檢測越來越全面,使比賽在公開、公平、公正的進行。
2.5 勇于拼搏、團結協(xié)作的體育精神
體育精神是體育的支柱和靈魂,它由體育運動所孕育,但又超出體育運動的本身。
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有非常多的因素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頑強拼搏的優(yōu)良作風。例如,在高強度對抗的籃球比賽中,雙方在膠著階段時,雙方體能已完全處在無氧階段中,運動員還要克服這種無氧狀態(tài)下的高強度對抗完成進攻和防守,這時的呼吸會非常困難、呼吸節(jié)奏也被破壞,胸部發(fā)悶,四肢無力,難以再堅持跑下去的感受。這些感受出現(xiàn)時,運動員要克服身體和心理的難受,要有頑強的意志品質才能繼續(xù)堅持比賽。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體育課程思政應將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體育課程中,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德才兼?zhèn)涞木C合素質。從宏觀上講,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包括總書記所說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三觀、思想理念、品德修養(yǎng)、奮斗拼搏精神等內容。與體育直接相關的有愛國、團結、合作、勇敢、樂觀、擔當、責任、奉獻等精神品質。
3.2 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對策建議
3.2.1 加強體育教學管理
體育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最顯著的特征是運動肌能,在體育運動中,學生的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都會逐漸的進行完善和提高,同時,其競爭性、規(guī)則性、紀律性和果敢等信念意志也在不斷增強。因此,體育教學中除了使大學生掌握符合自身需求的體育技能和體育項目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相關意識如終身體育意識,發(fā)展學生在勇于拼搏和團結協(xié)作的體育精神,使學生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不僅使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得到發(fā)展,還能是學生擁有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
3.2.2 “課程思政”的課程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革
課程內容的選擇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約,是為實現(xiàn)教育的各項目的服務的。而課程的內容又對教學過程有著直接的制約作用,教學方法、手段、形式的選擇,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程內容的性質和特點。課程所提出的內容和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前提,但是,這只是計劃中的東西,只有在教師和學生圍繞著這些內容和目標展開教學活動時,課程才算付諸實施了。因此,課程的改革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學組織等方面入手。在教學設計改進的過程中,不僅要強調運動技能的學習,還要將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體育精神相結合,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同時,還要修訂教材,制定新的課程標準和考試考核的內容,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堅持遵循規(guī)律,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精準施策;堅持協(xié)同聯(lián)動,強化責任落實。
3.2.3 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
體育教師要堅持把育人貫穿在體育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將體育知識、技能、意識、道德、信念、精神等融入到課程之中。
最后,還應該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標準,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客觀全面的考評,充分發(fā)揮評價、考評對教書育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莉.“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體育課程的途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78.
[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4.
[3] 譚曉爽.課程思政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探析[J].探索研究,2018(4):44-45.
[4] 錢利安,黃喆.高校體育促進大學生精神成人的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20):8-11.
[5] 于朝陽,李思敏.高校體育課程中加強德育的探究和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2.
[6] 鄭峰,劉明亮,郭美娟.體育教學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作用[J].山東體育科技,2007(2):2.
[7] 何健.高職體育融合職業(yè)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教學實踐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5,37(6):63-65,76.
[8]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17
(1):31-34.
[9] 劉文濤.嘗試教學發(fā)與傳統(tǒng)教學法在高校排球普修課教學中的對比實驗研究[J].運動,2017(14):55.
[10]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