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李宏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已成不可承受之重,盡管近年來教育行政部門的減負力度很大,但實際效果有限,學校中體育課被文化課擠占的現象依然存在,課業與校外輔導班、興趣班等奪走了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時間,使其疏離社區生活,導致出現身體、心理的健康問題。近些年,國家相關部門大力度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減負工作,學生在校時間變短了,這樣義務教育學生參加“社區體育”活動就有了時間保障。
關鍵詞:健康教育? 社區體育? 義務教育? 學校體育
中圖分類號:G8?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7(a)-0203-03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on The Health of Student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LI Zhen? LI H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Longnan, Gansu Province, 7425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students' schoolwork burden has become an unbearable weight. Although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reduce the burden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actual effect is limited. The phenomenon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still occupied by cultural courses still exists. Schoolwork and off campus counseling classes, interest classes, etc. take away the time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and alienate them from community life,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bod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stat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work of reducing the burden of students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and students' time in school is shorter, so tha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with time guarantee.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ommunity sports; Compulsory educati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健康中國”背景下的我國體育事業已深入社會的各個區域與階層,社區體育是相對于學校體育、專業競賽體育的最為普適的體育運動形式,也是與普通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處于最低層次的體育運動鏈上,但其又是聯系與溝通學校體育、專業體育的重要途徑,所以在全民體育熱情高漲的今天,社區體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與青睞。對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而言,盡管學校是其主要的生活場所,學校體育也是其體育運動鍛煉的主要形式,但學校及其學校體育因其特殊環境與課程要求,無法完全滿足中小學生對于運動鍛煉的所有要求,從這個角度講,社區體育作為一種重要的形式在中小學生體育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對其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與價值。
1? 我國社區體育發展概況
我國社區體育活動始于20世紀50年代,首先是一些省市在企業的資助下成立了地區體育協會。20世紀80年代后期,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出現了以街道牽頭的街道社區體育協會。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居民小區集群的大規模形成,出現了以社區為組織單元的體育協會,相應的,各級體育協會的活動也逐漸有序開展起來。而在民間,城市空地、公園等空曠地帶中老年晨練活動逐漸由零散、小規模演變成為居民約定俗成體育鍛煉場所[1],成為我國社區體育的最初級形式。1997年,國家體委、教委、民政部、建設部及文化部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首次以“社區體育”的稱呼確定了社區體育的概念,也成為我國最早指導社區體育工作的文件,盡管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要晚近20年,但其意義卻十分重大,標志著我國體育事業由專業化、少數人參與向大眾體育、全民參與的轉變。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全民健身熱潮高漲,社區體育以其獨特的功能與魅力,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社區體育在社區建設中的地位也明顯提高。至此,我國城市居民社區體育意識逐漸成熟,社區體育活動進入高潮期。
2? 社區體育的特征
2.1 民間性
雖然社區體育場所與設施一般為是政府或者企業所建,發展過程中也需要政府的規劃引導,但就其活動本身而言則具有民間性。其最大優點是在活動中沒有嚴格的程序,也沒有相關的考核標準,人們在活動中因興趣相同或相近而自發的一起參與或組織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相互了解,增進友誼,漸漸地,社區體育場所成為社區居民溝通感情的重要場所。這種民間性極大豐富了社區活動的內容,也使體育活動更接地氣,在活動中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與彈性。
2.2 休閑娛樂性
社區體育同時兼具休閑娛樂功能,這也是社區體育吸引人的地方。社區體育的核心理念是“快樂體育”,這種“娛樂”既來自自身參與的體驗,也來自于欣賞他人的過程,總之,社區體育至始至終充滿著“休閑娛樂”的元素。可以說,社區體育是最先使體育娛樂化的場所,逐漸向各個場域衍生,現在體育娛樂已然成為一種時尚。
3? 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社區體育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3.1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社區體育的重視程度低,機制尚未形成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非常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國務院及相關部門陸續出臺或頒布了一系列指導文件,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青少年、或社區體育為關鍵詞可檢索到的有《關于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1951年)、《關于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報告》(1964年)、《關于保證中小學生有一小時以上的體育活動的通知》(1982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0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1995年)、《關于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1997年)、《2001-2005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07)、《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中小學體育工作評估辦法》《學校體育工作年度報告辦法》(2014年)、《關于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的實施意見》(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2018年)。
作為某一個時期指導青少年體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一個明顯事實是這些文件主要側重于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和指導。“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育仍然處于政府在唱‘獨角戲的狀態,青少年體育的社會支持力度嚴重不足”[2],還沒有專門出臺關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社區體育的指導性文件。此外,“受財政資源有限性和體育公共服務無償性的制約,政府在履行體育公共服務的職能過程中呈現出‘以政府取向為核心的現象”[3]依然突出。再者,由于諸多原因,學校體育課程標準、體育鍛煉時間等落實不到位的情況還是比較普遍。調查顯示,在學校、課堂之外,我國青少年從事體育活動的時間、項目、內容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學生參與社區體育的機制尚未建立起來。這就造成了我國就中小學生體育活動主要局限于學校與專業機構,極大削弱了社區體育的功能。
3.2 社區體育活動資源有限,沒有考慮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特殊需求
調查發現,存在有學生不了解社區體育活動開展和宣傳情況,這說明社區的健身文化建設尚不盡如人意。與相關部門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社區體育”工作的不重視相應的是社區體育設施的不足。在“我國城鄉學校體育發展的差距也日益增大”[4]的背景下,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社區體育活動場所功能不完善,設施建設不到位情況較為提出,很多社區在考慮建設體育設施時沒有專門為未成年人考慮,很多設施都專為成年人服務,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即使是學生到了社區,也不會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家長也不放心學生的安全,長此以往,學生也會逐漸疏遠社區體育活動。
3.3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用于社區體育活動的時間得不到保證
目前中小學教育中,為了達到所謂的目標,忽略教育過程“背離教育原有的意義和價值”[5]的事時有發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已成為他們不可承受之重,盡管近年來教育行政部門的減負力度很大,但實際效果非常有限,學校中體育課被文化課擠占的問題依然存在,課業與校外輔導班、興趣班等大量奪走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的時間,漸漸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便與社區生活疏遠,導致出現身體、心理的健康問題。盡管從教育部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都在努力減少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時間與作業負擔,但讓學生有時間、有意愿參與社區體育活動還需要家長、全社會的全方位改變,不可一蹴而就。
參考文獻
[1] 周弘.武漢市城區中學生參與社區體育現狀[J].青少年體育,2016(3):20-23.
[2] 葉松東.我國青少年體育秩序治理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2):5-10.
[3] 甄玉,王占坤,楊宣旺.我國老年人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0(2):53-57.
[4] 萬朝陽,金濤.學校體育城鄉均衡發展的互動模式[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9(2):124-128.
[5] 黃義成.農村中小學學校管理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2):172-173.
[6] 李穎,靳玉軍.網絡空間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創新發展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6(3):215-226.
[7] 楊曉翠.社區體育發展與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策略探討[J].科技資訊,2019,17(23):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