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如拉
摘 要:電力營銷工作環節,竊電問題的存在時有發生,特別是當前竊電形式的增多與創新,為電力營銷管理帶來很大困擾。文章對當前社會發展下竊電方式進行分析,并探討電力營銷域反竊電智能系統的應用。
關鍵詞:電力營銷;反竊電;智能系統;智能營銷
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體系改革步入到新的發展階段,人們對電力企業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力行業作為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對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產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從電力系統運行管理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電力企業系統內部會涉及到比較多的內容,且在具體運行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進而出現電力系統供電不穩定、線損、電力竊取等問題,嚴重威脅到了電力系統的平衡運行。為了能夠更好的規范電力企業運行發展,需要在電力企業引入更為先進的技術形式來約束、規范電力系統運行。大數據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能夠借助先進的技術形式實現對電力資源使用消耗的整合分析,針對偷電漏電的問題來提出對應的解決對策。
1竊電方式分析
竊電犯罪分子一般采用改變電能表計量回路二次接線的方式實施竊電。第一,失壓:拆除計量回路電壓引線,使計量表計有電流無電壓,從而無法計量用電能量。第二,欠壓:將引入表尾的電壓引線虛接,使引入表計的電壓值低于實際值時,造成表計的計量值低于實際值,少計用電能量。第三,電流互感器短接、開路、分流:將互感器短接,使計量表計無電流流過,造成表計不計量;將互感器電流回路引線拆除,使計量回路中無電流,造成表計不計量;在互感器二次側并聯一個分流引線,使部分電流從計量回路流過,造成表計少計量。第四,相序錯接線:改變相序接線方式,使某一相或全部有功功率為負值,造成表計不計量或少計量。
2反竊電智能系統的結構及處理流程
反竊電智能系統主要由無線采集裝置、專變采集終端、數據轉化器、系統主站、電能表構成。反竊電智能系統包括電力負荷管理、實時數據采集、實時數據存儲、電力設備管理、客戶區域、線損、電流、電壓、電量行度、地理位置、拓撲關系、歷史曲線展示、數據存儲等功能,能實時反映計量電表的數據情況,并根據設置的閾值進行預警,提示存在用電異常信息,通過歷史數據分析,能判斷出存在竊電的用戶。其實際工作流程如下。第一,在線監測。通過大數據信息采集技術采集用電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電能表掉電、電能表失壓、電能表故障、電能表失流、電能表外力受損等事件。第二,輔助分析。根據在線監測信息與終端事件進行輔助分析,確保分析的準確性。第三,歷史數據分析。對存在潛在竊電行為的用戶,分析其計量信息、接線方式、歷史記錄、功率數據差。第四,智能診斷。分析用戶異常信息并及時處理,結合神經網絡的反竊電模型評價體系,計算用戶的嫌疑指數,充分分析用戶竊電信息的準確性。盡管竊電的方法多樣,但本質上都是用戶實際的用電量大于用戶電能表示數。通過建立反竊電智能系統,能持續檢測用戶的用電量,一旦系統顯示存在竊電行為,便會發出竊電預警,幫助供電系統人員第一時間處理,減少電力企業的損失。
3大數據的電力營銷管理創新實踐
3.1實現智能反竊電
第一,電力信息采集系統能夠對用戶用電信息進行全面的整理,在整合數據信息之后通過終端數據分析系統來對這些信息進行評測和監督控制,在電力系統用電量出現異常反應之后會在第一時間發出智能預警。同時,依托大戶數據技術的波形統計圖和白晝分析圖還能夠清晰的展現出用戶用電量的信息,進而實現對整個電力系統運行情況的監測控制。第二,在出現漏電問題之后借助大數據技術能夠對關聯用戶的用電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在綜合比對正常用電和不正常用電現象之后對偷漏電故障進行判斷,找到引發竊電的原因,并有針對性的提出對應的解決對策。
3.2用電模式特征分析
用戶改動計量器具竊電的情況下,通過多特征融合分析,能夠比較準確地檢測出異常點。但是,當用戶無表竊電時,就沒辦法再檢測出異常點,這個時候就需要采用用電模式特征分析進行檢測。用戶用電時,會形成特定的用電模式,正常用電情況下,用電模式會有有一定的規律。用戶每天分時負荷情況,可以構成1個24維的向量,該向量可以得到負荷曲線。對負荷曲線進行聚類分析,就可以檢測出異常用電曲線。在實際工作中,根據線路線損率或臺區線損率的情況,可以初步分析出哪些用戶可能有異常用電情況,這樣可以縮小檢測的原始樣本。如果用戶從開戶時開始就竊電,那么,就沒有辦法從歷史數據中提取出正常的用電模式,這樣,這種方法就失去了作用。但是,在實際中,極少出現從開戶時就開始竊電的情況。
3.3搭建大數據技術數據信息平臺架構系統
若想搭建供電網絡系統大數據技術數據信息平臺的架構系統,第一點是相關供電網絡工程技術人員需要考慮到大數據技術數據信息層面的基礎研究構造,隨后在相關前提條件下搭建對應的用電客戶數據信息收集系統,并且逐步搭建完整的大數據技術數據信息平臺架構系統。由于該種構造系統的搭建,需要在保證用電客戶相關數據信息收集系統非常完整的前提條件下開始,在相關進程中必須深入理解供電網絡系統大數據技術具備的特性,也必須配合相關供電網絡系統大數據技術平臺的真實應用狀況。第二點是科學使用有關的數據信息收集裝置,全方位收集用電客戶的初始用電參數信息,隨后再把所收集到的參數信息傳送至終端處理裝置;操作平臺可以把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及研究以后,再把相關數據參數信息上傳并存儲到云信息數據庫。第三點是必須使用云計算技術方法對收集到的相關參數信息實行校對及核算。在此進程中,領先的數據信息網絡技術及監測控制作用,能夠保證用電客戶相關數據信息的安全性及私密性,并且能夠確保相關參數信息的統一性及共享能力。
3.4采用信息技術的加密方式
采用信息技術對計量裝置的外圍防護設備進行加密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電力企業可以通過加密來封鎖電能表,讓電能表僅能在電力企業端進行控制,和電力企業的防竊電管理制度進行充分融合,全方位地提升加密效果,遏制竊電行為的產生。另外,電力企業還可以通過用戶用電采集系統來對用戶的用電異常行為進行收集,然后采取針對性的監控方法,檢查是否存在竊電行為。
3.5用負荷管理系統實施負荷動態監測
負荷管理系統通過電能表485和脈沖接口采集數據,與電能表計量的正確與否關系密切。電能計量裝置與負荷管理系統密切配合,能及時發現客戶負荷曲線異常,用電檢查人員可及時趕赴現場查明原因,把損失降到最低。負荷管理中心反映,某銀行連日負荷曲線一直為零,現場查明為客戶電壓互感器高壓熔絲熔斷,而該客戶工作人員遲遲未將情況向有關管理人員反映,造成少計電能量約5000kWh。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供電規模的逐步擴大,竊電行為相應增多,如何顯著降低竊電行為,并對其進行快速預警成了研究熱點。在日后工作中還需要注重大數據防竊電智能化的建設,搭建信息平臺系統,通過加密、監測等手段,降低線損與竊電問題。
參考文獻:
[1]吳迪,王學偉,竇健,等.基于大數據的防竊電模型與方法[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5(6):79-86.
[2]李端超,王松,黃太貴,等.基于大數據平臺的電網線損與竊電預警分析關鍵技術[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8(5):143-151.
[3]竇健,劉宣,盧繼哲,等.基于用電信息采集大數據的防竊電方法研究[J].電測與儀表,2018,55(2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