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嫣然 聶樹瑞
摘 要:配電網是城市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同時也是為國家和人民提供優質電能的關鍵。配電網建設與規劃是供電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電力公司為了適應市場的發展,必須要對配電網系統進行改造和全新的規劃,同時需要研究和推廣配電系統自動化技術,建立主動智能配電網,并且使得智能電網能夠得到有效的規劃經營。將對電網的管理現狀進行探討,尋找智能電網規劃運行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策略,為智能電網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構建;大型;智能配電網體系
1引言
城市配電網直接面向廣大用戶,是供電企業與電力用戶聯系的紐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和服務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城市核心區、高規格園區、特色城鎮等電力用戶對高可靠性和高電能質量更為敏感(如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高精度制造企業、重要機構和公共事業部門、高品質居民負荷),需要建設更高可靠和更高電能質量的配電網。分布式光伏分布分散、規模微小、但數量巨大,發電遠大于其負荷,如何保證末端電壓不“翹尾”,同時又能更大程度消納這些電能。合理分群,群內自治,群間協調。大量分布式發電、電動汽車和儲能等多元化負荷,對配電網的安全協調運行提出挑戰。主動規劃各要素的數量及接入點,并進行“網源荷儲”優化協調控制,友好接入高滲透率分布式可再生電源和多元化負荷。
2.整體管理做法
大型城市智能配電網管控體系建設主要涉及的職能部門是配電、運檢、信通和調控中心;在專業管理方面,主要依附于濟南配電自動化系統。
3 具體優化做法
濟南供電公司率先開展配電自動化工程建設,已實現主城區全覆蓋;通過對故障的準確定位、快速隔離及非故障區域快速恢復供電,故障處理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到2分鐘以內,實現故障智能“自愈”。通過協調各類調度對象,構建優化調度層次結構,根據柔性調度策略,制定多尺度遞進式優化調度方案,提高配網調度運行水平。
3.1配網自動化信息接入
前期管理——加強設備信息接入管理
1) 建立界面化的設備信息庫輔助運維
調控中心完善配電設備輔助信息庫,實現設備通信方式、設備廠家、調試日期、鏈路地址、IP地址等參數的界面化(見圖3),在操作界面可以一目了然看到設備綜合信息,為現場運維人員提供輔助參考依據。
2) “預調試+正式傳動試驗”模式提升數據精準性
由配電工區和自動化進行預調試,配電工區和配網調度班進行正式傳動試驗;預調試旨在確保通信正常和數據上傳,正式傳動試驗確保三遙上送的精準性,二者結合可以提升調試效率,減少停電時間。
3.2加強設備運行狀態實時監視,提高設備健康水平
1) 日常巡視管理流程
a)配網調度班每日進行配網運行狀況巡視,調度自動化運維班每日兩次進行主站設備巡視、終端遠程巡視,信通公司進行通信設備運行巡視,配電運檢室/電纜運檢室進行終端設備運行巡視。
b)配網調度班填寫配電自動化運行分析統計表,發起缺陷處理,如主站設備有缺陷,自動化運維班進行缺陷處理,如通信設備有缺陷,信通公司進行缺陷處理,如主站設備有缺陷,配電運檢室/電纜運檢室進行缺陷處理。
2) 告警信號智能分類,實現缺陷信號直觀顯示
開展配網調控人員日常使用需求調查,針對配網信號雜多的特點和調控實際需要,一是將信號分類,將調度員重點關心的信號單獨顯示(見圖4)。二是優化信息,日均信號量由2萬余條減至4000條,解決因信號雜亂容易漏看關鍵信號的弊端。
3) 遠程統計遙信遙測不準確設備,以運維促消缺
重點統計設備頻發信號情況、遙信遙測不準確情況。
初期利用Excel分類統計功能,匯總當日單臺設備信號報送頻次,設置報送頻次的閾值,對超過閾值的設備,定為頻繁報送信號的設備。并排查遙信遙測不準確情況。
3.3配電網主動智能調控
(1)多尺度協調優化調度
智能配電網調度業務優化綜合考慮電網的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優質性等,利用智能配電網較強的電源-網絡-負荷互動性,實現配電網的高效運行。在空間尺度上,局部就地平衡-區域間互供-整體消納協調的分布自治、分解協調調度機制,并將相關信息上傳至智能配網自動化系統。
在時間尺度上,對于停電檢修業務,通過短期優化和超短期優化,實現對停電檢修業務從提交停電計劃到調度執行的全過程優化。建立分布式電源與配電網、配電網與上級電源、配電網與多樣性負荷之間的優化調度模型。通過短期全局優化,得到各停電申請的調度操作方案及優化策略。通過超短期優化,檢查調度操作是否對當天的配電網運行造成隱患,保障停電檢修工作安全順利執行,保障
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調控中心將精準削峰、柔性調峰等網荷互動因素引入負荷預測,通過分片區、逐站逐線的多層次預測,引入負荷組概念,通過區分負荷組類型,制定差異化規劃原則,運用全壽命周期的管理理念,提升負荷預測柔性;從網絡結構、裝備水平、生產運行等各個環節,整體評估現狀電網發展水平。結合光伏出力預測和用戶負荷預測結果,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和快速仿真技術,采用源網荷協調優化算法,實現電網運行狀態評估和事件預判,制定源網荷全局運行優化方案。
(2)靈活拓撲優化重構
城市核心區和高規格新區快速發展,配電網逐漸發展成閉環運行,或有高滲透率分布式電源和多元化負荷模式,傳統故障判據發生變化,故障快速定位、隔離和自愈恢復需求更加迫切,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配電自動化中建立智能分布式保護及自愈系統,對線路光纖縱差保護,網絡拓撲保護,備自投合閘及合閘前過載預判。
在配電網發生故障時后,根據配電自動化終端設備FTU上報的信息及時、準確地判斷故障區域,將故障隔離在最小范圍,在不發生系統安全越限的條件下,通過網絡重構,即網絡中分段開關和聯絡開關的通斷組合,來改變網絡中的功率流動,以尋求一種符合某特定運行要求的拓撲結構。
(3)市場和用戶導向型柔性服務
濟南供電公司積極推動供需友好互動平臺建設,實現用戶負荷柔性削峰,在韓倉站側投運供需友好互動終端,精準限制用戶可中斷負荷,打破了事故應急直接電的粗放型剛性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保障企業產能和人身設備安全。
按輸配電一體化的思路設計,由切負荷主站、子站、配電/用電站三層結構構建濟南電網精準切負荷系統。該系統實時監測可切負荷量,發生故障時精準分配切負荷量,實現切負荷的動態分配。
4 成本效益
快速研判,減少停電時間
調控人員通過設備狀態實時監測,及時掌控配電網的運行工況,科學制定運行方式,提升配網故障應急處置能力。2014年直供區配網共遙控進行事故處理、合環調電等操作1100次,克服配網現場操作到場時間長,受交通、天氣影響大的難題。
減少停電時戶數:按每次0.5小時計,共減少趕赴現場時間1100*0.5=550小時;到現場后,人工操作開關平均每次約需13分鐘(包含做安措時間),而遙控操作僅需1.5分鐘,遙控操作共節省操作時間約1100*(0.5+11.5/60)=760.8小時;按停電和送電操作次數相同考慮,則以上時間的一半為減少停電時間,按每次操作影響6個用戶估算,僅遙控操作可減少停電(210.8+ 550)*3=2282.4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