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宏
摘要:在疫情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凸顯出了巨大的能量,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進行高職院校藝術欣賞課線上線下的融合式教學值得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欣賞;線上線下;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2;J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8-0212-02
一、高職院校實施藝術欣賞課的重要意義
1.藝術欣賞課對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的,它能夠提高人的藝術審美能力,拓寬其人生視野,豐富其生命歷程,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不可估量;
2.它是審美、智力、智慧等多方面結合的一種創造性活動,能陶冶情操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3.它能有效的結合娛樂與教育的功能促使學習者主動積極的思考和聯想并有效的完成教育的功能。
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教育部在1998年就頒布了《大力開展高校公共藝術欣賞課》的紅頭文件,文件里指出:我們的大學生必須接受藝術教育的普及和熏陶,我們要切實不斷的提高和培養大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同時還將藝術欣賞課進行了詳細的劃分,被分成,電影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音樂藝術、戲曲藝術、書法藝術等八大類,由此可見,國家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從學校層面來看,各級各類的高職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在校內切實進行藝術欣賞課的推進,組織藝術類教師進行開課。
從家長層面來看呢?筆者有機會和一些大學生家長交流過,也和一些潛在的大學生家長即中學生家長交流過,讓我很意外的是一開口談及學校的公共藝術欣賞課,這些家長都不約而同甚至斬釘截鐵的說:“筆者認為就是應該開”,“挺好的啊”“很重要”,之所以意外是公共藝術欣賞課原本并不屬丁專業課、是與未來就業關系并不密切的這么一門公共基礎課,家長卻很支持,家長并沒有用很功利的眼光米看待學習的內容。再來看看我們學生對公共藝術課的看法:我在本校學生中對四個不同的班級共計159人進行了有關藝術欣賞課的問卷調查,這份調查問卷就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調查:(1)對藝術喜歡與否;(2)學習該課程的方式;(3)感興趣的課程內容;(4)藝術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發放了159份,實際共收回了150份。通過問卷統計,我們發現對藝術欣賞課喜歡的學生占到了90%之多,學生對學習綜合性的學習內容更感興趣(即理論講解和實踐過程相結合的內容),對實踐性、過程性的學習方式更感興趣,在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開展藝術的實踐活動。通過以上統計不難看出學生對藝術是熱愛的,對藝術欣賞課是期待的。由此,高職院校藝術欣賞課不可或缺。
二、目前高職院校藝術欣賞課的現狀
承上啟下,國家、學校、家長、學生都認可藝術欣賞課程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那么按照這個邏輯推理下去應該得出的結論是:我們這個藝術欣賞課從大環境到小環境都很和諧,再到實施的老師和聽課的學生應該是老師教的開心、學生學的歡喜,但最終的結果是不是就是按照這個邏輯走下去的呢?
我們再來看看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欣賞課的真實現狀。從教師方面來看,各個學校的藝術類老師面對整個學校的學生上公共藝術欣賞課來說,師資力量是很有限的,為了更好的利用有限的師資力量,基本上學校都采用合班課進行大班教學,上大班課老師的管理難度和教學難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大,同時還要聘請大量的外聘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生方面呢?從調查問卷來看,他們都是很喜歡這門課程的,但是以筆者上諜的經歷來看,學生卻沒有表現出對這門課程應有的熱愛程度,雖然在課堂上確實也觀察到了有一些學生比較認真投入的觀看老師準備的一些藝術方面的資料,同時進行課堂互動環節時,這部分同學也表現的比較好,但是從整個一學期的觀察來看,即便是這一部分比較積極的同學也很難堅持在整個一學期的上課周期中保持良好的上課狀態。把整個一學期的諜上完,最后就是學生和老師兩敗俱傷。學生覺得藝術欣賞課不像自己期待的那么有吸引力,老師覺得為上課準備那么多的資料但是卻收效甚微,也是覺得很疲憊。筆者作為藝術欣賞課的教師,課后對以上現狀分析其成因,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師方面:從教學方法、手段、形式上看,目前高校教師在進行藝術欣賞課的教學上基本上都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傳統模式,教師講理論、學生欣賞老師準備的藝術資料,整個過程枯燥、單一,缺乏吸引力。
2.學生方面:理論能聽懂,但是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缺少實際參與過程,這種參與不只是簡單的坐在座位上聽或者看,因此缺少與藝術作品的共鳴。
3.材料方面:很多時候選用的藝術材料年代久遠,缺乏時代感,再加上缺乏具體的參與和實踐的過程造成與大學生有很大的距離感,似乎無法理解其藝術作品的真正內涵。
4.時間方面: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課時有限,要講理論又要藝術實踐,從時間上講就不具備條件,這也是傳統課堂模式無法改變的原因之一。
筆者進行本文章寫作之際正是由丁新冠病毒疫情原因全國上下開展線上教學之際,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藝術欣賞課如何進行、如何開展,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F就網絡和課堂相結合的高職院校藝術欣賞課程教學模式相關論述如下:
1.充分利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新媒體,構建線上教學新平臺。在今天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互聯網科技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君不見:看病就醫上網、逛超市上網、吃飯點餐上網、投票上網、學習上網……我國網民數量逐年增長,毫不夸張的說中國有多少大學生就有多少大學生網民。大學生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基本都是無師自通,因此利用互聯網進行線上教學具備學生基礎,學校教師則需構建好線上教學平臺,例如:制作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慕課、微課,這利于學生反復觀看且攜帶方便;還可采用混合式的教學方法對教學中的視頻進行重點知識講解,這利丁學生重點知識的鞏固和消化。在互聯網環境下,我們構建的教學資源更多的是要向學生呈現圖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視聽組合的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并茂的講義、視音頻結合的課件、課后對知識點的反復學習,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調動視覺與聽覺功能,對大腦產生多重刺激作用,從而使得學習效果顯著提高。從教師方面來看,藝術欣賞課線上教學平臺的構建極大的節省了師資力量,其次教授藝術欣賞課的教師由丁專業的限制不可能是既懂音樂又懂美術,既知書法又長戲曲的全能選手,有所長必有所短,線上教學更容易統一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2.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決定了藝術欣賞課必須進行藝術實踐的改革。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這意味著我們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之前,首先必須認識我們的教育對象的特點以及相應的教育目標,開展高職院校藝術欣賞課教學改革也是如此。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是有一定差別的,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和普通高校學生的學習目標有一定的差別,職業教育的特點造就了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具備動手能力強、由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操作能力強,學生的普遍情況是實踐強丁理論,因此我們要遵循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開展藝術欣賞課。通過線上課的教學解決了教學內容、知識點、重難點等的理論部分,同時線上課也為我們節省了教師上課時間,第二步就是利用線上課節省出來的教學時間進行線下見面課,實施藝術欣賞的實踐課程,化理論為實踐,增加實踐體驗課,增強藝術實踐的過程和感受,達到真正的感受藝術、靠近藝術、深刻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
3.提高教師的藝術實踐教學的能力。在高職院校開展藝術實踐的課堂教學,是一項既利于學生成長又利丁教師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件好事,可是如何在高職院校有效的開展藝術欣賞的實踐課程還是有待填補的空白,教師需要有一系列的培訓提高才能全面勝任此項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訴,高職院校藝術欣賞課是一門值得期待的課程,但是在改革的過程中,除了有教師自己的感悟外,還需要有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支持該課程的變革以及對教師各方面技能的培訓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夏郁.基于網絡和課堂相結合的公共藝術課教學研究[J].戲劇之家,2015.
[2]錢曉蓉.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開展藝術實踐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8(09).
[3]鄧傘明,凸顯過程的高職公共藝術課教學改革探索[J].職教論壇,2013.
[4]魯芬霞.構建公共藝術課教學平臺提升高職學生美育素養[J].科教導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