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
[摘 要]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在課堂上的對話, 不只是相互的說與聽,而且是相互學的活動。在教學中,要讓對話真正發生,就要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設置符合不同層次學生要求的話題,并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追問。這樣,才能使教師與學生在和諧的、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上深入對話,讓學生深入理解、體驗文本的思想情感,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關鍵詞]對話;傾聽;話題;追問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27-02
語文課堂上的對話,不僅指師生、生生之間的對文本內容的言語談話與信息交流,而且指精神上的交流與對話。它不只是相互說與聽,更應是相互學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只有讓對話真正地發生,才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得到深化。
一、培養傾聽習慣
聽,是生與生、師與生之間形成良好對話的一個重要前提。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就這樣說道:“應當追求的不只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里,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相互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倍谡Z文課堂上,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就說:“哈哈,沒叫到我!”至于那個同伴講的是什么內容,他們根本不在意。有的教師只顧著走自己的教案,學生究竟回答了些什么,他一點也沒關注到。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質量和效率究竟能有多高。
(一)明確傾聽的重要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對現代人的一系列人際交往活動方式進行研究,結果發現: 人們獲得的信息中,“聽”占45%,“說”占30%,“讀”占16%,“寫”占9%。這一統計數據清楚地告訴我們,人有約一半的精力和時間在聽,聽已經是今天的人們學習和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和途徑之一。對學生來講,首先要學會的是如何傾聽,這才是高效學習的基礎和關鍵。如果沒有針對性的靜聽與積極的沉思,表面的踴躍發言只是低效的學習方式罷了。但是,學生往往不理解傾聽的意義和重要性。因此,教師有必要讓他們明白這一點。
(二)掌握傾聽的好方法
有時,學生不會傾聽,不是他不知道傾聽的重要性,而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掌握正確的傾聽方法。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五心傾聽法”。一是專心,無論是聽教師上課,還是聽其他同學的發言,都要集中注意力,認真聽清他們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二是耐心,要沉下心來聽完別人的話,不能隨便插嘴,聽完后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是細心,當認為別人的發言有不妥當之處時,先要學會正確合理地評價,再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四是虛心,要虛心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不同看法,邊聽邊進行修改;五是用心,我們固然要聽取他人意見,但也不能盲從,要用心辨別,有選擇地接受。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相信每個學生都能養成傾聽的良好習慣。
(三)調動傾聽的積極性
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對那些能認真傾聽別人發言并對他們的發言做出正確評價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如“你聽得真仔細”“最喜歡看到你認真傾聽的模樣”“認真傾聽的你最美”等。這樣,那些沒有認真傾聽的學生就有了學習的榜樣。當他們的學習表現有了進步時,教師也要及時發現,給予鼓勵表揚。另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肢體語言的引導作用,如通過目光與學生直接進行交流,朝認真傾聽的學生微笑點頭,向特別認真的學生豎起大拇指等。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傾聽的態度,培養了他們認真傾聽的習慣。
二、注意話題設置
話題,是對話的中心。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堂課上有很多的話題。這些話題零碎沒有統整性,不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的話題就不是高質量的話題,這樣的話題就不能產生有效的對話。
(一)話題要有明確性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不要提出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話題,讓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曾經聽過一位青年教師教學四年級上冊的《爬天都峰》一文,在學生初讀課文后,他提了一個問題:“課文中的‘我是怎么爬上天都峰的呢?”這個問題叫學生如何正確地回答?奮力爬上去的?攀著鐵鏈爬上去的?手腳并用爬上去的?在老爺爺的鼓勵下爬上去的?……這位教師應該這樣問:“課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的?”這樣,學生就能關注文本的具體表達與語言運用。
(二)話題要有開放性
開放的話題,讓學生從不同的思維角度、不同的方面對話題進行思考,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視野的廣度和知識深度。如,羅才軍老師在教《楊氏之子》這一則文言文時,提了一個問題:“楊氏之子聰明在哪兒?”這樣一個富有開放性的問題,在文中能找到多個答案。不同的學生通過思考就有不同的感受與發現。有的學生說,體現在“為設果,果有楊梅”;有的學生說,體現在“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他們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自己的觀點。
(三)話題要有層次性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認知水平與閱讀能力的不同,設計出不同層次的相互聯系的話題,讓學生自由選擇思考。如,在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話題,讓學生思考對話。(1)從課文中找出青頭與紅頭的對話,體會它們對話時的心情,想想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2)從哪里可以看出青頭與紅頭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讀課文,至少找出三處。這兩個話題,由易到難,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和閱讀水平,選擇自己可以完成的任務。
三、講究追問的策略
很多教師喜歡學生快速的反應、熱鬧的氛圍、流暢的節奏,因此特別喜歡追問,認為這就是對話。但是,他們的追問往往是連珠炮似的、零碎的。他們并不知道,這不是對話,而叫“碎問”,只能培養學生的淺表思維。這樣的“碎問”,學生所獲取的知識是淺層次的,同時留在學生頭腦中的時間短,也很難在特定的情景中被激活,轉化為新的學習能力。這樣的追問徒有對話之形,而無對話之實。高效的追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