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的產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大學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力軍,大學生能否成為對國家和民族需要的合格人才,其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極其重要。社會認知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熱點,學界一直廣泛關注。大學生的社會認知作特征眾多,既有多樣化、高層次的特點,也有單一性和不完整性的特點。
一、當前大學生社會認知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自身對社會認知的不足
中國是人口大國,就業競爭激烈,導致學業競爭激烈,巨大的學習壓力迫使學生每天想著學習、考試、分數、名次,對周圍一切不是無暇他顧,對與學習無關的事物漠不關心。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二個封閉環境學習生活,面對的人和事都比較單純,對于社會的認知多來自于書本和老師父母的講述,獲取社會認知的渠道單一。因此大學生認知社會難免片面和不客觀,部分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及父母錯誤引導等原因存在而以自我為中心,心胸狹窄,沒有他人、集體、社會概念。這些學生的社會認知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偏見與錯誤。還有部分大學生沒有主見,思想簡單,往往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能夠正確認知社會。再者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媒體微媒體自媒體廣泛傳播,備受年輕人青睞。媒體平臺和播放內容良莠不齊,也對大學生社會認知產生很大影響。
(二)高校對大學生社會認知培養存在不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梁啟超在其《變法通議》寫到“吾今為一言以蔽之曰: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所受教育最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的重要場所。中小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升學率的巨大壓力,因此不夠重視學生自我認識、社會認知的培養和教育。
高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最后的搖籃和基地,也是學生思想素質教育的最后關口。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社會認知應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事關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能否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目前,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方面還存在不足,主要有下:其一,對大學生社會認知的教育和引導不夠重視,部分高校僅在心理學課程中涉及這個內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還未開設獨立專題。其二,老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不夠緊密。隨著大學擴招,很多高校或擴建校區或搬遷主校區,新校區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教師生活、醫療、子女教育條件受限,不能常駐新校區,導致老師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少,對學生存在的知識和思想等問題缺乏及時的指導和幫助。其三,高校普遍較為重視科研,忽視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社會能力等素質方面教育。老師為通過學校科研考核任務,時間和精力主要忙于學術研究,在指導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方面,迫于科研壓力而不能兼顧。其四,高校雖然每個班級配備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應是其核心任務。但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意識和能力,并沒有納入高校輔導員工作項目。
二、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對策
關于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能力的研究,學界普遍認為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培養。詹健認為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的重要途徑是實踐。張映明則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形勢與政策》對培養大學生認知有較大作用,能夠拓寬大學生認知的渠道,開擴其眼界。楊全海和文華認為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產生影響的是非智力因素,提出構建系統、科學的“三位一體”非智力因素培養模式,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能力。劉崗和高婷婷認為正確引導大學生社會認知,需要積極開展思想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要建立健全社會認知培養體系
要構建科學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學生社會認知理論,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理性看待社會問題,深刻理解和認識“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在理論上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教育教學,為大學生人認識自己、認知社會提供理論上的直接指導。
積極開展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教育教學活動。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教育,從思想素質和心理健康二個方面,深入開展學生社會認知教育教學活動。一是開設大學生社會認知專題課和主題活動,二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開設有關大學生社會認知專題,直接指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知社會,培養他們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
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幫助大學生具備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的實踐活動。首先,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思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課程性質決定教學方式不能僅僅是傳統的單一的課堂講授,否則教育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大學生社會認知教育教學方式應該是課堂講授和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老師在講授社會認知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重結合社會現實,列舉有關社會認知的現象和案例,使學生的社會認知思維貼近社會,貼近現實,具有實效性,才對他們有意義有作用。其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途徑和方式,讓大學生直接了解社會,感受社會,強化他們的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高校要成立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專門機構,對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和實踐基地,進行統籌規劃,將大學生各級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常態化管理。
利用新媒體開展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教育教學活動。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腦、電視和手機作為主要輸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隨著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已經廣泛影響到人們生活。大學生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強,接受速度快,利用新媒體開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認知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僅非常必要,而且效果好。高校老師可以把新媒體運用于社會認知的專題教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機構和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該整合資源,協力合作,建立公眾號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講座等多種形式,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此外,高校要鼓勵大學生自我創作,把認識自我、認知社會的所見、所思、所感、所悟在平臺上表達出來,不僅能調動大學生認識自我、認知社會的積極性,也更有學習和示范作用,極大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二)大學生自身要增強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
大學生作為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門專業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主力軍,不僅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更要有客觀地對自己對社會的清醒認識,只有具備正確的自我認識和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才能立足社會,不在科技迅猛發展、思想和文化日趨多元復雜的時代迷失、惶恐和被淘汰。大學生要自覺接受和參加學校有關社會認知方面的教育教學活動,積極與老師同學溝通交流,探討社會問題。此外,大學生要時常反思自己,深刻剖析自己,學習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先進人物,像他們一樣,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之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是價值論,其中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揭示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小我和大我的關系,為認識自己、認知社會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大學生要把自己和社會緊密聯系起來,擁有科學正確的社會認知,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不辜負父母的養育、學校的栽培、國家和社會的期望。
大學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驗證理論知識的重要渠道,是大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增強心理素質,提升綜合能力,也有利于較好地將大學生和社會相聯系,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責任。大學生要將實現自我和鍛造自己成為國家棟梁之才作為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利用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在社會這個大家庭里書寫無悔的青春。
三、結語
馬克思關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科學理論,和我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求高校這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必須高度重視培養大學生社會認知的思維和能力。要從高校和大學生自身二個方面,培養和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認知思維和能力。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認知理論,系統開展大學生社會認知方面的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利用新媒體強化大學生認識自我、認知社會的思維和意識,引導大學生明辨是非,理性正確看待紛呈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分析社會問題。大學生本人要充分認識到自我認識和社會認知對自己的重要性,自覺提升思想素質和綜合能力。總之,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和建設者,是國家賦予高校和大學生個人的使命和責任,高校和大學生個人都要為之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 高婷婷.大學生社會認知偏差的原因及對策[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0,20(04):93-94.
[2] 楊全海,文華.基于大學生社會認知的非智力因素價值分析[J].中國報業,2014(14):91-92.
[3] 張映明.論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力[J].職大學報,2011(04):116-119.
[4] 詹健.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社會認知實踐的意義與有效路徑[J].文學教育(下),2017(11):142-143.
[5] 劉崗.論大學生的社會認知[J].揚州教育學學報,2000(04):74-77.
作者簡介:雷敏(1971- ),女,貴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