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主要表現為自主學習意識較弱、網絡交往日益繁盛、上網動機娛樂化。通過分析可知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呈現出與大學生成長需求相匹配,與大學生從眾心理現象相關聯、與網絡傳播媒介發展相一致的特性。因此,培養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意識、構建校園網絡監督機制、打造校內網絡直播平臺、發揮“易班”平臺育人作用、提高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五位一體”引導大學生網絡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行為;規律
一、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
(一)自主學習意識較弱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較多的網絡課堂如雨后春筍般順勢而生,例如中國大學生MOOC、愛課程、好大學在線等學習網站。傳統的經驗課程已不再是大學生學習的唯一途徑,互聯網為大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但這并沒有促使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網絡在為學生提供大量學習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休閑、游戲、購物等快餐式娛樂方式。因網絡學習需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才能獲得快樂,反饋方式較慢,而通過玩游戲、刷抖音、看電視劇等方式能夠瞬時獲得快樂,成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諸多網絡問題也隨之而來:課堂“低頭族”增多,玩手機現象突出;課余時間消耗于游戲、刷劇、抖音等方面變為“時間黑洞”,網絡失范行為產生。
(二)網絡交往日益繁盛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大學生入校后在學業、生活、人際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初高中階段學生的中心以學習為主,人際交往問題被弱化。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除需要上課之外,還會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參加各種社團、學生會、興趣小組等組織,面對形形色色的同學,人際交往問題凸顯而出。與此同時,大學時期的大學生也是由青年向成年轉變的“邊緣群體”,處于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往往“獵奇心”旺盛并非常敏感,同學之間易產生摩擦,但他們又渴望人際交往。因網絡具有隱秘性,成為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最佳選擇方式,學生可以從自身需要出發構建交友圈,進而產生了考研群、夸夸群、游戲群等各類群體。
(三)上網動機娛樂化
互聯網的迭代更新推進娛樂的媒介由電視轉為網絡,衍生泛娛樂化現象。網絡娛樂因具有緩解壓力、帶來快樂、互動性強等特性受到網民的追捧,更是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上網動機娛樂化現象明顯,具體表現如下:一是高度關注娛樂新聞。大學生利用網絡通過微博、百度搜索明星事件,以2019年上半年微博熱搜事件為例,排名前3名的話題分別為:1、范冰冰李晨分手;2、林志玲結婚;3、宋慧喬宋仲基離婚。由此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均以明星新聞事件為主;二是樂于觀看網絡電視、抖音短視頻、網絡直播。因電視劇、抖音、直播具有生動性、趣味性、互動性等特點獲得大學生的青睞;三是迷戀網絡游戲。“在虛擬世界中,一個個玩家為了完成游戲任務,與他人交流,不僅滿足了大學生玩家的心理需求,以幫助他們實現現實中實現不了的英雄夢。”
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變化規律
(一)與大學生成長需求相匹配
大學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期,隨著身體和心理發展的不斷成熟,自我意識得到彰顯,他們渴望在大學這個微型的社會中發展自我,廣結朋友,滿足其情感發展需求。他們加入社團、學生會、志愿者組織,結交新朋友,同時也通過加入網絡交往,拓寬朋友圈。網絡交往與現實人際并不是對立存在的,而是現實交往的有效補充。因而,網絡交往也成為了新時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階段的大學生自尊心逐漸增強,產生了閉鎖性心理,在現實交往中不輕易訴說,但又需求情感交流,因網絡具有隱匿性,大學生可以在不見面的情況下吐露心聲,展現人格,避免面對面交往中的尷尬和顧慮,通過網絡交往坦言煩惱、困難、疑慮、釋放壓力,尋求共情進而收獲快樂,滿足大學生成長需求。
(二)與大學生從眾心理現象相關聯
大學生群體在網絡環境下從眾主要表現為學習從眾、輿論從眾、娛樂從眾、休閑從眾等。大學生網絡行為從眾與其心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部分大學生由于害怕孤獨,為了能與群體維持良好的關系進而使自己的行為和舉動與群體趨同,從而擁有共同話題、共同愛好、共同關注,獲得群體歸屬感。比如當部分同學在追網劇《陳情令》,會有更多的同學加入到觀劇中;當朋友圈出現2017年和2019年對比照時,許多同學也會曬出自己的對比照;網絡流行語“盤它”、“我太南了”、“奧利給”被大學生廣泛使用。因此,從眾心理現象是新時代大學生網絡行為變化規律之一。大學生從眾心理現象并無好壞之分,但是因為大學生心理尚未成熟的特性,過度的從眾將從量變達到質變,扼殺大學生判斷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導致他們缺乏主見和創造力,形成依賴型人格。
(三)與網絡傳播媒介發展相一致
網絡傳播媒介的發展與大學生網絡行為特點有著緊密的關系。1999年2月騰訊公司設計的QQ上線,大學生開始通過QQ與朋友交談,設置個性化的QQ頭像和空間曾風靡一時。2009年微博發布,人們能夠通過微博快速的了解到當下國內熱點又能與自己喜愛的偶像互動,吸引了大學生的目光。2011年微信吸取了QQ應用中的優點,剔除了其繁瑣之處,增加了語音對講功能,大學生又將關注點從QQ轉移到微信,大家紛紛在朋友圈互相點贊。2016年抖音上線,其低門檻、平民化、娛樂性,迅速獲得大學生的青睞,他們拍攝并模仿創造屬于自己的短視頻。
三、大學生網絡行為引導與教育路徑
(一)培養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意識
大禹治水時采用疏導的方法,止住了洪水。現如今網絡意識形態也如洪水般呈現多樣化,一方面部分網站違反法律以低俗、誘騙的方式吸引大學生注意力;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獵奇心理使大學生關注網絡上一些新鮮事物。因此,將大禹治水中的原理應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養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意識。第一,以職業理想為著力點。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學校要在了解當前市場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專業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目標,使學生明確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學習的知識。
(二)構建校園網絡監督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構建校園網絡監督機制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校園網絡監督機制可以從技術層面、輔導員隊伍層面、高校網絡意見領袖層面著手。在技術層面,高校網絡技術中心要順應潮流不斷提升技能,掌握最先進的技術,有效阻斷不良信息。輔導員要學會利用線上溝通的模式以朋友的角色與學生交談,關心和引導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成長。同時,輔導員要建立網絡信息員及時發現并反饋學生不良網絡行為,做好跟蹤和教育工作。在高校網絡意見領袖層面,“網絡意見領袖的言行舉止,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道德素質、政治態度等有著風向標式的影響。”
(三)打造校內網絡直播平臺
網絡直播平臺具有開放性、互動性、低門檻等特性,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和喜愛。然而,網絡直播平臺存在監管力度不夠、輿論失控風險高等問題,一些網絡主播利用“擦邊球”傳播不良信息,戕害大學生思想。因此,高校教師要跳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思維窠臼,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直播相結合,打造校內網絡直播平臺,搭建輻射面寬、帶動力強、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第一,推出朋輩榜樣訪談直播。推出朋輩榜樣訪談直播可以起到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高校可以邀約學校中表現突出的同學,例如優秀畢業生、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學生黨員等進行網絡直播采訪,發揮身邊人的榜樣引領作用,影響和帶動身邊人。第二,推出熱點話題直播。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對大學生當前關注的熱點話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原理進行分析和探討,避免學生被西方的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所侵害,使學生學會以辯證的思維看問題,認清并抵御敵對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四個自信”,做新時代合格的新青年。
(四)發揮“易班”平臺育人作用
“易班”是集教育、娛樂、熱點話題、生活服務為一體的大學生網絡平臺,是高校網絡思政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發揮“易班”網絡平臺在高校中的育人作用,充分利用平臺中的功能,在潛移默化中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一是學生班級管理功能。教師可以通過“易班”平臺設立班級群組,與班級同學互動,也可結合工作需要發起群投票,上傳資料庫,為教師班級管理和學生學習提供良好的場所。二是在線學習功能。“易班”平臺為廣大學子提供了大量的網絡精品課程,推出了新生教育、形式政策、思政易家等系列課程,學習時間靈活、學習場所自由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捷。三是活動宣傳功能。網絡環境信息冗雜、不乏有不良信息,高校使用“易班”平臺可凈化校園網絡空間,充分利用“易班”平臺的活動宣傳功能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四是資源共享功能。瀏覽“易班”平臺可以了解到全國各個高校開展活動情況,以及優秀的活動作品,拓展學生視野,提高網絡思政教育校、育人效果。
(五)提高思政課教師職業素養
思政課教師需具備以下素質: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實傳播者。思政課教師猶如指揮航行的舵手,必須旗幟鮮明,信念堅定,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實傳播者,引領大學生茁壯成長。第二,扎實的理論基礎。思政課教師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是確保思政課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思政課教師需將自身視為圍繞在學生身邊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Wi-Fi,學生從中汲取養分,踐行馬克思主義。第三,潛心研究。思政課教師需潛心研究課本并拓展閱讀,分析總結,運用精湛的教學藝術向學生闡述道理,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N].人民日報,2020-05-05(01).
[2] 陳奕羽,馬躍,于戰宇.新游戲時代視角下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對共情的影響:述情障礙的中介作用[J/OL].中國健康心理學雜.
[3] 習近平:自主創新推進網絡強國建設[J].中國信息安全,2018(05):28-30.
[4] 李凱,劉貴占.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144-147.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項目以及共青團和青年工作調查研究課題項目“網絡流行語與青少年意識形態教育的融合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DJSZ2020020和HRGQTYB202006。
作者簡介:李雨(1988- ),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現任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