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婉茹 寧大千
摘 要: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集體智慧的凝結,其歷史源遠流長,并呈現多元化發展。從“諸子百家”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從尊老愛幼到尊師重教的優秀品德,傳統文化既在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更是在家庭、社會、國家的調節和維系中起著巨大作用。立德樹人是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使命,所以更要大力的傳承和發揚多元化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源源不斷地為社會培養符合中國國情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多元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上千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是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民族基因,更是當今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源所在。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才能不斷的推動思政教育的創新和發展。
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沖擊下,可能會導致其“三觀不正”。作為青年主體的大學生,其價值觀不僅關系個人的未來,更關系著國家民族社會的長遠發展。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價值觀的正確與否,對個人成長成才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對當代大學生塑造正確的三觀具有積極的作用。
1 多元化傳統文化在當代存在的價值
1)多元化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所孕育的果實。書法、版畫、刺繡、篆刻、剪紙等等有形的文化在我中華大地煜煜生輝。儒家、道家思想,“百家爭鳴”景象彰顯其天下大同的共鳴。正是因為中華民族并非單一的民族,而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是符合民族的共同體,所以在中華悠久的歷史舞臺上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2)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以及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沖擊著傳統文化的地位,越來越多的渠道使得新一代的大學生在“被動地”接收非主流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思想中提出,中華民族取得長久的發展的原因,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做的保障。在全黨全國的思政教育中,要以傳統文化理念為抓手,并貫穿始終。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傳統文化教育更是顯得尤為重要。
3)傳統文化是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助推器,是幫助其樹立理想信念的堅定后盾,是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有力幫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博大文化,是在不斷的艱苦奮斗與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賦予中華兒女歷經苦難、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
2 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對傳統文化整體認識缺乏的當代大學生。我國現階段,因為教育體系不健全以及崇尚西方文化教育的思想偏差,導致當代年青人,尤其是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傳統的優秀的文化認識匱乏。什么是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存在于哪些領域?其新時代的內涵是什么?又是如何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民眾的?等一系列基礎的問題,一概不知。為了讓傳統文化能夠更加接地氣的走入家家戶戶,在近幾年,國家教育部門、媒體宣傳部門已經開始積極的宣傳,策劃出了一檔檔優秀的電視節目,例如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華之光》等等,這些優秀的節目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民眾,從而更好的傳播中華文化,發揚中華傳統,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多元文化有機的集合統一在一檔節目中,力圖以簡潔、清晰、直白的方式吸引民眾,從而達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當代大學生也從中獲益頗多。但另一方面,僅依靠這些電視宣傳的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對于戲曲、人文、諸子百家等這類優秀的傳統文化沒有系統的學習,很難掌握其精髓,其認知甚至只停留在一個非常淺顯的層面。
2)對傳統文化的冷漠成為思政教育傳播中的瓶頸。一方面,由于未經社會,社會閱歷少,自身認知水平不足等因素,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已經產生了道德水平下滑,理想信念迷茫,責任意識淡薄等突出問題,亟待解決。部分學生認為傳統的文化是一些封建的、迷信的活動,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大多有不屑一顧的思想,更別提去主動了解和親近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理念如“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一些上百年思想家、教育家總結出來的優秀的中華美德,被當代部分學生認為是沒有自由、沒有平等的“封建束縛”。這種帶有偏差的認識嚴重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下一代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培育的教育作用,也嚴重影響了增強文化自信功能的發揮。
而另一方面,在現階段,由于教育手段的陳舊與刻板,專門教材的缺乏,文化傳承和創新力度的不足,融入的方式過于生硬等原因,以及高校過于政治化教育傳導的教學方式,使傳統文化無法在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發揮其積極地作用。加之單一的教學方式、教育內容,使得其文化內涵無法適應現階段思想活躍,精神多層次需求的大學生們。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中,網絡媒體的信息多樣性讓當代的大學生更加充滿興趣,但傳統文化卻很難在網絡媒體中更好的呈現出來。如何用靈活創新的滲透方式將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3 如何將多元化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當中
1)從娃娃抓起,從家庭教育起步。中華多元化的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血脈,這些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道德理念、豐富的哲學思想以及悠長的人文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從娃娃抓起,由淺入深,慢慢的將這些優秀的多元化的文化滲透到孩子的基礎教育中,用琴棋書畫、吟詩作唱讓孩子們從中娛樂,培養其興趣,讓其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求知,教育也會更大限度的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2)在傳承中與時俱進,提高媒介素養。在高校設立專門的思政教育課,增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課程設定為必修課,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教學課堂,使他們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價值理念,增強其文化自覺和自信。將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其正確的價值取向。同時大力構建校園紅色網站,利用大眾媒體作為傳播的新平臺。將傳統文化與家國情懷相結合。高校培養優秀的文化傳承教育工組者,這些教育工作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豐富的文化素養和優秀的傳播文化水平,利用專家講座、參觀觀摩、文化競賽等形式豐富教學,突出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提升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把各民族豐富的文化精髓、優秀的智慧結晶以互動形式傳授給學生,有力的措施能更好地為廣大的大學生群體提供交融的平等性,使不同的文化傳統以相互交流的方式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應當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對此,要將家國情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切實把愛國和愛家統一起來,鼓勵當代大學生勇于奉獻敢于擔當。
言而總之,在新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更加需要引導學生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個自信,重視文化自信的培育,增強文化認同,以更加多元的教學模式激發大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大學生文化認知的主動性,更好的繼承與發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宗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02).
[2]李尚寰.思想政治教育對促進新時代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的作用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
[3]訾其倫.新時代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提升問題研究[J].法治與社會,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