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周亦寧 劉蜜
摘 要:在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過程中,部分高校采取選課制方式予以實施,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存在著選擇范圍受限、整體質量偏差、引導機制缺失等制約因素,導致實際學籍管理工作收效甚微。本文從TOC理論以及選課制基本特征出發,并以選課制實施過程中所存問題為導向,提出有效性優化策略,從而促使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成效提升。
關鍵詞:TOC理論;高職院校;選課制;學籍管理
基金項目:基于學分制的高職院校學籍管理模式研究--以贛州師專為例。
選課制,向來是我國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所采用的實施方式,也是重要標準。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持續性深化,選課制已無法滿足新時代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新要求,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暴露出選擇范圍受限、整體質量偏差、引導機制缺失等諸多問題,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選課制在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中的成效。針對這些制約因素,與TOC理論進行有效結合,以所存問題為導向,進行深入探究,并嘗試提出改進策略予以優化,從而有效破題。
1 TOC理論與選課制基本概述
1)TOC理論。TOC,Theory of Constraints,即為約束理論,是以色列企業管理顧問戈德拉特博士在優化生產技術基礎上所提的管理理論。TOC理論,也稱瓶頸理論,在美國企業界應用廣泛,其管理體系于20世紀90年代逐漸形成并趨于完善。美國生產及庫存管理協會對TOC給予了高度關注,將其稱之為“約束管理”,并專設了TOC小組。該TOC小組則強調TOC是管理理念與管理工具的有效結合,是一套管理理念與管理原則[1]。其中,“約束”是指企業目標在實現過程中所存有的制約因素,或現存、或潛伏。
2)選課制。選課制[2]最早于德國柏林大學產生并實施,也形成了與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學思想與理論體系。而后,哈佛大學實行選課制,選課制便在美國得到廣泛應用,對美國高等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打破了傳統課程的主導局面。
中國可以說是較早推行選修課的國家之一。選課制在北京大學、東南大學于20世紀20年代已經實行,而學分制思想,在武漢大學于1923年提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借鑒于蘇聯,開始推行學年制,而在改革開放后,1978年伊始,為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清華大學率先試行,學分制學籍管理模式逐漸恢復,選課制也應運而生。
2 高職院校選課制學籍管理所存問題
1)選擇范圍受限。選課制要有效實施,就需得到量大且所涉面廣地課程資源強有力支撐。但就目前來看,我國高職院校所采取學習機制基本上是以學年制為主,學分制為輔方式,其中,必修課與選修課占比約為7:3,而選修課又可分為限選課與任選課,二者比例為2:1。在高職院校學籍管理體系中,專業課總學分大概在130分上下浮動,而必修課占比較高,其學分保持在115分左右,所以,從整體層面分析,事實上學生自主選擇權較小,選擇范圍也受到限制,甚至在可選課程當中也摻有專業選修課。就贛州師范高等??茖W校而言,以商務英語專業為例,該專業總學分為108分,必修課為87學分,占比高達80%,而選修課僅占20%,其中公共選修課只有12學分,占比不足1.3%,由此可見,選修課占比明顯偏低,學生課程選擇范圍更是受到較大限制[3]。
2)整體質量偏低。在高職院校選課制學籍管理體系中,學校對選修課重視程度偏低,部分課程以網絡慕課形式由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致使管理相對松散,缺乏凝聚力以及有序性,課程整體質量偏低。學校方面,選修課審批與管理工作較為寬泛,其嚴格規章制度也存在偏位現象;教師方面,存在著部分教師積極性與對選修課熱情不高,或將其作為常規教學工作的補充,或為彌補課時的權宜之計;教材方面,適當教材偏少,部分教師智能依托多媒體課件或講義,進行宣讀,系統性、整體性缺失。另外,課堂教學及其管理較為松散,教師備課不充分,學生也僅為更易獲取學分,遲到、曠課等現象較為嚴重,而期末考試簡單化,表現較為隨意,此上種種,共同導致高職院校選修課程教學難以有效開展,整體質量偏低。
3)引導機制缺失。引導機制缺失的問題,在高職院校選課制學籍管理中普遍存在。多數高職院校未在學生選課時,予以統籌安排,并予以合理化、科學化引導,同時,[4]學生的此類經驗及自辨力是欠缺的,對所選課程實際意義不甚了解,這便導致了學生選課的片面性、盲目性、以及功利性。對于學生來講,學生很少基于專業知識結構視角,對課程選擇做出合理考量,甚至將選課意義、作用及自身興趣等完全忽視,而是從學分獲得容易程度出發,從眾式、隨意化地進行課程選擇,或與同學擇同一課程,或選熟悉教師所負責課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選修課程教學的隨意性,及其管理的松散性,嚴重妨礙著高職院校選修課教學成效提升,以及選課制學籍管理水平提高。
3 基于TOC理論的選課制學籍管理工作改進措施
1)協調占比拓寬選擇范圍。針對課程選擇范圍受限問題,高職院??蛇m度協調課程占比,從而拓寬課程選擇范圍。從現狀層面分析,大部分高職院校選修課占比偏低。而高職院校應基于高等教育的規律,并以社會發展需求為依據,來實施人才培養,其關鍵在于合理化課程的安排,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協調好課程計劃中各模塊占比就尤為重要,應將必修課占比稍微下調,限選課占比盡量維持,任選課占比稍微上調,三者比例大致保持在5:2:3,這樣就更為合理且適宜。
2)加強管理提升課程質量。高職院校應制定并完善選修課審批及管理等規章制度,加強對選修課的組織管理,以此推動課程質量的提升。針對部分教師積極性以及熱情不高的問題,學校應采取適當手段,吸納具有專業特長人才,并構建長效性機制,激勵并培養教師開拓增設更具實效性、以及實踐意義選修課程,確保選修課程的啟發性,培養學生實踐力及創造性思維;加強課程教案與講義的編排開發,強化信息化教學手段;同時,應實行校內資源共享,暢通外校選修課渠道,實行校間學分互通等,從而增加選課彈性,提高學生選擇自主性。
3)立足實況健全配套制度。導師制,一種科學引導機制,作為選課制的配套制度,能促進選課制有效落實。因此,高職院校要立足于實際狀況,并對導師工作進行全面且充分解讀,明晰其重要性,應構建起并完善導師選拔、考核、聘任等長效運行機制,選擇責任心強、學術及教學水平高、并且專業性對口的教師作為導師,并將相應考核制度合理化,以規范導師職責。導師應基于不同類專業學生實際狀況,并有效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在選課或學習過程所遇問題予以點評并作出科學指導,助力學生明晰選課制重要意義,制定合理化、動態化學習計劃,并掌握多樣性、有效性學習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啟發思維,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4 結語
總之,以上改進性策略實施目的在于完善高職院校選課制,以推進學分制改革,從而實現科學化選課制的學籍管理模式。該制度下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主設計,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同時也將受到嚴格約束,學生可基于自身情況,并依據興趣愛好進行選修課程選擇,并將自己學習計劃合理化、動態化,這樣促使教學管理更具彈性,能有效激發教師熱情,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有利于高職院??沙掷m發展,并與社會發展需求實現對接。
參考文獻
[1]李曉曼.基于TOC理論的高職學分制學籍管理機制研究[J].職教通訊,2017(32):36-38.
[2]付紅軍,謝麗.學分制條件下高校選課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9(5):177-179.
[3]唐行芳.高職院校學籍管理工作思考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34.
[4]吳莉.學分制背景下選課制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思考[J].科教文匯,2017(10):35-37.
作者簡介
汪洋(1990-),男,漢族,江西省贛州市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非線性分析。